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中國戲曲是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起來的。在中國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它一直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之一,是中國人民生活的歷史與精神、是歷史的結晶與見證。談到中國戲曲,我們有著諸多的自豪與驕傲。中國戲曲誕生以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而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其中就包含舞臺上使用的各種道具。
正確、準確的運用好劇中的道具可以使劇中人物更加飽滿,有血有肉,可以更好地表現劇情,使整部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西方,各種戲劇形式,基本上都是采用寫實手法,尤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是強調表現藝術的真實性,強調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在中國,無論是中國繪畫還是中國戲曲,都是將寫意與寫實融為一體,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表現體系。
在中國傳統戲曲舞臺上,道具的寫意運用也對戲曲藝術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道具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寫意運用俯拾皆是,兩三張桌子疊重起來就形成了高山峻嶺,《盜仙草》中的白玉貞從幾張桌疊起的仙山上“盜得”仙草后,從上翻下,讓人驚嘆信服。演員們用手中的道具“旗子”排成一排,造出“水漫金山”的氣勢;同樣用旗子又可以演變成《打龍袍》中的龍輦;《打漁殺家》中的肖恩,利用手中的一支槳,通過表演,表現出在江中劃舟的情景……
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演員們充分利用劇中的道具來充實劇劇表現人物,展示各種技巧。小生泰斗余振飛利用手中的扇子功表現出書生的儒雅,給予人美的享受;周信芳在《徐策跑城》中利用髯口抖動的技巧,把人物的焦慮情緒盡顯臺上,感染觀眾;而《群英會》中的周瑜則利用頭上的“翎子”發泄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憤懣情緒。《鐘馗嫁妹》中的鐘馗、《火判》中的判官,在燈光暗淡的舞臺上利用口中的道具噴出火來,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氣氛。
以上所舉之例,僅僅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戲曲中的滄海一粟。如今,國際上的舞臺藝術家們則利用電腦高科技燈光色彩,把舞臺越做越大,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而我們中國戲曲的舞美工作者當然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但在充分地利用現代高科技的同時,決不能丟棄根本。我們必須在繼承中求發展,在創新中保存我們傳統的藝術瑰寶,讓我們的舞臺更加輝煌,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