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旖
聲樂的學習因其發聲器官的特殊性,相較于其他樂器更具有其本身的特點,即主觀性更強。一個聲樂學習者在其學習的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誤區,他的進步也總是伴隨著對一個又一個學習誤區的認識及糾正。本文即想對聲樂學習中可能存在的誤區談談自己的觀點。
之所以首先想說說聲部劃分的問題,是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每個人聲樂事業的成敗。在聲音的訓練上,在曲目的選擇上,都以聲部劃分為重要依據。
一般來說,聲部的鑒別主要依據兩個方面。一是聽,二是看。“聽”,主要指對演唱者音色、音域的甄別;“看”主要指從醫學角度對其聲帶的觀察。有關各聲部的指標,很多聲樂參考資料都有闡述,在這里我暫不贅述。我想說的是,判斷一個人的聲部不能絕對依賴這些常規的參數。比如,有的人因為發聲方法沒掌握好,音區不能達到高聲部的要求,但其聲音條件很不錯,也有很扎實的中低聲區,我們就不能著急判斷他(她)是屬于中聲部,而應再觀察或訓練其一個階段,再仔細分析其音色特點。有的人,甚至可以勝任兩個聲部。比如,著名男、女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和卡拉斯,他們都能很好地演唱某些中聲部的作品。國外還有習慣把某些介乎于高聲部和中低聲部的聲音,稱為次高聲部。這些聲音的音域幾乎和高聲部一樣(有的只是水平下移一個小二度),只是在音色上略微渾厚些,低聲區更低些,更飽滿些。足見,各聲部之間的界限并非很絕對很明顯,它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得依靠人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聲樂學習者,如果你有條件,不妨不要把自己框定得太死。事實上,我就曾聽過一位次女高音歌唱家演唱女高音曲目非常動聽,絲毫沒有不適的感覺。聲音的潛能有時會令你吃驚。
1.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呼吸方法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歌唱發聲的聲音質量。
有的人演唱時總覺得氣不夠用,于是就想在唱之前竭盡全力多吸點氣,結果適得其反。氣非但得不到延長,反而越用越僵,越用越高。其實,歌唱的吸氣根據情況的不同是有區別的,但都要求“深”。平靜,舒緩的曲調要求我們的吸氣動作也要柔和,類似聞花的感覺。胸部不能劇烈起伏,應自然舒展,絲毫不緊張。把注意力放在腰及小腹這一周。小腹微鼓為吸氣,微收為呼氣。但有些人雖然了解這一特點,卻過分追求小腹起伏的幅度,這會造成他們的氣容易過緊過高。就我個人的觀點,不妨把注意力集中到后腰的肌肉上,張開為吸氣狀態,唱時也想著保持張開(實際小腹及腰是慢慢往里收的),唱完一句自然放松。這樣,小腹變主動為被動,情況會好得多。還有的歌曲中需要急吸或急呼,就更加要求我們加強腰腹的靈活性,防止聲音缺乏彈性和力度。另有一點,我們經常聽到歌唱時須“聲情并茂”的說法,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有的人為了追求充滿激情的效果,精神過于亢奮,導致發聲器官過度的用力,反而影響了演唱的效果,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做到適可而止。
2.咬字和共鳴 咬字和共鳴是歌唱訓練中的兩大問題。他們既應該分別研究,也有著不可割裂,相輔相成的關系。
歌曲相較于樂曲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歌曲包含了歌詞及旋律兩部分。歌曲利用歌詞來表達更為具體、更具指向性的內容,所以,演唱歌曲時吐字是否清晰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在實際演唱或學習過程中,常常會有人忽略字的重要性而片面強調聲的地位。這種錯誤思想在演唱中國民族聲樂作品或戲曲的人群中并不多見,但在學習西洋美聲唱法的人群中卻極為普遍。
