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躍進
類似《某某企業改革內部管理,半年增收節支××萬元》,《一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百分之×》的地方經濟新聞報道,給受眾的印象是既抽象又枯燥,生硬乏味,難以產生親近感。地方臺的經濟新聞只有立足于本土,在貼近性上下功夫,把報道做得軟些、軟些再軟些,那么,經濟新聞是能夠吸引人的。
軟化報道主題,找準政策與當地民生的結合點。
相對于央視和省級臺而言,地方臺的受眾更關心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經濟信息。因此,地方電視臺的經濟新聞在報道主題的選擇上,要力求貼近百姓,對財經政策的報道注重抓住 “民生”和“國計”的結合點,注重釋疑解惑;對區域內發生的經濟事件報道,注重為老百姓提供商機和服務信息,注重實用性。
經濟現象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衢州是浙江柑橘的主產地之一,柑橘一直是農民增收的錢匣子。到上世紀90年代末,全市柑橘面積發展到65萬畝,農民四分之一的收入來自柑橘。然而,由于一味地擴大種植規模,不重視品質提高,柑橘質量開始走下坡路。2009年,記者從農業部獲悉,曾經從衢州引種柑橘的福建等省,由于注重科技,柑橘銷售價格比衢州高出一倍,有的新品種的市場價格更是高出了老品種的5到10倍。在這種形勢下,衢州柑橘何去何從?當地電視臺推出系列報道,把衢州柑橘放到國內、國際大市場中找差距,得出柑橘改良勢在必行的結論。這一報道不僅引起橘農的反思,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市領導先后進行專題調研,并作出了全面改良柑橘品種的決策。目前,10萬畝柑橘“三疏一改”基地和新品種引進試驗基地建設已全面啟動,衢州柑橘品質將得以全面提升。
而生活中的醫療改革、藥品降價、消費欺詐、房價波動、汽車降價、反傾銷等等,都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抓住這些百姓關心的題材做好經濟報道,不僅能吸引受眾眼球,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實用性、服務性強的信息,還能在引導百姓科學生活消費、推進社會進步中起到積極作用。
軟化表現形式,用通俗化的方式做好經濟新聞。
經濟自身的專業性、政策性、抽象性的特點使得經濟新聞內容偏 “硬”,因此,經濟新聞要吸引受眾眼球,除了報道主題上的軟化,還必須在報道形式上有創新,用通俗化的方式把經濟新聞做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甚至生動有趣,才能達到有效傳播。軟化表現形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做好解讀工作。從事經濟報道的記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知識,要吃準、吃透相關的經濟法規和政策,以形象化的方式對經濟政策和專業術語進行解釋說明,化繁為簡,化專業為通俗,把專業性、技術性轉化為通俗化、大眾化。目前經濟生活中的產能過剩問題,是投資過度增長副作用的滯后顯現。因此,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的重要決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與經濟增長同步的重要一著棋。衢州電視臺在宣傳當地發展循環經濟時,作了恰當的比喻,“循環經濟就好比是人體的血液循環。傳統經濟是這個血液循環中的動脈,從心臟運送新鮮血液到機體各部的血管,而循環經濟則起到了靜脈的功能,把血液從身體各部運送回心臟,構建了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這樣的報道使受眾對循環經濟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
采用故事化手法。2005年,傳媒界出現一種稱為“鉆石體新聞”的報道方式。“鉆石體新聞”的報道從普通人的生活開始講述,然后由這樣的生活故事轉而闡述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結尾再次進入另一個相近的生活情景,與開頭講述的情景呼應。這種報道方式的結構特點是 “感性——理性——感性”,它以受眾熟悉的場景或故事來闡述經濟新聞,具有親和力、說服力和穿透力。受眾只要想到這類生活情景和故事,就會聯想到這類情景、生活故事說明的經濟現象,直觀貼近,把新聞展示得有人情味。這種報道方式要求記者具備發現的能力、調查的能力、聯系的能力和闡釋的能力。
有深度和立體感。記者要善于把當地發生的經濟事件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分析研究,找出事件“背后的故事”,把它與百姓生活聯系起來,尋找小的角度切入,以系列報道、跟蹤報道、深度報道的形式表述出來。這樣,經濟報道才會展現出廣度和深度,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每當有重大的經濟事件發生和經濟政策出臺,衢州臺記者都會在關注新聞事件本身的同時,注意挖掘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新聞事件蘊含的焦點問題,以及專家學者和相關群眾對新聞事件的評述等相關情況,使觀眾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多方面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