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強
推進戲曲現代化進程
——隨談梆子戲的改革
■郝強
古老的民族戲曲藝術在古老的中國這塊沃土上,歷盡滄桑茁壯成長起來,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當今遇到了舉步維艱的發展境遇,許多有識之士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對她進行研究、探索,出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川劇《金子》、呂劇《補天》、京劇《華子良》等。展示出當代戲曲藝術的魅力。通過一些成功的范例,提醒了我們,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是一個生命力頑強的藝術品種,依舊有能夠效地擁有容納和表現時代的張力,折射民族藝術的光華。中國幅員遼闊,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擁有風味不同的地方劇種。據統計,全國地方劇種達三百多種。其中江蘇梆子在眾多的劇種里占有重要地位,俗稱“大戲”,獨樹一幟。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江蘇梆子涌現出大批優秀演員和劇目,如梅花獎演員張虹、燕凌。劇目如《三斷胭脂案》、《華山情仇》;戲曲電視劇《又一村》榮獲第24屆中國電視“飛天獎”。08年又創作演出了現代戲《桃花莊》,參加三十一屆世界戲劇節,取得優異成績;同時又獲江蘇省精品工程入選劇目殊榮。這些驕人的成就,就是靠藝術的創新和觀念的轉變取得的。因此,戲劇的進步和發展就應不斷地刷新自我。僅管成績斐然,但在演出市場里境遇是尷尬的,由此我們不能不想到戲曲的改革,但戲曲改革的目的又是什么那?便也引發我們的諸多思考。
如果從建國算起,我們的戲曲改革已經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半個多世紀的戲曲改革,是戲曲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涉及面廣,觸及的問題也多。但變革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戲曲現代化。
戲曲現代化不是現代戲的同義語,它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但現代戲對實現戲曲現代化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可以這樣說,現代戲是戲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所以是十分重要的。半個多世紀的戲曲改革,歷來重視現代戲。許許多多有識之士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乃至奮斗終生。
江蘇梆子多年來成績斐然,就是遵循著這樣一條規律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可以這樣說,梆子現代戲走向了成熟時期,從而為推進戲曲現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戲曲改革,戲曲現代戲業已成熟。戲曲理論家郭漢城在中國戲曲現代戲優秀保留劇目學術研討會上總結出標志戲曲現代戲成熟的三條標準。他說“戲曲改革已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戲曲現代戲到底達到了什么程度?……我的看法是,經過我們半個多世紀艱苦卓絕的努力,戲曲現代戲已經基本成熟。”
以什么標準來衡量戲曲現代的成熟呢?
1.古老民族戲曲藝術形式與現代生活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解決。
古老的戲曲藝術形式與現代生活的矛盾的解決是相當困難的,辛亥革命沒有解決,“五四”沒有解決。(由此想到解放不久,老的戲曲藝術工作者不知戲曲如何去表現現代生活,扎著大靠背駁殼槍,鬧出的笑話)而我們得到了解決。這是戲曲革命的勝利。
2.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現代性與民族性統一和諧的戲曲現代戲的優秀劇目。
這是個事實,豫劇《朝陽溝》被廣為流傳;京劇“樣板戲”影響著一代人。不少的劇目成了保留劇目,從而在相當數量的優秀劇目中,積累了豐富的創造性的經驗,對加快戲曲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3.戲曲現代戲已經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和歡迎。
一個淺顯的道理我們都懂,戲劇的三位一體的基本要素演員、舞臺、觀眾是缺一不可的。我們知道,完成戲劇演出最后是觀眾。
好的和優秀的現代戲久演不衰,演出幾十場、幾百場、乃至上千場。就其梆子戲《海島女民兵》而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演出盛況空前,觀眾絡繹不絕,在徐州會堂連續演出幾個月。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淘洗者,觀眾是最好的驗證人。由此足以說明我們的戲曲現代戲已經成熟,因為現代戲的演出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并受到歡迎。
江蘇梆子戲是徐州悠久歷史文化積淀,她厚重,樸實,具有幾百年的歷史,幾百年來在蘇、魯、豫、皖接壤地區蓬勃發展,這個歷程,它的表現形式經受了歷史題材和現代題材為內容的磨礪,使梆子戲在表現能力上更強,表現內容上更為廣闊。尤其近些年來,越發看到了梆子戲在表現現代題材上更是游刃有余。梆子現代戲日臻成熟,我們可以感到戲曲轉入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時機已經到來,戲曲革命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戲曲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劇目、理論、教育、隊伍、體制、經營管理在內,而且與現代戲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重視和加強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是推進戲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1.現代戲的發展需要新的政策保證。
半個多世紀的戲曲改革,是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在“白花齊放,推陳出新”等方針引導下,開創了戲曲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們國家六十多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國際環境,人們的生活、思想、審美觀念不同了,因此也必須具有新時代賦予的新內容,進一步指導戲曲現代化任務的完成。在此基礎上,應拿出相應政策和辦法多鼓勵現代戲的演出和創作。同時加強創作隊伍的建設,重視人才的培養;人才力量的不足,是實現戲曲現代化的主要矛盾。另外,還必須加強戲曲理論的建設,沒有理論就不能完成戲曲現代化的實踐。
2.重視戲曲現代戲的現代性與民族性。
搞現代戲,就必須緊緊把握現代性的特征。
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似乎是個人人都懂的老話題。但是,現代戲必須從生活出發:熟悉和認識生活。在熟悉和認識中首先是熟悉生活;現代生活多姿多彩,不熟悉就無法去認識。熟悉生活是一切文藝創作的前提,也是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前提。但,熟悉了沒有深刻的認識依舊創作不出好作品,就會流于形式主義與概念化。因此,缺乏生活必將導致和時代脫節或歪曲,更難說呈現時代特征了。
其次,要進一步認識戲曲藝術的規律,尊重戲曲藝術的民族特點,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就梆子戲而言,重點把握好地域性的特點,這一點我們在排練現代戲《桃花莊》做到了。充分表現梆子戲特有的粗獷,豪放的地域個性,深受觀眾歡迎。所以,我們在每前進一步時再回頭看看不是件壞事,有利于我們在繼承和發展上再進行創新。其實,我們的現代戲創作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生活出發,在本劇種的基礎上,或運用改造舊程式,或吸收融合其他劇種的東西,或直接從生活中索取原料按照戲曲藝術的規律創造新程式,新方法。有效地運用到現代戲中去。
總之,半個多世紀的戲曲改革,使戲曲現代戲走上了成熟,為實現戲曲現代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戲曲藝術的革命進入到建設戲曲的新的歷史時期,但,需要我們做的還很多,諸如對傳統的態度,繼承、創造、革新等等是否保持著劇種的屬性。是否尊重了當地廣大民眾的欣賞口味,審美趣味,關系著戲曲現代化實現的進程。
江蘇梆子戲是植根本土倍受當地民眾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既然能夠生機盎然的在本土里生存幾百年,自然是民眾喜愛的原因之一。有句話說得好,人民離不開藝術,藝術離不開人民。我相信,江蘇梆子戲在廣大民眾的關心呵護下,會茁壯成長為影響廣泛的地域性劇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