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
[摘 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與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形成了姊妹篇。三中全會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頂層設計,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進行,由法治提供保障,并以法律的形式鞏固成果。四中全會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抓住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指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改革紅利所在。解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法治問題,必須加快推進法治經濟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破解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 依法治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根本途徑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B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重要階段召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十八屆四中全會作為三中全會精神的一種邏輯延續,專門研究依法治國問題,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抓住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指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改革紅利所在。
一、法治缺失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大問題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但法治建設相對滯后,成為制約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建設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面臨最大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與市場邊界模糊,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有法不依還不同程度存在,制約了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發揮,令“看得見的手”進退兩難,“看不見的手”難以施展。其實質是沒有合理界定和理順政府、市場與社會的治理邊界。市場經濟是通過社會分工和自由、等價交換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沒有法治保障,市場經濟難以持續發展。二是市場主體不同權、權利不平等的問題長期存在,民營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對公民財產權保護不力,一些市場主體缺乏穩定的安全預期;任何意義上的經濟發展都是建立在對財產權有效保護基礎之上的。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公民的財產權益有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相對于經濟轉型升級而言,財產權法律保障嚴重滯后,尤其是針對資本性財產和知識產權的保護,使投資企業缺乏安全感,使人們在進行知識創造過程中存在諸多顧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特別強調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這就意味著我們既有的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存在著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各種所有制經濟不能夠平等地使用生產要素,不能夠公開公平公正地參與市場競爭。三是產生壟斷、不公平競爭,造成社會信用缺失、一些地方營商環境惡化等問題,執法不嚴讓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有害食品事件頻頻上演;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契約經濟,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必須貫徹誠實信用原則,降低交易成本。但目前中國社會規則意識、信用意識等仍然比較淡薄,導致市場競爭無序性,滋生了假冒偽劣等各種市場亂象。四是權力與資本結合,權錢交易,滋生嚴重腐敗等,令公眾對公權力機關和公職人員的信任大為消減。
二、依法治國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前提
《決定》明確提出,將推進依法治國比作革命,賦予依法治國工作極強的系統性;《決定》涉及立法、執法、司法問題,還涉及到軍事、外交、黨建和港澳臺工作,具有很強的全局性,所以,解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法治難題,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也是國家治理領域當中一場廣泛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主要從三個方面給出了方向性的舉措。
(一)立法必須公正、公平
首先要明確立法方向,制定符合經濟規律的良法,《決定》提出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其次是完善立法機制,使得立法不被部門利益挾持。《決定》中提到,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提出完善立法項目征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規草案,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機制等一系列措施,關鍵就是要解決立法去部門化,從程序上保證立法的科學、公正與公平。
(二)司法必須保持中立
長期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重心在行政執法領域,對于司法關注不夠,特別是在經濟領域,缺少一個專業與中立的經濟糾紛裁決機關,經濟活動的安全性就很難保障。四中全會對于我國司法體制改革,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對策措施,其一是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其二是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確保法院中立性。其三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加強和規范司法解釋和案例指導,統一法律適用標準,提升司法機關裁判的專業性。
(三)確保執法的力度強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立法再好,關鍵在于實施。否則,就是一句空話。《決定》中提出要“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首次明確提出公、檢、法、司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將司法行政機關納入到了司法職權范圍內。從理論上來講,司法行政機關在權力劃分上是行政機關,但并不妨礙行使司法職權。審判權與執行權如不進行分離,不符合司法規定,且涉及誰來監督審判權的問題。進行審判權與執行權分離,是破解執行難的重要舉措,也是保證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迫切需求。
三、依法治國是破解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保障endprint
隨著《決定》中改革措施的相繼出臺,必將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立法會加快進行
《決定》明確提出要組織編纂民法典。公民的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的保護都與民法典息息相關,此次加快編纂民法典就意味著我國將開啟一個公民權利保護的新時代。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全新命題,有力地推動了民法典的編纂進程。這些年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民事單行法律法規,包括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繼承法、婚姻法等。并且也有長期的執法實踐,為民法典的編纂積累了豐富的立法經驗。”此次編纂民法典的時機已經非常成熟。除此之外,根據《決定》的指示和全國人大立法規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土地管理法》、《中小企業促進法》、《商標法》、《專利法》修訂也是箭在弦上。
(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力度會逐步增強
《決定》明確提出要大幅削減縣級執法隊伍,重點在食品藥品安全、工商質檢、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文化旅游、資源環境、農林水利、交通運輸、城鄉建設、海洋漁業等領域內推行綜合執法。《決定》要求整合綜合行政執法的范圍,減少行政執法層次、整體提升行政執法層次。此項舉措有針對性的解決目前執法種類多,執法主體多,人力資源浪費,影響正常市場秩序的突出問題,可提高執法效率、整合執法力量,更能剎住執法部門之間相互推脫的不良風氣。并有效保證隊伍的素質,保障行政執法的威嚴。這項改革無疑會使得行政執法力度空前增強,有利于市場經濟秩序的完善。
(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會空前加大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其中提出了完善產權保護制度,要組建單獨的知識產權法院,這是我國經濟向創新驅動發展目標邁進的重要舉措。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的知識產權法院已經獲批。2014年11月6日北京市知識產權法院已掛牌成立,開啟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新階段。未來,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會空前加大。
(四)市場經濟活動的法律預期會更加明確
《決定》提出要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這既是對人民法院近年來司法實踐中的一些有益探索的充分肯定和經驗總結,也對今后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對杜絕司法暗箱操作、以公開促公正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已經組建判決書上網公開機制,其中經濟裁判文書占相當大的比例,毫無疑問這一現象有助于增強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的法律預期。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大勢所趨,時勢使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規律,把握人類法治文明建設和發展的規律,是把握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也是做出的重大政治決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新的形勢,未來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時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過度干預,真正激發市場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積極破解經濟轉型升級難題,這才是依法治國帶來的最大改革紅利。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
[2]李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N].法制日報,2014-10-25
[3]張效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中國經濟最大制度紅利[N].中國經濟時報,2014-11-19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