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 要] 對會計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而言,近期需求是就業,遠期需要則是職業發展。因此,對于應用型技能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要堅持以擴大就業為導向、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創新。通過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經濟建設、發展生產、社會服務等崗位培養具備專業基礎知識、基本職業技能的高素質的中、高級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 就業導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黑龍江省商業職工大學會計學專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研究探索和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以堅持擴大學生就業為重點導向、以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為培養目標、實行產學相結合教學方式”的應用型和技能型相結合的教育辦學理念和模式,為我省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培養了眾多合格的應用型技能型會計人才。
圍繞著創新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我們付出許多艱辛的工作。所謂創新教育,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組合教育資源,把專業教學與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學校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途徑,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創新型會計人才應具備以下的能力特征:(1)具有較強的求知欲;(2)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3)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有獨到的見解;(4)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5)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6)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鍥而不舍的毅力;(7)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嫻熟實際操作能力。
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過程
我校創新會計人才的培養過程比較漫長,從1985年開始的大專會計教學,至今有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飛躍的過程。主要可以從五個轉變說明這一過程:(1)辦學定位由普通大專轉變為應用型技能型;(2)課程體系設置由理論研究與實踐并重為導向,轉變為以就業為導向,按社會需求設置課程體系;(3)授課主體由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為教學核心;(4)授課地點由教室為主,轉變為以實驗室、企事業單位為主,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5)教學手段由單純的教室粉筆轉變為實驗室、教學軟件、多媒體、電教中心等等。
三、創新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
根據多年的教學與管理實踐,可以將以就業為導向的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辦學定位
我校在辦學定位上主要是以滿足培養社會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為前提,以能勝任會計基本崗位需求為目標,以提升應用型、技能型崗位能力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符合企業用人要求為質量衡量標準,堅持面向社會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的定位,培養各行業和所在地方發展急需的中高級應用型、技能型的會計專業人才。在教育教學定位上,實現學生就業崗位的“下移”,并為應用型學生高等教育生涯的發展和適應會計崗位的需要奠定知識和技能基礎。[1]
(二)專業設置
堅持以擴大學生就業為根本導向,以大力服務社會發展為宗旨,科學有效地調整專業設置,為不斷涌現的產業崗位提供新的適應發展的就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支撐。學校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調整和完善了專業結構設置。將會計學專業、會計電算化專業、市場營銷專業和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專業密切融通,教學中體現一專多能,實行多渠道就業。
(三)構建與社會需要相符的專業課程體系
搞好專業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構建科學合理適應社會需要的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體系。
1.大力開展教材體系建設。我校組織編寫了多門教學教材,教材編寫力求體現應用型、技能型的突出特點,適當增加了各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基本技能,將專業基礎知識分解為能力提高目標。
2.重新構建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學校教學內容力求與崗位發展要求相適應,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整合與優化,逐步形成模塊式課程模式教學,將專業課程分為基本知識課程模塊、基本技能模塊等等。
3.開發新課程,增加會計準則變化內容。學校根據企事業發展需求,調整專業課程的結構與比例,加大實踐教學學時。另外,根據我國2014年《企業會計準則》修訂和變化,適時安排講座課等,將會計準則的變化知識及時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我國經濟發展和會計工作變化的新動態。
(四)教育教學中突顯專業能力培養
1.學校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會計基本技能培養,強化對會計專業核心能力的訓練提升,對會計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等核心內容進行重新修訂,充分體現課程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2.在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根據行業和崗位的不同要求進行準確定位,把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思維與專業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與行業崗位變化需要,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型的會計人才培養發展模式。
3.在人才培養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安排適當。經過多年的調整完善,我校會計專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程比例基本上為2:1。實踐教學包括了課程設計、階段實訓、綜合實訓以及安排畢業生到合作單位進行實習實訓等幾部分。使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不斷提高學生基本技能的目的。
4.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為擴大學生就業搭建平臺。在學校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合作,通過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培養出適應中小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讓學生及早接觸社會、到企業去實習實訓,并把企業界人士請進學校講學,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2]
5.注重培訓工作提高學生能力。學校緊緊圍繞著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不斷加大了學生學歷證書、會計專業從業資格證書、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應用等級證書“四位一體”的學生就業競爭力建設機制,實現學歷證書的教學內容與會計專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內容等相互融合,從而促進了學生能力提高。
(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把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作為重點,從企業界招聘用一批“雙師型”兼職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將這些具有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人士聘用到教學崗位,定期為青年教師和學生講授專業技術與專業技能的應用,對青年教師的成長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并將這些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和科技推廣能力人士聘為學校專業學科帶頭人,不斷調整師資專業結構。同時學校采取適當措施,強化對在職教師的專業培訓,使教師的知識結構、職稱結構更加合理化。[3]
總之,我校培養的大專生絕大部分畢業后直接就業,既要給他們提供發展的潛力,更要給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領。所以,創新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創新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通過建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學生自學成才的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并從中設計出體現會計專業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創新素質三者協調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4]有效探索會計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律,制定比較完善的會計人才的培養課程體系,從而培養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創新型會計人才。
[參 考 文 獻]
[1]蔣乃平,杜愛玲.高等生涯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新生.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21
[3]江蘭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設計[J].會計之友,2009(19)
[4]吳中華.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與ERP仿真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財會通訊,2012(5下):43-45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