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彥昆 江蘇淮安報道
淮安:啟動陽光信訪系統
文|本刊記者 劉彥昆 江蘇淮安報道
一座城市沒有信訪問題不現實,可貴的是建立一種常態的信訪機制
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幕。
每逢這樣的“敏感”時刻,各級地方黨政官員都不敢掉以輕心。淮安市常務副市長陳洪玉卻顯得很自信:“我只要講一句話——啟動‘奧運機制’,大家就知道該怎么做了。”按照他的說法,一座城市沒有信訪問題不現實,可貴的是建立一種常態的信訪機制。
淮安市信訪局長邱金義算過一筆賬,老百姓到市信訪局上訪,如果從距離淮安市區最遠的盱眙縣出發,需要換乘兩趟車走100多公里的路,來回一趟要一兩天,路費花掉一二百元,還要解決兩天里住宿和吃飯的費用。一個信訪案件從受理到辦結,老百姓還要往來幾趟,經濟壓力可不小。而信訪局里定編的工作人員只有18名,接待一位信訪人簡單了解下情況就要兩個小時,接待信訪人的能力實在有限。
2004年,邱金義被任命為淮安市委副秘書長兼信訪局局長,從事基層工作多年的他上任以后拿出了一兩年時間重點解決“信訪老戶”的問題,甩掉歷史包袱以后,便開始花心思構建“陽光信訪”體系,對多年信訪實踐的零散經驗總結歸納并進行創新。他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用科技手段讓老百姓少跑路,把成本降下來還能解放信訪干部。”
“高考分數查詢”的方法給邱金義帶來了啟示,于是他請人搞了一個小系統于2007年1月8日正式對外公布,老百姓在家里撥打電話輸入信訪號碼就能查詢自己反映問題的處理情況,這是“陽光信訪”系統的雛形。再經過幾次升級改造,這一系統已經將各種信息通道整合在一起,并且已經覆蓋到從市級到鄉鎮與信訪工作相關的部門,邱金義介紹說,“陽光信訪”不只是一個工作平臺,它的每一項功能都包含著淮安信訪工作的理念,甚至在這個平臺上尋求信訪難題的解決之道。它是一個集全方位受理投訴、便民查詢、主動反饋、了解民情和監督管理于一體的系統。
在淮安市信訪局的辦公室里,工作人員向本刊記者演示了他們的“陽光信訪”軟件。記者從網絡平臺登錄系統,輸入了一個有關“改制”的虛擬問題和手機號碼,在信訪局的內部系統目錄里就生成了一個新的信訪號,信訪局工作人員可以打開這個信訪號填寫交辦意見,并且將記者反映的問題直接在網上轉交于市發改委辦理。工作人員再打開市發改委的目錄,記者的信訪號碼又出現在了這里,而到了這一級,信訪案件交辦的日期已不能更改。同時記者的手機鈴聲響了,系統自動語音告知記者:案件已受理,并告知案件辦理方發改委的咨詢電話。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現實情況里,市發改委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轉交給區縣發改委,“問題歸屬哪一級就歸到哪一級具體辦理”,每一級部門的處理情況都會錄入到系統里,最后案件辦理完會再返回信訪局來判定是否可以結案。涉及問題簡單、歸屬部門比較單一的案件,只要系統操作就完成了。而對于信訪人,也可以利用登記的信訪號全程查詢案件的進展,在不同的階段還能收到系統自動給與的短信或語音提示。
記者又通過“視頻信訪”通道聯系上了淮安市清浦區信訪局的工作人員王樂,她告訴本刊記者,有的信訪人有“崇上”的心態,有了視頻這個渠道,老百姓在固定的“領導接訪日”或平時以約訪的形式都能見到“領導”,不需要越級上訪,節約了時間和成本。
據邱金義介紹,有時候他出差到外地,發個短信約好時間,也可以上線視頻接訪。家里有電腦的信訪人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反映問題,而邊遠山村的群眾來到所在鄉鎮的陽光信訪綜合服務中心也能享受到同樣的服務。在信訪局內部,還能召開視頻會議,組織多個部門會辦案件,方便了信訪人,也方便了工作人員。
