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慶
高盛敲響的警鐘
文|張國慶
高盛的失信表現,給很多企業領導者敲響了警鐘:企業內部信任關系的建立,以及由此產生的連鎖性的人際信任和社會影響,不容忽視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金融巨頭高盛可謂是處在風口浪尖。從表面上,似乎是它的一個小辮子被美國證交會很偶然地抓住了,而事實上,這是它為諸多的欺詐和不誠信之舉付出的代價。而讓華爾街以及美國輿論擔心的是,高盛的失信表現,不但會對它本身的形象和業績有所影響,而且也會影響到人們的投資信心,甚至會延緩美國的經濟復蘇。
高盛丑聞所體現出的“信用缺失”同樣也是中國社會的沉重話題。據商務部《中國外貿企業信用體系白皮書》發布的信息:中國企業因為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
相比之下,另外一種誠信則較少被管理者重視,那就是企業對員工的誠信問題,并且這一問題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力似乎更為深遠。翻看報章,企業的招聘陷阱、對員工的隱形壓榨案例比比皆是。習慣性加班不給加班費,對諸多員工應有待遇的“健忘”,種種承諾的難以兌現,精心策劃的懲罰政策下的收入“縮水”更是為上班族所詬病。
其實,這是真正考驗領導者們“內功”的問題,是將人文關懷和誠信放在心里,還是掛在嘴邊。難以想象,如果一個員工在企業中得不到尊重,缺乏信任感,對生計和前途充滿著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又如何會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如何信任別人,善待他人?而體現在企業內部,他又有多大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積極力量?
其實,更多的時候,是領導誠信和人文關懷的“不飽和”,造成了員工內心歸屬感和戰斗力的不飽和,也最終導致了事業的不飽和。在談到一些中國企業進軍國外受挫,而另一些企業始終無法做大自己甚至曇花一現時,有人質疑說:一個企業對自己的員工不尊重,不誠實,如何能做到對客戶和消費者持久尊重和誠實?
這也是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憂慮所在。在那些有著上百年企業發展史的國家里,企業與員工之間經長期博弈所建立起來的互相信任和尊重,被視為社會穩定的基礎,這不僅是因為企業所創造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它所建立或破壞的信任關系。

在那些長盛不衰的企業中,會感受到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互相信任和忠實。由此而來的企業氛圍自然能激發高質量的工作動力,它遠勝于提供公司股份——那種激起人們貪心的胡蘿卜,再加威脅解雇大棒的做法。
在美國歷史上,林肯、杰斐遜的政府都令人津津樂道,在那里,誠實成為了一種敞開的力量,成為一種開放和人性化的社會所應有的氣質和胸懷。在人們津津樂道于大國崛起的時代話題時,企業和其他組織內部信任關系的建立,以及由此產生的連鎖性的人際信任和社會影響,實在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信任或者不信任,誠實或不誠實,何嘗不是又一場“陽光與風”的較量。領導者,是做太陽還是做狂風,真的需要及早做出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