■王斐
從圖書館服務延伸到業務重心
——圖書館講座發展略談
■王斐
圖書館講座是圖書館在新時期都市文化建設潮流下應運而生的產物。這種濃縮的學習形式所包含的獨特的行為文化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它被譽為傳遞信息的橋梁、學習新知識的課堂,是一座面向社會、沒有圍墻的大學。自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公共圖書館就堅持把講座作為開展讀者活動的一項工作來抓。近年來,圖書館講座已經成為圖書館業務拓展的一大亮點,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眾多公共圖書館已意識到講座工作的重要性,把講座由圖書館工作邊緣轉移到工作重心。
1.1 講座是體現圖書館“以人為本”服務的重要方式
一個城市發展的動力來自于知識創新,保持發展的生機和活力來自全體市民知識結構的快速更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已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當前,公共圖書館正經歷著“以書為本”向“以人為本”觀念的轉變。公共圖書館講座正是傳播先進文化的社會大課堂,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為之搭建起一個專業學者與社會大眾之間的知識互動平臺。
1.2 講座是信息時代區域性文化交流的導向性平臺
在中國,文化歷有百家爭鳴的豐富性,北京與上海有著“京味”與“海派”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自從各公共圖書館開展講座以來,名人學者沿路過站形成了“講座鏈”,傳播文化的同時,他們的理論也在實際演講過程中不斷成熟、完善。
信息時代的人們追求的是效率和精華。一堂名人講座,就是知識精華的集中釋放,是渴求知識更新者學習的最佳途徑。所以,在信息時代,圖書館工作的方向及變革突破口正是講座。講座是圖書館追求人性化服務方式最有感召力的實踐創新,同時也是時代的發展需要。
1.3 講座是圖書館服務社會的重要文化產品
知識經濟時代,高技術、新產品不斷地進入我們的生活,科學技術越發達,傳播現代文化的手段和技術形式就越豐富多樣。多年來,圖書館提供社會的主要產品就是書籍,而如今,這個階梯,因為有了網絡,別人也能提供。那么,圖書館還能向社會提供什么?講座,是圖書館服務的新方向。它牢牢把握了人的思想性和創造力,把握了現代化不可替代的人的與時俱進的能力。
講座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體現了講座形象,反映了公眾對講座忠誠度,塑造講座品牌是樹立公共圖書館形象的重要支持,對圖書館講座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一些公共圖書館在不斷實踐中,率先培育出知名度高、各具特色的講座品牌,如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浙江圖書館的“文瀾講壇”、遼寧圖書館的“遼海講壇”、大連圖書館的“白云書院”等等,這些品牌充分發揮了公共圖書館在思想文化建設中的社會教育職能。
通過講座品牌的傳播,發揮講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使講座為廣大讀者和社會公眾所認知,實現了講座的魅力,是公共圖書館為城市文化繁榮與社會和諧進步提供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撐。
圖書館自成立之初即奠定了人與文獻的交流,在信息技術日趨發達的今天,人與網絡交流又形成了信息流。而當代社會新的需求之一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公共圖書館的講座工作正好適應了社會對直接交流方式的需求。主講人在演講過程中不僅傳播著知識和信息,并把自己對社會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對人們樹立先進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社會規范起著積極的作用。現代人特別需要在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環境中進行交流,而公共圖書館講座正是一個良好的交流場所。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流,讓大家感受到現場熾烈的氣氛。在這里所得到的交流與書桌上或茶余飯后得到的交流是不同的,圖書館講座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性。抑揚頓挫的演講,多媒體播放器生動的演示,聽眾可以邊聽講,邊思考,邊提問。臺上聲情并茂,臺下會心微笑,聽眾與主講者在現場架起了思想情感共鳴的橋梁。
綜上所述,一座學習型的城市,社會公眾積極渴望獲取新知識,公共圖書館順應潮流,及時拓展服務領域,就是看到了市民對這種知識突破的渴求。圖書館講座以其短小精悍、信息密集、反映及時、生動形象等特點,成為眾多讀者接受信息、繼續學習的最佳選擇。
講座作為公共圖書館開展讀者服務的一種載體,一種教育資源,已成為圖書館構建公共文化體系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履行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服務質量、塑造自身形象的有效方式。講座活動方興未艾,講座資源日益豐富,圖書館講座已成為公共圖書館的業務領域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