打開“陽光信訪”系統的目錄,記者發現,淮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名字也羅列其中。邱金義介紹,老百姓寫給市委書記和市長的信不會沒有著落,都會被歸錄到每個領導自己的目錄下,淮安市的領導“看信已經形成習慣”,“把‘陽光信訪’系統當作辦公軟件。”
淮安市常務副市長陳洪玉告訴記者,他的電腦上裝著“陽光信訪”系統客戶端,“每周看一兩次,書記市長都親自看信批信。剛開始每天收到十幾封信,現在每星期只有一兩封。”他每次打開“陽光信訪”會重點關注幾項內容:要看自己轉交的信辦得怎樣,還要看全市的信訪問題都集中到哪里,各部門縣區有沒有逾期未辦結的案件。邱金義笑言:“市委、市政府各個常委、副市長連同他們的秘書都成了辦信員。”
談起“陽光信訪”系統,邱金義的“得意”之處還有很多,它不僅“便民”、“方便領導”,還能“治官”。邱金義說,在群眾合理訴求的背后很可能就是官員干部的失職失責,“一個巴掌拍不響”,而信訪局不是職能部門,“只能協調不能直接處理問題”,“監督管理”是信訪工作的大難題。
在“陽光信訪”系統里,每一個信訪事項前都有形象的標志,“綠燈”代表案件在規定的45天內正在辦理;“黃燈”是鄰近辦案期限做提醒;“紅燈”說明辦理單位超過60天期限沒有辦結。邱金義介紹說,起初,一些市直機關單位并不重視信訪局交辦的案件,但是淮安市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電腦里也裝上了“陽光信訪”軟件,每個單位對信訪案件的辦事力度和效果都被暴露在“陽光”下,“賴賬”的15家單位立即被通報,一些機關單位的一把手還被叫到市領導辦公室“挨了批評”,從此大家不敢再大意。
而另一方面,“亮紅燈”的案件系統會自動通知信訪人,并且可以自動提供承辦部門一把手的手機號碼——要想不被老百姓“騷擾”,就要盡職盡責辦事。
有了領導和群眾監督,邱金義又把“陽光信訪”的客戶端裝到了新聞媒體的電腦里,媒體可以通過“陽光信訪”系統尋找案源進行曝光,增加“震懾力”。有了這些“妙招”,淮安的信訪干部被“解放”了,他們也可以拿出更多精力來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
邱金義介紹說,有的信訪人為一件事“找了書記又找市長,今天去甲部門反映,明天又來到乙部門”,過去信息渠道不暢通,不同人和不同部門對政策的理解、判斷可能會有差別,往往得出不同的結論,“不嚴肅,也不利于息訪。”經過幾年努力,“陽光信訪”系統已經整合了淮安市全部的信訪通道和數據平臺,“案子只要辦了就有軌跡”,這解決了信訪工作的又一難題——判定重復上訪。
2008年奧運會期間,淮安市政法委書記王友富到洪澤縣下訪,一位叫殷洪柱的老“勞模”反映家中的兒子下崗后生活困難,請求幫助。邱金義當時也在場,他立即在洪澤縣的接訪中心進入“陽光信訪”系統,資料顯示,2007年12月10日,在淮安市黨政領導接待日活動中,殷洪柱已向市委組織部長朱維寧反映了兒子就業的問題,當時朱維寧就批交洪澤縣縣長劉澤宇處理,此后,洪澤縣勞動部門先后為其子殷寶國推薦了近10個就業崗位,殷寶國都表示不滿意,堅持要進入該縣效益最好的化工集團工作,在勞動部門的幫扶下,殷寶國進入該化工集團,工作不足一個月,又嫌苦怕累辭職離開,目前殷寶國在該縣巴黎苑小區從事保安工作,月收入600元左右。顯然,老人隱瞞了實情。
王友富看到這些情況,對老人說:“老同志要教育你的子女像你一樣勤勞致富,不能游手好閑。”殷洪祝有些難為情,從此以后再沒有上訪。
淮安這座城市的信訪故事都寫在楊德師的腦海里,這位被稱為“活字典”的淮安市信訪局副局長,在信訪崗位上堅守了近30年。楊德師回憶,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群體性矛盾顯露出來,那時候他常到省會南京“帶人”回來,多的時候有數百人,“全國有名”。每逢新領導要到淮安任職,省里領導都會叫去談話,總要提到信訪和穩定的事情。
