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紅

[摘 要]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途徑之一是企業并購,且其效率更高。企業在吸收合并資產過程中要了解吸收合并方基本情況;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有關規定;確定購買日,確定雙方約定投資比例與外匯資本項目管理、工商登記的關系,著力彌補虧損和稅收優惠承繼。企業重組復雜多樣,重組過程中要多方面考慮,做好合并企業之間的溝通,及合并企業與稅務、工商、外匯、中介機構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助推合并企業變更登記順利解決。
[關鍵詞] 外商投資企業;資產重組;問題探析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只有不斷發展才能生存下去。企業在變化中保持競爭優勢的途徑之一是企業并購,且其效率更高。筆者曾為某公司吸收合并事項做策劃,現將該公司在吸收合并過程中的工商變更、外匯核準、稅務處理等事項分析如下:
一、吸收合并方基本情況
甲公司為臺港澳僑投資企業,公司實收資本為人民幣8421.00萬元。其A股東出資4800.00萬元占實收資本57.00%;B股東(港資)出資3200.00萬元占實收資本的38.00%;C股東出資421.00萬元占實收資本的5.00%。公司享受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優惠政策,2008年度為獲利年度,即2008、2009年企業所得稅為免稅年度,2010、2011、2012年度為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年度。
乙公司為外商獨資企業,實收資本為人民幣4851.76萬元,全部由D股東出資,公司無稅收優惠政策。
甲公司為某公司的核心供應商,具有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擁有土地、廠房和專用設備,經營理念較為先進,效益比較突出。乙公司在開發技術、生產技術等方面具備世界級競爭力,由于進入中國市場較晚,本土化能力較弱,投資風險較大,難以持續穩定運營。
經雙方董事會研究,2011年12月31日簽署合并協議,協議約定甲公司吸收合并乙公司,并更名為丙公司。重組形式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吸收合并。
二、吸收合并過程分析
1.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有關規定
⑴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且不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目的合并雙方在同一區域內經營同類業務,企業合并后將成為國內同類專業制造業的中外合資企業,有利推動該地區同類專業制造業的發展和振興。
⑵被合并資產或股權比例符合通知規定的比例。本次合并采用吸收合并形式,合并后甲公司為存續企業,整體承繼乙公司的所有資產、債務、人員和其他事項,乙公司按規定注銷。
⑶企業重組后的連續12個月內不改變重組資產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甲公司為存續企業未改變重組資產的實質性經營活動。
⑷重組交易對價中涉及股權支付金額符合該通知規定比例。本次合并不存在非股權支付情況。
⑸企業重組中取得股權支付的原主要股東,在重組后連續12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取得的股權
取得股權支付的乙公司D股東承諾12個月內不轉讓其取得的股權。
⑹合并各方于2011年度分別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交了備案資料。2012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前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0年第4號公告以及當地國家稅務局重組指南的規定又補充提交備案資料。
企業合并可以使得公司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得到提升,雙方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營業收入增長,管理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強。
2.確定購買日
購買日是購買方獲得對被購買方控制權的日期,即企業合并交易進行過程中發生控制權轉移的日期。本次企業合并購買日為2012年7月31日,甲公司在購買日確認取得乙公司各項可辨認資產及負債等。
3.雙方約定投資比例與外匯資本項目管理、工商登記的關系
(1)約定合并后股東持股比例。雙方股東約定:以2011年8月31日各自的凈資產公允價值為參考確定雙方各股東在合資公司的股權比例,合并方式為100%股權支付。最終確定被合并方原乙公司股東持有合并后丙公司26.20%的股權(該股權比例已經政府相關部門批復)。其合并前后的股權結構如下:
(2)2011年8月31日雙方實收資本及經評估后凈資產情況如下:
