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近些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給我國的文化事業帶來了勃勃生機,文藝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戲劇表演團體面臨著廣闊的拓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得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劇種如何發展?劇團如何生存?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精神的力量是戰無不勝的,觀點意識上的創新,在新世紀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更加迫切。面對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樹立信心,看到困難,感到希望,努力奮斗、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在當今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戲劇的衰微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地方戲曲更是舉步維艱。值得觀注的是一些劇團在城市市場日見萎縮,一年演出不了幾場戲的情況下,卻依舊守著城市陣地,不肯走出去,不肯送戲下鄉,不肯走入社區,因此造成經費困難,演職員有意見,人才出不來,藝術上不去,設備老化,隊伍松散,沒有一點活力,形成了惡性循環。如果我們解放思想勇于開拓,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實力,多排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劇目放下架子走出去,真正走到市場當中去,走到廣大的農村去,走進社區去,那么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就會體現出你的存在價值,就會收到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農村市場是非常廣大的,農村的廣大群眾缺乏應有的文化娛樂活動,他們除了看有限的電視節目外,農閑時節一些賭博、封建迷信等陋習惡習抬頭,可見,廣大農村迫切需要一些文化活動來充實他們的生活。因此,積極開拓農村演出市場,將成為地方戲曲走出困難的一個重要途徑。眾所周知,地方戲的根在于民間,它的產生和發展都在民間,它是一個通俗文化形式。它的欣賞群體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基層民眾。目前中國仍是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地方戲曲的廣闊天地和最廣大的觀眾仍在農村。僅以徐州地區為例,這里是江蘇梆子戲和江蘇柳琴戲的發源地,這里的農民,無論男女,無論老少大都會哼唱幾句“西門外、放罷了三聲炮”或者“大路上來了我陳士奪”等一段段膾炙人口的戲曲唱段,地方戲曲在民間的扎根之深,影響之廣,由此可見一斑。但是,近年來在農村很難看到正規劇團的舞臺演出了,是影視的沖擊改變了他們的嗜好嗎?是經濟條件制約了他們的觀賞興趣嗎?根據有關部門的一項文化市場調查證明,事實并非如此,農民看不到戲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劇團下鄉,因此戲曲下鄉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而且應當是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地方戲區藝術發展的主要途徑。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劇團在告別計劃經濟時代,逐步斷絕“皇糧”的情況下,必須盡快適應市場經濟帶來的生存挑戰,自謀出路,自尋發展。農村即是劇團發展的廣闊市場,劇團開發農村市場的關鍵在于劇目。目前一些地方劇團為了擴大劇種和劇團的影響力,強化精品意識,這固然是必要的,但精品不等于意味著大投入、大制作。精品非奢品。當年的《李雙雙》、《鍘美案》等戲,不都是精品嗎?一個劇目的成功,投資是絕對需要的,尤其是在當今觀眾欣賞水平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地方戲曲從內容到形式的革新創造都仍需相當的經濟資助,但重中之重應在劇目選擇上多下點功夫,多搞些老百姓熟悉的故事人物,多開掘些老百姓關心的主題,多演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家長里短”,同時調動各種演出手段和技巧,以方便送戲下鄉。我們有些大制作、大投入的劇目,因場地、設備條件等原因就無法下去演出,要準備一些適合下鄉的劇目,即使少量的投資也一定會在廣闊的農村市場上贏得豐厚的回報。
開發農村市場是目前劇團應走的一步,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走入市場各院團,仍需負出很大努力,首先是對新興的文化市場的適應問題,戲曲作為文化產品,戲曲離不開所屬的時代的經濟環境,在現階段我國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戲曲或者走出一條市場之路,重新融入人們的文化生活之中,獲得再生,或者成為博物館藝術,為后代保留一份藝術資料發展其歷史、文物甚至旅游資源的價值,雖然藝術傳承的任務很重要,但是相當一部分戲曲要想發展、生存,就必須走向市場,充分發揮戲曲從業者自身的創造力,積極開拓市場空間,發揮戲曲的商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