但是楊德師他們發現,信訪工作“就事論事”一件件地解決問題已經變得很困難,于是開始思考構建一個宏觀的信訪格局。2001年,淮安市開始對歷年信訪積案大規模處理,他們采用的方法不是把問題“匯總集中”到市里,而是“走下去”,全市成立13個工作組,每個組都由常委和副市長帶隊,分派到各縣區,“逐案過堂”、落實責任。
2004年,邱金義任信訪局局長后,淮安的干部開始更多的從“服務和管理”的角度來理解信訪工作,他們明確了一個理念:“以人為本,信訪為民。”
幾年前,淮安市翔宇大道一期工程建設,當時確定了“一次性貨幣補償”的單一拆遷安置方案,遭到拆遷戶的強烈反對,他們揚言要“10人一批次進京上訪”。邱金義等人到當地了解情況,經過調查發現,當地拆遷戶的訴求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人,家中較富裕,希望享受宅基地自己蓋房子,花點錢也樂意;第二類人,家里經濟情況還算好,可以接受“一次性貨幣補償”的方案,自己可以再添些錢購置商品房;第三類人,家里人口多,經濟較拮據,補償款有限,滿足不了需要,希望政府解決統一安置房,哪怕住宅小區條件差一點也可以接受。于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一分為三:購買宅基地的做法,政府不鼓勵,向這部分人收取了一定數額配套設施建設費;接受“一次性貨幣補償”的人拿走了補償款;接受安置房的,政府每平方米再補助200元。
政府沒有多花一分錢,一場危機卻化解了,拆遷工程在一個月內就順利完成了。
這件事引發了邱金義的思考,如果每一件重大事項在決策實施之前能夠做好調研就不會發生信訪問題,信訪工作者就像消防隊員到處“滅火”,不發生“火災”那多好?信訪局于是向市里提出了建議,淮安市很快出臺了《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預測評估化解制度》,像拆遷、征地、改制這樣的重大問題都要進行風險評估,信訪維穩的干部要參與進來幫助政府做出“符合民意”的決策。在邱金義的思路里,信訪工作要“變被動為主動”,“由治標向治本轉變。”
在“陽光信訪”系統里也包含著這樣一個重要功能——風險預警。系統內將信訪事項歸納為社會保障、企業改制、干部作風、征地拆遷等22類,如果一段時間內,一類事項的總量超過了全部信訪案件的8%,系統會自動預警。實施三年多來,依靠“陽光信訪”系統,淮安市委、市政府出臺超前防范和化解信訪問題的政策文件有6個,妥善化解了20多個群體性信訪問題。在邱金義看來,當代的信訪工作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的“信訪”,信訪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也要隨著時代創新和進步。“陽光信訪”系統的成本不超過30萬元,用這30萬元把老百姓上訪的經濟負擔和信訪部門的行政成本降下去,他覺得“值得”。
邱金義把這個問題比作是“造路”與“造小汽車”的關系,“造路的費用就高了,不如造一輛小汽車在不同的道路上奔跑。”而對于身處偏僻落后地區的基層政府部門,一臺電腦裝上軟件就可以成為“陽光信訪”的終端,“門檻”也不高。今年,淮安市信訪局計劃將“陽光信訪”覆蓋到村一級。
從城市的角度看信訪,淮安市常務副市長陳洪玉也談及了他的感受:“實事求是講,在基層老百姓信訪多數是有道理的。老百姓找來,我們把問題解決,他們就不用再跑了。如果黨委政府門口每天圍著人,水泄不通,市領導哪里還有情緒和精力想經濟發展的事?”
所以信訪造路確實勢在必行。陳洪玉說,他的電話號碼公布了好幾年了,一開始確實有好多人打電話來“告狀”,現在當“陽光信訪”的路鋪開之后,他接到的電話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