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路徑依賴”與“制度創新”的關系。制播分離是一項制度創新,能否得到真正推進取決于許多因素,其中有些利益攸關方普遍存在的 “路徑依賴”是一個隱形障礙。處理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制播分離是生產關系的改革,目的是通過調整生產關系解放廣播電視界的生產力,而不是通過提高生產力改革生產關系。處理好“管理”與“規制”的關系。加強法律對國家干預的規制,以確保干預的正當性。在理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基礎上重塑國家經濟職能以確保謹慎干預,把屬于企業的自主權切實還給企業。處理好“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的關系。按照市場經濟理論,廣播電視媒體只應對其所播出的節目內容是否違法違規負完全責任,但我國特有的國情卻使得人們更愿意讓廣電媒體對節目生產從業人員的言行負無限責任。處理好“體制改革”和“機制改革”的關系。制播分離改革究竟屬于機制改革,是廣電媒體內部運行層面的改革,還是屬于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國家宏觀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部分?認識的不同取決于改革者的心理預期不同并會決定實際收益的不同。處理好“生存空間”和“自我認同”的關系。制播分離改革關系到媒體從業者的生存與發展,分離出去的電臺、電視臺所屬的節目制作公司從業人員都面臨著一個新的生存空間,有著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兩個方面的考慮。只有通過建立共同愿景,進行心理干預,才能加速從業人員對新的身份的心理認同。處理好“賣方議價能力”和“買方議價能力”的關系。制播分離改革后,無論是臺屬節目制作公司與電臺、電視臺之間,還是非臺屬的其他節目制作公司與電臺、電視臺之間,都存在著事實上的節目買賣關系。無論是買方議價能力,還是賣方議價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如何加大參與買賣博弈機構的數量。處理好“市場競爭”和“市場秩序”的關系。在制播分離改革的過程中,市場競爭與市場秩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只重視其中一方,很難達到理想的改革效果。處理好“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的關系。我國廣播電視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要求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最大限度地利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有利條件。處理好“合久必分”和“分久必合”的關系。中國廣電行業所特有的“一體而多構”的屬性、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外部環境,都會影響廣播電視行業的分分合合。(據張志君于《現代傳播》2010年第3期)
傳媒融合違背了最基本的自然規律。任何事物,無論是生物體,還是技術或是產品,都是走向分化,而不是融合。我們可以將傳媒比成生物,受眾需求的發展變化、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就是自然環境的演化。不適應受眾需求變化和社會環境變化的傳媒自然就會被淘汰掉。在這樣的規律下,分化則是必然的趨勢和規律。技術、受眾口味、社會環境的變遷,創造了促使傳媒品類分化的條件。當然,也不排除在傳媒發展歷程中的融合現象。但是,這只能是小部分,或者暫時性的,分化的自然規律不可改變。傳媒融合需要融合的媒體在其他方面做出妥協,這樣就弱化了各自的獨特性和優勢。只有分化才能將獨特性發揮到極致,從而滿足不同細分市場不斷發展的需求。傳媒的分化可以分為很多種,既有傳媒形態的分化,也有傳播渠道的分化,還有贏利模式的分化。傳媒的種類形態只會由于分化變得越來越多。以歷史的眼光回溯過去,傳媒實實在在地是在分化。誰也無法否認現在的傳媒形態比以往多得多,每個傳媒種類都有它獨特的特點和優勢,否則它無法生存至今。又有什么理由讓人們相信未來會和過去不同?分化是傳媒發展至今的規律,分化仍然是未來傳媒的趨勢。“傳媒融合”說擴張了人們的想象力,激起了人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熱情,但是分化畢竟是自然規律。(據陳國權于《新聞記者》2010年第3期)
