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
當今時代進入了一個轉型期,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也概不例外,第三媒體的沖擊讓電視人感到巨大壓力,面對澎湃而來的平民化浪潮,傳統媒體一改往日高高在上、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方式,從新聞主持人播報方式的改變到娛樂節目主持人主持方式以及娛樂節目的策劃架構等眾多方面,都發生了顛覆式的改變,加入到這股“平民化”游戲之中,而且成為“平民化”思潮的發動者、引領者和傳播者。各家電視臺爭相策劃、移植各類參與度廣泛的泛娛樂化節目,打開今天的電視,鋪天蓋地都是這類節目,首先慢慢贏得了年輕的觀眾群,也使得原先鐵板一塊的老受眾出現了分化,但此類節目卻遭到有形而上傾向的少數觀眾的強烈抵制,被他們拆之為“痞子化”運動。湖南臺的《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鳳凰衛視的《娛樂串串秀》如此,江蘇電視臺的《非誠勿擾》如此,安徽衛視的《超級大贏家》如此,就連一貫板著面孔說話的央視也耐不住寂寞,此前就推出了《幸運52》和《開心辭典》,此后又推出《非常 6+1》、《開心大贏家》、《快樂主婦》等幾個節目,無論是《開心辭典》的“用知識換取家庭夢想”還是《幸運52》的“機會,人人都有”,傳遞的都是這樣的信息: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節目致力于打造平民智力英雄。其中,最值得重視和最具原創性的當屬湖南衛視的幾個節目,尤其是《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更具標本性。
那么,“平民性”的節目與“經典性”的綜藝節目有什么不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
1.語言。經典性綜藝節目,主持人字正腔圓,采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吐字歸音到位,按照事先擬定好的主持詞進行誦讀。以朱軍、倪萍為例,他們的語言非常規范、到位、嚴密。但“平民化”節目中的主持人語言風格是另外一回事,被列為湖南臺一哥的汪涵,普通話不那么標準,甚至帶有長沙地域的特征。《天天向上》一排主持人中,出現了韓國人、日本人,他們操持的也是日本普通話、韓國普通話,綜藝節目對主持人語言的基本要求與他們不搭界,他們既沒有正確的發聲方法,也不字正腔圓。“平民化”節目里的主持人沒有嚴密完整的主持詞,只有節目的大致框架,完全是主持人即興發揮,但卻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場感和語言的表現力。類似于早期話劇里的“幕表”。汪涵的主持詞竟然出現“我父親是江蘇人,母親湖南人,所以我是江湖人”這樣利用諧音進行語言表演的話語,機智而詼諧。
2.形象。經典性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服飾就一般情況而言,男主持人著西裝禮服,女主持人晚禮服,以體現端莊大方的特質,有著貴族的氣質。“平民化”主持人的主持服飾則五花八門,通常表現出“潮人”特征汪涵能穿平時穿的牛仔褲上臺主持,謝娜小女人的打扮與街上行走的小女孩沒有區分,頭上的飾物就是普通女孩所佩戴的小玩意兒。當然,特殊情況下,他們也有特定的主持裝,《天天向上》有一期訪談張學友的節目,汪涵、謝娜等主持人一律著紅衛兵的綠軍裝,袖口一律卷到胳膊,充滿解構的況味。在主持人個人形象方面,經典性綜藝節目男主持人大多一臉正氣、標準的美男子,而女主持人一律漂亮、扮淑女裝,而且氣質典雅。而“平民化”主持人則打破了經典主持人的清規戒律,汪涵充滿“痞氣”的胡子、維嘉的大鼻子,安徽衛視《超級大贏家》憨胖的主持人劉剛,他們共同的地方就是長的有特點,英俊與否并不是關鍵,而且英俊甚至成了負面、成了包袱,成了與受眾交流的壕溝。
