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琪
在當前輿論環境復雜多元的情勢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作為黨的喉舌與工具的新聞傳播媒介在固守陣地的同時,應與新媒體相融合,順應時代變化,改革和創新輿論引導形式。
長期以來,面對突發事件和引發爭議的事件,傳統媒體往往在報道中呈現出“一種聲音”或“集體失聲”等現象。網絡媒體的出現,使人們在選擇信息、反饋信息上擁有了較大的自主權,增加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原來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一直被動的受眾擁有了更多的主動,這是近年來網絡輿論得以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互聯網對整個社會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新聞工作者應該針對網絡媒體的特點,完善對網絡輿論的引導。
以重大突發事件為契機,爭取輿論引導“第一落點”。在多元化的大眾傳播環境里,信息的不透明、不公開在網民心目中極易被認為 “有貓膩”,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公開、快速、暢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導網絡輿論的必要法寶。網絡媒體要利用網絡傳播快捷性特點,發揮自身優勢,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力爭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發出正面聲音,做到關鍵時候不“失語”,使“謠言止于事實”,穩定民眾情緒,避免社會恐慌。同時,針對網民最關心、質疑最多的問題,請專家學者解答,或請相關部門直接與網民對話交流。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以正面輿論壓倒負面輿論。互聯網已成為重要的思想輿論新陣地和輿論斗爭的新領域。網絡宣傳必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注意用正面宣傳主動為社會輿論 “設置議程”,用正面宣傳擠壓各種噪音和雜音的生存空間,用正面聲音消解各種錯誤觀點的不良影響。尤其是面對一些社會重大事件,必須采取審慎的態度,報道務求客觀、真實、全面、公允,避免偏聽偏信,避免信息不對稱,避免誤導社會視聽,避免添亂。
推動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良性互動,放大正面輿論。一方面,網絡的海量性、即時性、數字化等特性,使網絡媒體通過鏈接、專題等形式把傳統媒體的相關報道和不同的觀點、評論集納在一起,并通過選擇、強調和再呈現,構建一個事件的全景圖以及觀點的大碰撞。網絡媒體還可以通過論壇、言論欄目,就傳統媒體報道的熱點或重大問題,設置話題,組織網民展開討論,進而迅速形成網上輿論。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可以通過對傳播效果的控制,來引導網絡輿論發展的方向。這是因為傳統媒體在人們的生活已經占據了重要地位,人們對它們已有了較多的依賴與信任。所以,當人們需要在網上獲得新聞信息時,總會天然地把傳統媒體特別是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的網站作為首選。傳統媒體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可靠性,可對網絡輿論進行選擇、過濾、放大,調控網絡輿論的導向。許多引起社會關注和政府重視的事件,都是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相互推動的產物。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公眾分散話語的自主、集中表達匯聚成為強大的輿論力量,往往與官方話語發生直接沖突。政府需要正視這種不可逆轉的媒介環境以及多元話語形態,清醒認識到簡單控制已經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應改變過去強制性、簡單化的輿論引導方式,以平民化、平等化的對話方式協商、處理和應對突發事件。九江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由九江市政府糾風辦和九江人民廣播電臺聯合主辦、九江人民電臺新聞綜合頻率承辦的《政風行風熱線》節目,是溝通政府與群眾的一座橋梁。節目創辦于2000年4月,已經與各個職能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擁有了固定的聽眾群,是一檔市民信賴的輿論監督節目。2009年,《政風行風熱線》節目接聽電話1000多個,接收短信200多條,運用直辦、轉辦、督辦的方式,使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率高達90%,實現了“展示黨政部門形象,傾聽基層群眾心聲,接受廣大人民監督,促進政風行風建設”的節目宗旨,成為一檔市民愛聽、必聽的實用節目。
新聞綜合頻率的另一檔品牌節目《百姓熱線》開辦10年來,聽眾反響熱烈,秘訣就在于寓指導性、權威性于“怎么辦”之中。節目開頭多是報道一些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而通過熱線電話了解并幫助群眾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引導方式既不是新聞的堆積,也不是干巴巴的說教,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景并加入主持人的講述與評說,完全將聽眾置身于生動的故事之中,聽眾猶如親臨其境,感同身受,從中得到教益與啟示,從而使節目受到群眾歡迎。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主持人發現,有些問題雖然解決了,但類似的問題又出現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把道理講透”。為此,《百姓熱線》的子節目《百姓與法》應運而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把律師和相關部門負責人請到節目現場,針對報道的事件從法律和政策的角度進行評說,寓“法律”“道理”于節目之中,既強化了節目的針對性又增強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社會活動是一種 “看得見的廣播”。九江新聞廣播一直致力于辦看得見的廣播,舉辦春節誠信車、植樹節、活動進社區、校園現場演唱會、廣播有獎征文等活動,看得見的廣播對增強廣播與受眾的聯系,提高廣播的地位與影響有著重要意義。此外,社會活動因具有現場感和互動性等特性,提高了對聽眾的引導效力。這種“可看得見的廣播”戰略對廣播系統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