(3)解決工商登記、外匯管理局核準問題。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2001年第8號《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合并與分立的規定》(簡稱8號令)第十一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之間合并或者公司合并后為有限責任公司的,合并后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原公司注冊資本額之和。第十二條規定,各方投資者在合并后的公司中的股權比例,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由投資者之間協商或根據資產評估機構對其在原公司股權價值的評估結果,在合并后的公司合同、章程中確定,但外國投資者的股權比例不得低于合并后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根據8號令的規定,合并后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原公司注冊資本之和,為13,272.76萬元。但實務中由于合并企業與被合并企業各自經營期間的盈利或虧損及其他權益變動,使得合并各方股東的凈資產比例和在合并企業中的股權比例往往會產生不相匹配的情形。雖然合并各方股東在公司章程和合并協議中可予明確,但在外匯登記和工商登記中如何處理仍是一個難題。
根據外匯管理規定,股東B(港資)和股東D(外資)的外資企業資本項目必須到外匯管理部門辦理核準手續。資本項目外匯業務核準審驗流程有三項內容,即外匯資本金、利潤再投資和股權轉讓。
根據合并協議約定,D股東應享有合并后丙公司股權26.20%。根據工商部門規定,合并后D股東應享有丙公司股權36.55%。D股東減少股權比例應轉增至甲公司的原股東持有,其中甲公司的B股東(港資)需要增加外匯資本,外匯管理部門才能準予辦理核準手續,一般情況下是通過股權轉讓方式。但通過股權轉讓方式是企業不愿接受的,除了增加相應的稅收成本外,被吸收合并企業原股東轉讓股權還涉嫌違反特殊性稅務處理的規定。endprint
為滿足外匯管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案可供選擇:一是仍按原公司注冊時的外匯資本項目進行核準,問題是合并后的A股東不愿外資控股,且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復的合并后的各方股東的實際收益權需要約定;二是甲公司股東A、B和C增資,達到各方股東約定的出資比例,但企業認為目前注冊資本在同行業已超規模不宜增加;三是乙公司股東D仍按協議約定享有丙公司26.20%的股權,由甲公司股東以未分配利潤增資。
經過討論,最終選擇第三種方案,甲公司股東會決議公司以未分配利潤按A、B、C股東原出資比例分別轉增資本(甲公司的外方股東B以未分配利潤增資,按規定對2008年1月1日以后形成的未分配利潤增資需由甲公司代扣代繳預提所得稅)。
在資本項目外匯業務核準問題解決的同時,需要注意同步完成工商登記手續,通常以未分配利潤增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吸收合并分屬兩項不同的業務,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可能要求分別出具兩份驗資報告,如果出具兩份驗資報告,則會導致前面已經解決的難題再次發生。因此,要將外商投資企業吸收合并中的特殊情況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時溝通,以求得到解決。本例通過以未分配利潤增資和企業吸收合并事項在同一驗資報告中完成,使得合并企業變更登記順利解決。
根據公司修改后的章程、股東會決議及合并協議的規定,甲公司申請增加注冊資本10,097.1840萬元并更名為丙公司,其中以未分配利潤5,245.4198萬元轉增資本,轉增基準日為2012年7月31日,轉增后甲公司原股東(A、B、C)持有丙公司股權13,666.42萬元,占73.80%;D股東以原投入被吸收合并方乙公司的注冊資本4,851.7642萬元對丙公司出資,占26.20%。
4.彌補虧損和稅收優惠承繼
⑴彌補虧損。①被合并方乙公司2012年1-7月份視同一個獨立的納稅年度。②可以在丙公司企業所得稅稅前彌補的虧損額彌補順序為:2011年度可彌補金額及2012年1-7月可彌補金額。可彌補虧損金額已經某稅務師事務所出具的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鑒證報告確認。③因該合并事項復雜,時間跨度超過了半年,稅務機關要求以2012年7月31日為基準日重新進行審計評估,以2012年7月31日凈資產評估價值,分別計算甲、乙公司各占比例。④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經調查,2012年度我國發行的最長期限國債利率為4.35%。丙公司根據稅法規定企業所得稅前可彌補的虧損限額為乙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4.35%。⑤計算2012年度累計可結轉以后年度彌補虧損金額。其中包括2011年度彌補虧損后尚余待彌補虧損金額和2012年度未彌補虧損金額。
⑵優惠承繼。2012年度是甲公司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最后一年,全年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稅額分兩步計算。
①計算2012年1-7月份減免稅額企業合并前甲公司應納所得稅額÷2。②計算2012年8-12月份減免稅額合并后丙公司2012年8-12月實現應納稅所得額按照甲、乙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所占比重進行分配,分別計算出原甲、乙公司應納稅所得額。原甲公司應納稅所得額按照減半征收,計算應納所得稅額;原乙公司應納稅所得額先行彌補虧損(以乙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的4.35%計算得出可彌補虧損限額為限),彌補虧損后余額按法定稅率計算應納所得稅額。
企業重組復雜多樣,重組過程既要關注會計、稅務問題,還要處理好企業工商變更、外匯業務核準等事項;既要做好合并企業之間的溝通,更要做好合并企業與稅務、工商、外匯、中介機構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
[參 考 文 獻]
[1]高金平.稅收疑難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