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欲明
變聲期是少年生理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特殊階段,也是令我們聲樂教育者頗感棘手的一個階段。
變聲期的孩子,歌唱的聲音往往不像以前那樣明亮、甜美,聲音變得粗悶、沙啞,音域變窄,高音唱不上去,音量變弱,嗓子很容易疲勞。這種情況一般在男孩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而且持續時間也長,通常約為一至兩年。女孩則不那么明顯,一般只是輕度沙啞,音準有時不準,持續時間較男孩短,通常約為半年。因而,如何幫助孩子安全、順利地渡過變聲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
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認為:在歌唱要素中有心理的也有生理的。心理因素處于主動的、主導的首要地位,其它有關歌唱發聲的生理因素都是被動的從屬地位,它們的運動都受著心理活動的支配。我從歌唱心理入手,尋求突破口,收到了明顯效果。
變聲期學生由于嗓子不好,往往對歌唱望而卻步,所以重要的是讓學生敢唱,不要畏懼。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歌德也說過:“音樂是心情的藝術”。所以關鍵是創設音樂氛圍,使學生內心產生共鳴,從而引發歌唱。具體的做法是,讓變聲期少年置身于合唱隊中,他們往往會被其他隊員的合唱所感染,漸漸忘記了自己,并情不自禁地開始發出輕聲的歌唱,這就是“以情激聲”。邁出這一步后就可以進行發聲訓練了。首先指導學生采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用輕聲唱法進行練習。當學生敢唱了,再選擇適合學生音域的歌曲讓學生訓練,從而增強少年信心,把歌唱得好聽。
變聲期的學生,聲帶普遍充血且閉合不好,常感到喉咽部有灼燙感或感有異物,總覺發出的聲音不好聽,因此歌唱主動性不強,不自信,不愿唱。教學中應運用“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揭示歌曲的藝術形象,理解并向學生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和風格轉移學生歌唱的注意力,從而減輕學生歌唱的心理壓力。練唱時,要多注意激發學生有感情地歌唱,用有控制的聲音來表現歌曲的思想內涵。學生歌唱的重心被導入到情感表現中,在不知不覺中以“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歌唱,協調好各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正確狀態,聲帶不但得到了保護,學生懼怕歌唱的心理陰影也會隨著流暢、有表現的歌聲而悄然消失。
許多發音感到吃力的人,他們的喉部狀態是非常呆滯和拘謹的。具體表現在,口咽腔打不開,喉頭向上的力量大于喉頭向下擋氣的力量,簡單地說,就是“跑喉頭”。而“跑喉頭”造成的直接結果便是聲道的狹窄,于是聲音顯得很擠。在這樣的發聲狀態中,必然造成下巴和頸部在發聲時相當緊張、僵硬,改變這樣的狀態,就成了首要的問題。我們不必因為變聲期喉部出現的一些不利歌唱的因素,而過分采用禁聲的保守方法去等發聲機能狀態的形成,錯過了建立良好的發聲狀態有利時機。
首先要做的練習是讓他們練習發“a”音,因為這個母音的發聲練習,是最容易打開口腔和喉嚨的,對軟腭的提起是很有幫助的。同時注意氣息的正確使用,采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用輕機能演唱。在一個時期的訓練后,喉嚨、下巴、氣息將會得到調節,然后我們可以繼續進行i,o,u等母音練習。此時要求其喉頭保持正確的發音位置,進一步鞏固開始形成的正確的發聲狀態。
我們不去追求擴展音域,不去要求音量,而是在他們力所能及的音區中去努力尋求良好的發聲狀態,解決其發聲動作中協調問題。其實,一些人反對在變聲期進行嗓音訓練只是認為這時候過多的歌唱,會破壞青少年稚嫩的發音器官。那么,我們注意到這一點,在發聲訓練中控制其音域,謹慎地運用輕機能方法演唱,細心地選唱歌曲教材。比如,訓練發音多以中聲區為主;練下行音階,讓學生感受歌唱的聲音舒緩、流暢,使氣息貫通。這樣,變聲期的訓練是不會給學生帶來任何危害的。
變聲期的嗓音十分嬌弱,練唱的時間不應太長,可以分幾次進行,每次5至10分鐘,讓喉部肌肉有休息的時間。同時我們還必須經常檢查學生喉部與聲帶,如發現病變要及時治療。這樣的話,他們便能在青少年時期得到較好的訓練。
那么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少食多餐”呢?我上課是這樣處理的:
A.唱講結合:學生歌唱感到累時就停止,休息。而我卻要在此時大講特講歌曲內容;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講我所聞所見以及所知道的有關演唱的知識,以及學生的思想表現等。這樣既傳給了學生歷史專業知識,也做了學生的思想工作,同時也使學生的嗓子得到休息和恢復。
B.唱評結合:學生歌唱一段時間后休息,叫學生相互評比。一個學生歌唱完后,叫其他學生對他歌唱進行評論。哪兒對,哪兒錯,然后另一個學生再唱念,再讓其他學生再進行評論,如此循環。好處是既保證了嗓子的休息,恢復疲勞,又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了鞏固和檢驗。
C.對學生講明變聲的道理和如何保護恢復嗓子的重要性,告訴學生喊嗓子、用嗓子的方法,講自己走過的彎路。讓學生引以為戒。告訴學生一個歌手,要想嗓子好或變聲早變過來,保護訓練要科學適度外,還要有一個好身體,這是做歌手的基本條件。
綜上所述是我在聲樂教學中對少兒變聲期訓練的膚淺體會與感受。總之,聲樂課題要根據前人和今人藝術實踐中的經驗來進行研究,對此,我將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加以探索和總結,力爭在教學中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