政策解讀是新聞媒體發揮橋梁作用的良好載體,運用與決策部門的聯系權威解讀政策,運用手中的話語權把權威解讀傳播出去。政策解讀欄目對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更多的是對輿論引導能力的一個考驗。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時期,30多年來改革實踐體現的現實性、漸進性本身決定了政策有過渡性,決定了每一步改革都要盡量讓改革的支持者數量最大化。每個人現在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每個利益主體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這時尤其要有一個更加明亮的聲音,有話語權的媒體就顯得尤其重要。政策本身的解讀空間,公眾對政策解讀的需求,以及政策解讀的輿論場所使得解讀政策成為媒體注意力的焦點。媒體在政策解讀中不僅要宣示政策,而且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形成強勁的輿論引導能力,為政策落實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政策解讀報道是媒體架在政府部門與廣大群眾之間的一座橋梁,橋梁搭得好溝通才能沒有障礙。(據米博華于《中國記者》2010年第3期)
電視劇搶播之爭的本質是對高質量的視頻內容的爭奪,核心癥結是媒介泛化、制播分離與有效高質內容的匱乏。時下優質電視劇已成稀缺資源,昭示著“多元渠道、內容為王”時代已經到來。電視媒體應當站在更高的戰略層面重新控制與利用內容資源,打通和擴展電視媒介垂直供應鏈,從搶內容“蛋糕”提升到生產銷售內容“蛋糕”。實現進軍內容產業,走一條“資源競購—資源整合—資源壟斷”的上游市場控制戰略路徑,力圖把握住產業發展核心資源的生產、分配權和控制權,從根本上提升電視媒體的綜合競爭力;向下游受眾市場,憑借豐富與優質的內容資源,提升自身收視率,吸引廣告主。同時向新視頻媒體提供內容供給服務,或直接向新媒體衍生。(據李名亮 杜少平于《廣告大觀》2009年第12期)
廣電總局近期推出了2009年度12個創新創優典型電視節目形態。據介紹,這12個典型節目形態是:中央電視臺《中華醫藥》《致富經》,北京電視臺《中華文明大講堂》,天津電視臺《中國人》,上海廣播電視臺《歡樂蹦蹦跳》,重慶廣電總臺《追尋中國紅——感受信仰的力量》,山西電視臺《影像世界》,河南電視臺《武林風》,廣東電視臺《珠江紀事》,云南電視臺《經典人文地理》,遼寧廣播電視臺《王剛講故事》,新疆電視臺《農牧新天地》。(消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3月23日召開的 “數字技術未來系列論壇”上,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王聯透露了三網融合試點方案的確定時間表,稱廣電總局和工信部將于3月底拿出各自的試點方案。
王聯表示,國務院要求廣電總局和工信部在5月底前完成試點方案的制定,目前,兩個部委都在積極準備。3月底,雙方會各自拿出一個方案來;4月份,雙方會對各自提出的方案進行協調,并上報審批;試點工作則在下半年開始實施。王聯認為,廣電網在三網融合中的優勢主要是豐富的內容、巨大的帶寬和遍布城鎮的用戶群,而劣勢主要是數字化改造沒有完成、還沒有形成規模化、體制機制不適應技術的要求。(消息來源:中國廣播網)
3月17日,廣電系統權威人士透露,廣西、江西、陜西、河北等十家省級廣電網絡運營商即將共同發起成立廣電網絡友好網,將在產品技術共享、網絡互聯互通等業務層面展開深層次合作。這是廣電網絡運營商為解決當前各省網分割局面而成立的區域性聯盟,在國內還是首次。據悉,廣電總局對此次“廣電網絡友好網”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這是各省級廣電網絡運營商為打破地域限制而進行的一次創新,有助于共同應對“三網融合”的競爭與挑戰,也將為今后的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探索有益經驗。(消息來源:《中國證券報》)
3月28日,青海電視臺、湖南廣播電視臺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運營青海衛視的協議。據青海電視臺臺長金河清介紹,青海方與湖南方將以51:49的持股比例組建新公司共同運營青海衛視,而“三網融合”將成為新青海衛視的重要標簽。
金河清透露,將成立的新公司名稱暫未確定,湖南廣電將抽調一組精干人馬全面負責青海衛視的運營,青海臺占新公司股份的51%,但管理層以湖南方面為主。(消息來源:《三湘都市報》)
3月2日,中國電信浙江公司與浙江衛視聯合召開新聞通氣會宣布,中國電信浙江公司與浙江衛視就 “天翼3G傳輸技術在電視新聞直播的應用”合作項目上達成全面戰略性合作。今后,中國電信的天翼3G傳輸技術將為浙江衛視的直播常態化提供技術支持。浙江衛視頻道總監夏陳安把此次合作喻為“優勢互補,強強聯手。”他表示,天翼3G電視新聞直播不僅在全國衛視新聞節目中具有首創意義,還將成為國內電視新聞制作的 “分水嶺”,給電視新聞節目的直播模式、直播領域和傳播理念帶來變革式創新。(消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3月24日,央視國際總經理汪文斌在接受電話采訪時確認國家廣電總局已正式向CNTV(中國網絡電視臺)頒出了第一張互聯網電視牌照。首張互聯網電視牌照的頒出意味著此前困擾互聯網電視發展已久的政策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據悉,互聯網電視牌照眼下可能只會發出兩家,除了CNTV之外,有望獲許可的是上海文廣。而此前由彩電廠商自建的互聯網電視內容網站,則將面臨須申請牌照的問題。在三網融合的大局面下,未來這一許可應當向更多內容運營主體放開,同時涉及更多的主管部門,廣電總局、工信部、新聞出版總署等都應當參與其中制定更為完善的規則。(消息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