3.規范。經典綜藝節目主持人有著嚴格的規范這種規范背面潛在的邏輯是宏大敘事、大臺形象、崇高莊嚴。圍繞著這一邏輯,主持人的舉止有著相應的神圣感,但這種好的設定基本上沒有被執行到位,常常被被主持人弄成端架子、居高臨下。其實,倪萍、朱軍的主持也存在失范的狀況,滿臺的眼淚、沒有節制的煽情,趕走了年輕觀眾。“平民化”節目中的主持人貌似無規范,但也有內在的邏輯,這就是受眾為中心圍繞這一中心,莊嚴崇高被消解了,主持人實現了有神到人的歸位,宏大敘事轉換為個人敘事。湖南臺的謝娜、汪涵、何炅包括李湘是富有“平民化”節目主持經驗人,他們非常懂得控制現場節奏,主持的邏輯清楚。坦率地說,一些地方臺復制了湖南臺節目的式樣但沒有把握湖南臺的內核,明顯失范。以謝娜的“傻為例,她的傻有一種實現設計好的分寸感,止于娛樂受眾,不失可愛天真。這種傻其實對她聰明的一種掩飾。以謝娜在《天天向上》節目中對張學友的訪談為例,謝娜對張學友的“刺激”恰到好處,不過分,一旦感覺張學友有尷尬的時候,她會用“傻”的招術幫張學友離開尷尬的境遇。這種犧牲自己形象,娛樂他人的智慧其實很難拿捏。以目前地方臺的平民化節目來看要走的路還很長,謝娜的裝傻到了他們那里成了真傻,娛樂大眾成了愚弄大眾,這需要警惕。
從綜藝節目“經典化”到娛樂節目“平民化”的轉換是一場變革,“平民化”主持人風行有其內在的原因。具體如下:
1.受眾主體意識的覺醒。綜藝節目的中心就是主持人,主持人中心化和主持人串聯節目的功能在今天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受眾的要求,受眾們已經不滿足在節目里被動、受控、被奴役的角色,要成為節目的主角。“平民化”節目順應了這種變化,它打破主持人中心化和串聯節目的功能屬性,改變節目中主持人是唯一中心的觀念,實現主持人、嘉賓、評委和現場觀眾打成一片,每一個人都是節目的中心、都是焦點。從時間、空間和心理上制造并延長娛樂的全新感覺。應該說這種理念是一種進步,與綜藝節目主持人中心化、串聯式主持的理念形成了反差。
2.媒體的生存之道。傳媒承擔著意識形態的功能,同時兼有商品的屬性,這需要傳媒機構在公共性與商品性之間走一條新路。“平民化”節目的熱播就是很好的嘗試,湖南臺在推出一系列節目的時候,有一條很清晰的經營推手。不僅湖南臺如此,其他臺也是如此。其中的原因很明了,平民化節目娛樂性強,受到廣泛的受眾支持,這樣可以提高收視率,有助于吸引大量的廣告業主,從而獲得維系媒體生存與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大量的資金來源。
3.技術手段的豐富與成熟。明星制、品牌意識、團隊意識都是舶來品,但經過我們的消化與吸收,我們已經有一套成熟的運作機制,技術手段也日益豐富。湖南臺有計劃有步驟地長期實施形象戰略,培養出了汪涵、謝娜、何炅、李湘等一批主持明星、培植了一批諸如《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的品牌節目,他們采用了商業領域的推銷手法,通過對偶像的認知,達到對節目品牌的認知,用流行文化的構成要素:知名度,非理性,接觸頻率,崇拜心理,趨從心態,時尚需求等等,取得了高額利潤。
總而言之,“平民化”節目改變著中國當代的意識形態,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間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表明了市民社會對自身文化利益的普遍肯定以及小康時代大眾文化生活需求的合理性。而“平民化”主持人作為游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所體現的是民主精神和弱勢群體的利益,是中國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民(公民)社會成長的伴生物。與人文精神并不矛盾,都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物質生活變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