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巖

《葉圣陶和他的家人》,龐旸著,中國物質出版社2010年1月版,29.80元
算起來,我對傳記所記述的第一代知道得最少。在我讀中學的時候,課本中還沒有葉圣陶的文章。所以,我基本上是他的作品的“盲人”。由于常常在媒體上看到葉圣陶介入中學語文教學,介入課本編纂,也不知怎么的,我就特別不想主動去找他的作品來看。可能在“文革”期間的教科書特別讓我失望,語文課程干巴巴沒一點意思,活生生的文學給僵死成某種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某種解詞填空的緣故,一見到跟編纂課本有關的人,我就覺得應該敬而遠之。這么久而久之,葉圣陶在我腦海中只是一個模糊的形象,僅知道是五四時期文學的主將;再根據他喜歡介入語文教學,我把他的文章也定義在這樣的模式上,堅決不讀。
傳記中的葉圣陶,從來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從來不說違心的話語。從政也好,經營出版社也好,從來是量入為出,實事求是。小說也好,雜文也好,散文也好,從來就是寫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對孩子們的教育也是一樣,樸實卻照顧所有人的天性。我特別喜歡看葉圣陶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寫作文的章節。本來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是怕作文的。但他鼓勵他們,幫助他們,結果三個孩子都成了具有創作才能的人。再想到當前的許多家長,教育心理學一點不懂,教育的方法上又缺乏獨到性,結果不是揠苗助長就是放任自流,壓抑了孩子多少天性,最終仍然把他們造就成為庸才的事情,就感嘆不已。在這個意義上說,這本傳記可以充當一部教育孩子的輔導書。跟流行的心理輔導不同,那里的理論找不到證明,而這里卻有著教育的過程和可靠的結果。比起《哈佛女孩劉亦婷》一類倡導精英教育的著作,《葉圣陶和他的家人》中的教育方法更加具有中國傳統,也更加適合中國的國情。
講完書中第一代故事給我的震驚,再來講第二代故事給我的回憶。在葉家的第二代中,我多次見過葉至善,親耳聆聽過他的科普報告,更運作過他擔當評委會主席的科幻小說大獎。1970年代末我跟當時也是初學創作的童話作家鄭淵潔一起到臺基廠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參加創作培訓。那時我們都還很小,屬于“青年作者”,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在粉碎“四人幫”后對繁榮兒童文學和科學讀物的雄心,使他們對我們的培訓特別認真。就在那時候,我跟葉至善有過四五次接觸。還有當時的科普大會上,也曾經幾次見到他。我對葉至善的感覺只有一個,他總是笑著面對我們,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但他所講的所有東西,我幾乎一點都聽不懂。口音成了我們之間溝通的障礙。后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一度搬到團中央的大樓里,有一次我在樓門口單獨見到他出來,我們熱情握手,熱情交談,但還是一樣,完全不知道他在跟我講什么。
讀了龐日的著作我才知道,葉至善這種扎實踏實的個性,不僅來自于他的家庭教育,更來自于他自己多年的編輯實踐。在葉至善八十壽辰時他所出版的紀念文集名字就叫《我是編輯》。在那個作品中,我讀到過一篇《〈失蹤的哥哥〉的自白》的文章。其中指出了自己在1950年代撰寫科幻小說的原因。講得非常中肯,因為一個編輯必須嘗試創作自己所編輯的作品,這樣才能有踏實感。他也確實是因為撰寫過一些作品之后,才發現了科幻作品的“問題”。通過科幻小說教會學生知識的想法在他的幾次嘗試中完全落空,是導致他停止這類作品創作的原因。記住了故事忘記了科學被葉至善認為是放棄科幻創作的最中心的原因。
從今天的科學傳播視角觀察,葉至善對科幻的看法可能太古板了一點。科幻作品對科學普及或科學傳播的意義,并非局限在那一點點知識上面。科學普及中知識的普及反而是小事,能從作品中學習到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愛上科學,才是科幻小說的真正科普價值。雖然葉至善沒有看到這點,但我從他對自己創作所進行的反思上卻發現,他是一個完全忠實于科學精神與方法的人。這篇小小的自白,像一篇科學論文一樣,有理論有觀察,有實踐有反思,用自己的創作過程驗證了自己的一些理論構想,是葉至善作為一個科普作家并一度能夠擔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的重要原因。在他的任期中,中國的科普創作蒸蒸日上,達到了頂峰。不少人至今仍然會追憶起那樣的時代,并為今天科普作家協會的衰落而扼腕嘆息。
談過了第二代,就該轉移到第三代。由于我從事科幻創作,因此有機會跟兒童科普報刊相互交往。所以如果說葉至善是我的寫作老師,那么他的女兒葉小沫可以算我的科普同事。我們的見面次數太多,我至今都忘記了最早一次見面是在哪里。也許,是在黃山文化部召開的一次兒童科學讀物繁榮討論會上?那時候,中國科幻完全跌入了“新冰河時代”,多數報刊不再發表科幻小說。時任文化部社會教育司司長的作家劉厚明,把我們這些從事兒童科學文藝的作者編輯找到一起,討論繁榮振興的事情。也正是這次會議,才最終重新激發大家復興科幻文學的希望。會議之后,全國14家報刊響應劉厚明的號召,準備聯合舉辦一次大型征文,這就是所謂的“星座杯”征文。為了讓征文順利地進行,我們就需要經費支持。那個時代,報刊的經費需要有能力的編輯四處尋找。我記得我跟小沫分在一組,到北京市一些企業去尋找經費。我們兩個傻傻的書生,完全不懂得該如何開口講述我們的要求。結果是一次次地被冠冕堂皇的理由或粗暴的回絕搞得暈頭轉向。這次“商業行為”之后,讓我終生患上了恐懼拉贊助的心理病。而小沫可能跟我一樣,對這種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產生反感。也正是在這樣的有難同當過程中,我跟小沫之間增進了了解。我們的聯系更多了。常常有事沒事就通個電話,相互詢問詢問對方的情況。我們之間的話題常常脫離工作,拓展到家庭、夫妻關系、生活的態度等許多方面。她是那種心地特別善良的人,她的關心既包含著對你的友愛,又小心地不去觸動你的隱私。閱讀了龐日的傳記,我才能體會到她這種為人處事的性格的由來。
在今天,一本著作能讓你感到愉快、得到娛樂已經是相當不易的事情。而如果再能讓你思考,能讓你回憶起許多往事,那就更加讓你對作者心存感謝。我喜歡龐日的這部傳記,而且我特別相信,任何一個年齡的讀者,無論你跟葉圣陶先生和他的家人有過或沒有交往,都會從中得到啟示。
能讓我重新發現了葉圣陶,重新回顧了與其后代的交往,重新檢視了自己在過往時代的思緒和行動,真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