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莉
從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看,崛起之初,新媒體一度對傳統媒體構成挑戰。然而,在經營模式、傳播形式、內容形態、細分受眾等方面,新媒體都與傳統媒體有著“天然互補性”。這在汶川抗震救災報道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一、自覺配合,共同參與新聞報道。在汶川大地震中,眾多媒體在第一時間全力投入抗震救災報道。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個星期至少有150家境內外傳統媒體的3000多名記者陸續趕赴災區,對地震災區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超強度新聞報道。同時,以網絡、手機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全程參與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發揮網絡互動性強等獨特優勢,與傳統媒體自覺聯動,形成難以估算的媒體系統合力,達到了令人驚嘆的效果。
二、積極聯動,構筑抗震救災“精神長城”。地震期間,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除了新聞報道領域的互助配合,還積極聯動,溝通上下,消除雜音,形成社會合力,建構了一道全民抗震救災的“精神長城”。以央視為代表,傳統媒體通過長時段節目直播、聲勢浩大的賑災晚會營造出全民抗震救災的氣氛。傳統媒體有效履行了輿論引導和非常時期的宣傳職責,新媒體也高效配合,執行國家自上而下的傳播路線,而且從龐大的網民中集結力量,發揮廣大群眾的智慧,全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民心凝聚,全社會精神意志高度協調一致。
三、媒體合作,樹立“大媒介觀念”。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在中國傳媒史和傳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體現了新舊媒體的相互支持與完美合作。不過,二者間這樣一種多層次、寬領域的深度合作只發生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是非常態的。相應的,在目前的傳媒合作領域,更為常見的合作形式是局部的、有限的。例如,騰訊公司憑借其獨特的QQ用戶群體,實現了騰訊網的迅速崛起和手機移動QQ的廣泛使用,這是新媒體內部網絡與手機的合作;常見于各電視臺的讀報節目,反映新舊媒體的合作還停留于內容無序的共享狀態……盡管如此,媒介變革仍將持續行進。新的媒介生態呼喚資源整合,我們必須樹立一種超越媒體界限的“大媒介觀念”,整合不同種類媒體,圍繞某個共同的目的和主題,各司其職,各盡所能,相互配合,優化資源配置,以達到最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