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4月10日,武漢一女童不幸從電動車后座跌落,命喪公交車輪下。武漢眾多媒體進行了報道,可是筆者發現,媒體報道的這個遇難女童的年齡卻不一樣。《武漢晚報》報道一名兩歲幼女在武昌臨江大道一丁字路口跌下騎行的電動車,死于公交車輪下。騎車男子、女孩的外公,目睹慘禍發生當場嚎啕大哭。《楚天都市報》報道一名五歲女童,原本坐在外公的電動車上,不知何故竟慘死在公交車輪之下。湖北本地民生新聞節目《經視直播》當日晚報道該事件,說該女童的年紀為四歲,記者采訪獲取該信息的來源是一位旁觀者。
一個不幸遇難的女童的年齡,三家媒體三個不同的說法,真是讓受眾不知道該相信誰。但這個細節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肯定有媒體記者采訪不深入,不到位。作為新聞學基本要素的幾個“W”,媒體記者都交代不清楚,確實讓人感到遺憾。其實,從記者獲取消息來源的上面,已經大概知道一些媒體在對新聞材料獲取的時候,沒有進行多方面的核實。上述三家媒體記者在現場獲取的都是第二手材料(目擊者的講述),而對第二手材料的真實性,記者一定要進行核實。如果不加核實就刊發新聞,出現錯誤就在所難免。二、小女童的年齡絕不是一個小問題。女童的外公將她放在電動車的后座,這個小孩是兩歲,還是四歲或者五歲,比較起來,性質是有很大差別的,這可能涉及到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而且,讀者看到這條新聞心中也會有疑惑,這個電動車后面沒有護欄,如果是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坐在后面,根本坐不穩,那她外公是不是有很大責任,是不是太馬虎了?
新聞采訪決定新聞寫作,任何時候都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