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是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因它的優美高雅的風格以及高超的技巧性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喜愛。但和中國人審美習慣不同,美聲唱法特別強調聲音、咬字的圓潤、連貫,共鳴的統一,在聽覺直觀上確實要比傳統的戲曲或民族唱法來得更柔和。于是有的人為了追求這種效果,故意把嘴巴豎得長長的,無論唱什么詞什么母音都用一種口型去演唱;還有的人為了得到“泛音”或所謂“通暢”的效果,故意躲著嗓子唱,讓聲音在口腔里人為地顫動,把這種不健康的聲音誤認為“美聲”的共鳴。
其實,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們對美聲唱法的理解太片面了。當我們聆聽每一位美聲歌唱大師典范化的演唱時,總能透過他們獨特的音色找到眾多共性的、統一而又規范的聲音特點。概括為八個字即為:“通、實、圓、亮、純、松、活、柔”。通,即聲音、氣息通暢;實,指聲音結實有穿透力;圓,指聲音圓潤動聽;亮,指音色明亮集中;純,指音色純凈,無雜質;松,即聲音松弛,不加多余的力量;活,指聲音靈活、自如;柔,指聲音柔和、細膩。
實際上,正確的美聲唱法的聲音是通過各種共鳴腔體自然振動而產生通暢、圓潤的效果的,任何企圖“做”的方法都是錯誤的。無論演唱中國歌曲還是外國歌曲,都必須做到咬字準確清晰、聲音連貫優美。沈湘教授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人說,用洋唱法唱中國歌時,有音包字的問題,聽起來咬字吐詞不清楚。這種批評有些片面。咬字吐詞清楚不清楚不是唱法問題,而是人的問題。人沒有把咬字吐詞的技巧掌握好,或是干脆只注重聲音不注重咬字。”
眾所周知,每個母音都有一定的規范,開口音和閉口音在口腔的外型和內型上都有很大區別。那種要求所有音都得把嘴豎著唱的說法無疑是錯誤的;而過分強調咬字的動作,太使勁兒也是有害的。這兩種情況一會導致咬字歸韻不準確,二會破壞歌唱狀態,導致發聲器官動作僵化緊張,影響共鳴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幾種常見的錯誤情況。
a.聲門漏氣 這種情況指演唱者聲帶閉合無力,聲音虛弱、黯啞,毫無光彩。在學習美聲唱法的人群中比較多見。究其思想根源就是想得到又通又松的聲音,或者是怕唱壞了嗓子而故意躲著唱,實際上,嗓子反而更容易出毛病。
b.鼻音 有的人為了追求音色的明亮,靠前,故意將聲音往鼻子中擠,發出的聲音很不好聽,卻誤以為是鼻腔共鳴,自己一般很難發覺。鼻音主要由于軟腭下塌、氣流和聲音從鼻孔流出造成。各種唱法的人都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尤以民族唱法為多。
c.喉音 這種聲音聽起來感覺舌根發硬,喉嚨里似乎有東西堵著,聲音混濁、悶暗,咬字不清晰。這種情況在各個聲部都很常見。中低聲部的演唱者為了取得豐滿的胸腔共鳴,喉頭位置的穩定,常會故意壓低喉頭,做出濃厚的聲音效果。高音聲部的人因為聽覺上的誤區往往也會將舌根音誤以為是音色結實、明亮。舌根音一旦形成習慣,改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對高聲區的發展尤為不利。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
d.聲音搖擺 美妙動聽的歌聲,它的聲波是一種有規律的均勻的波動,正常頻率為每秒鐘6次左右。聲波優美的顫動在聲樂上稱為“顫音”(Vibrato)。音波顫動過快,就稱為“小抖”,顫動幅度過大,就是“搖擺”。這種情況在學習美聲唱法的人中非常多見。主要是他們把正常的顫音同以上兩種錯誤情況混為一談,也是氣息不穩定、喉頭不穩定的顯著表現。
e.下巴動作大 有些人為了演唱時把字交待清楚,不自覺地加大了下巴的動作幅度。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演唱民族唱法的人身上。造成外形不美、不自然不說,還導致聲音位置低,聲音散,喉嚨緊,缺少共鳴泛音等問題。正確的做法是,時刻提醒自己以微笑的口型唱歌,笑肌積極,下巴被動地配合咬字所必須的動作,甚至忘了它的存在,盡量減小運動幅度,保證聲音集中。
3.歌唱練習的誤區 在實際的聲樂學習中,掌握科學、適度的練習方法和原則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忌求早 在我國傳統的聲音訓練中,沿襲有起早練早嗓的習慣。但科學研究表明,這并不符合人的生理狀態。人的聲帶在經過了一整夜的休息后,剛起床的時候并不能很好的工作。也就是說,嗓子“醒”得比腦子要慢得多。這時,我們就不適宜通過強迫性的喊叫把聲帶喚醒,而應該等兩到三小時,通過說話嗓子自然開了以后再唱歌,避免對聲帶的傷害。
