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
李白詩中寫到:“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龍與鳳是中國人民心目中最崇高最美麗的化身,而笛與簫就是我們音樂化了的龍與鳳。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竹笛作為我國的民族器樂之一,經過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發展沿革過程后,形成了現在我們所演奏的六孔竹笛。它是由吹口,膜孔,六個指孔,后出音孔和前調音孔構成的。這小小的竹笛在民間音樂及地方戲曲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蘇柳琴戲它主要是以主弦樂器柳葉琴而命名的,腔調婉轉動聽、以民歌小調為補充組成唱腔和唱段,雖有板腔體音樂發展趨勢,也留有聯曲體音樂的痕跡。竹笛在樂隊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吹管伴奏樂器之一。它發出的聲音明亮悅耳,給高音聲部增加了不少色彩。它表現出來的音色線條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彩霞一樣,圍繞在主旋周圍,把柳琴的音色修飾得更細膩婉轉。竹笛在一般的唱腔中隨著主旋唱腔的旋律變化而使用顫音,疊音,打音,滑音,腹震音等技巧。一般在一部戲曲作品的開頭也就是引子部分,大多運用竹笛來引出故事的情節,笛子的一串琶音也就能代表了故事里人物當時的喜悅心情,也能表現出春暖花開的一絲暖意。這就需要我們笛子演奏者具備一定的嫻熟精湛的演奏技巧了。我們要根據劇中的情節,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把劇本所要表現的情景完美的演奏出來。笛子聲音本身就很明亮,所以在為唱腔伴奏時,我們要拖住唱腔,不能高于唱腔的聲音,否則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了。我們在吹奏時不是光顧自己的音色音準,而是要聽其他人的音準,我們要使聲音能夠很和諧的融到一起,這樣整個樂隊出來的音樂才是樂音。
2009—2010年度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孽海花》終評驗收匯報演出,我在樂隊擔當笛子聲部的演奏,把笛子的技巧很恰當地運用到了樂曲中。我首先理解了故事情節,把握了劇本的主題思想,能夠準確地掌握每個主人公在不同場合不同背景下所表現的情緒變化及心理地活動。我要與樂隊很和諧的進入,來對劇情進行烘托和渲染,把人物的個性與形象塑造得更鮮明。
故事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展開的,主人公窮儒王魁凍壞了雙腿饑寒交迫流落街頭,被敫桂英相救,二人一見鐘情,并在海神廟焚香立誓,結為夫妻。王魁進京應試,敫桂英送至海神廟,倆人再次盟誓:“男不重婚,女不再嫁。”后王魁高中,竟招贅相府,休棄桂英,敫桂英悲痛欲絕,到海神廟哭訴冤情,怒打海神,自縊廟中。桂英鬼魂追至相府,以情探之,王魁反語相諷,乃至以死相脅。桂英怒極,終將王魁活捉。開頭引子的那串三連音琶音,我用了連續單吐把節奏的速度扣得很緊湊,表現出當時的氣氛很緊張,體現出劇情中大雪紛飛的惡劣天氣,把音樂的氣氛烘托到高潮引出主人公入場。雖說單吐這一技巧并非很難,但是演奏時要注意三連音的速度與每個音的顆粒清楚。要與樂隊其它聲部嚴絲合縫地配合在一起。當描寫一段月色下杜鵑啼鳴,引出主人公敫桂英為夫求香保平安這個劇情時,經過作曲老師的提示,和自己對劇情的理解,那一段笛子主旋我用了大G調曲笛,用新笛的音色吹出劇情里所要描寫的夜深人靜,主人公那種心事重重,燒香祈求希望夫君的雙腿早日康復的急切心情。如果這段旋律還是用常規的D調笛子演奏的話,經過自己的反復比較,用心去體會當時的情景,那個音色達不到劇情里所要求的氣氛。還有這場戲的尾聲音樂,當時劇情已經描寫到王魁的魂魄已經被敫桂英帶去的兩個小鬼勾走了,留給伴唱,唱出了這段故事的美滿結局。其中笛子聲部的三組六連音琶音填充了其他聲部的和聲色彩,每組六連音琶音就像一只七彩的小蝴蝶一樣在主旋的音樂中翩翩起舞,這也讓觀眾們感覺到劇情結束后的一絲美感,這樣處理正和劇情遙相呼應,忘恩負義的王魁應受到的懲罰。所以在整場演出中,根據每場戲的情景和人物內心活動我把竹笛里的技巧運用自如地貫穿了進去。
雖說竹笛在柳琴戲中不是主奏樂器,但是豐富了樂隊的音樂線條,在柳琴戲的樂隊中可謂平分秋色,如果少了它那么樂隊的整體音色則缺少了一絲柔美與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