二忌求多 聲樂的樂器就是人的聲帶及其他器官。這就決定了練習時要考慮到聲帶的承受力,而不能急于求成,練習量過大。尤其是初學者,因其尚未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過多的練習有時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老師上課剛給他糾正了某個錯誤動作,還沒鞏固,一下課,他就拼命練,結果到第二堂課時又回到原來的起跑線了。所以,老師經常建議有的學生回去只讀譜,不練聲。
三忌求高 漂亮的高音,寬廣的音域是每個聲樂演員的追求,因為高音能給人以震撼,是聲樂演員高超技巧的突出體現。所以相當一部分的聲樂學習者就把我能唱到某某音作為炫技的資本,平時練習時一味喊叫高音,而不注重其他音樂素養的修煉。這種做法對于聲樂演員來說是非常有害的。忽視了情感,忽視了語言,忽視了音樂的聲音是空洞甚至刺耳的,毫無藝術價值。
四忌求大 歐洲美聲唱法的一大優點就是它發揮了人自身的潛能,擴展了人的音量,滿足了人們在欣賞時對音量的要求。這也是歌唱者聲樂技巧的一大體現,也導致了有的人陷入盲目追求音量的陷阱之中。實際上,音量的大小和技術相關,也和各人的客觀身體條件不可分。不具備“大”的條件而人為地去撐大撐響聲音絕對是有害無利的事情。有相當一部分的著名歌唱家,他們的音量并不很大,但仍以優美的音色以及過人的音樂表現力抓住了聽眾的心。凱瑟琳.巴桃就是其中的一個很好的典范。
對唱法及作品處理的誤區
關于唱法,按目前國內約定俗成的分類,有三種:美聲、民族、通俗。這種分類能沿用至今,至少說明其有一定的合理性。這三種唱法有著哪些特點、異同,相信大家在很多的聲樂著作中都曾看過,我這里不再重復。大部分的聲樂作品,都能容易地在這三大陣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因為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就已經在內心為自己的作品作出了選擇。包括旋律走向、節奏律動、編配手法等因素在內的各種音樂手段都直接決定了歌曲是應該劃歸于哪一唱法。但顯然,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原來的中規中距,近年來大量出現的“跨界”現象宣告了“一人只能擔當一角”時代的終結。莎拉.布萊曼在歌劇和音樂劇及通俗音樂領域的造詣、吳碧霞民族、美聲兩場音樂會的舉辦,以及其在國際上的獲獎,都最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從風格上說,人們不再拘泥于是否一定要用正統的古典唱法來演唱那些一成不變的百年經典,也接受了用高雅的美聲唱法去演唱那些早已為大眾熟悉的通俗歌曲。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音樂本身的美,無論你使用何種唱法,何種風格,只要演唱者能帶給聽眾獨特的美感,就有其立足之地。從技巧上說,三種唱法的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也被越來越多的聲樂研究者認為可行。比如,借鑒學習美聲唱法科學的發聲方法能帶給學習民族、通俗的歌手很好的聲樂基礎,為其今后的發展鋪平道路;而美聲唱法的歌手也需要學習民族唱法歌手咬字清晰自然,音色自然明亮的優點;另外,通俗唱法平靜自然的嘆氣、呼吸往往能讓學習另兩種唱法的人茅塞頓開。所以,我們不應當有哪種唱法孰優孰劣的思想,也不應過早地畫地為牢,把自己固定為唱某種唱法的人,不接觸不學習其他優秀的東西。越來越多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完全有可能同時掌握多種唱法,并根據歌曲具體的要求來有選擇地運用。
對于不同風格歌曲的處理,也應避免千篇一律。有些人演唱外國作品從來不重視分析,不了解作品創作的年代、作者及其國籍,統統將其當成歌劇詠嘆調來演唱,這樣就不可能準確地表現作品的內涵。尤其是演唱藝術歌曲時,更要注重與鋼琴的配合,不要過于追求音量而要謹慎、嚴格地處理音樂,追求音色的美感。不但各個時期的藝術歌曲對于用聲的要求是有區別的,就是同為歌劇選曲,根據風格的不同,演唱時也是有講究的。有的歌唱家專事莫扎特的作品;有的則專唱普契尼的作品,區分甚為嚴格。由此,作為中國人演唱外國的經典作品時,更應該花點時間做點案頭工作,多些理性的認識。
所謂思想是行動的老師,學習聲樂時存在誤區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及時發現并努力修正觀念,以正確的思想指導行動。這樣我們就能在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