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連
創業教育,又稱“第三本教育護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1991年東京會議報告指出,創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這種人應具有首創、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高職院校應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基本目標,要求將它提高到與學科研究和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我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問題與局限
從本質上說,創業教育就是指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創業技能的教育活動,即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提高生存能力,以及進行自我創業的方法和途徑。在高職院校的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實際上是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拓寬學生就業門路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長遠大計,也是高職院校教育功能的擴展。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產學研為途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這種指導思想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和高職教育本身發展的歷史階段。高職院校以這種指導思想為依據推行的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模式也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但由于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與偏差,導致了一些失誤或缺失,并已影響到了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首先是只片面注重就業技能的培訓,而淡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精神的教育。高職教育的核心本質應該是培養全面發展和具有開創性的人才??墒且恍└呗氃盒T趯嵤┚蜆I教育過程中,只見“技能”不見“人”,把就業教育甚至是“職業培訓”作為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違背了高職教育的功能與目標。其次,片面的認為職業教育就是教會學生一技之長,能為學生謀求一個職位,學生畢業后只要能找到工作,就算完成了職業教育的使命,因而忽視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發展能力的教育。在課程內容的設計和教學安排上,以職業或崗位為中心,只是消極和被動地適應社會現存的職業或崗位,破壞了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的創造性與創建性,違背了高職教育教學的精神與客觀規律。這種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已退化為師傅帶徒弟式的傳統經驗與技藝傳授。另外,片面強調了實踐教學環節,過分弱化了理論教學環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課時嚴重不足,學生學不到較完整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掌握的專業技能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缺乏理論知識的支撐和指導。因此,一些高職畢業生理論功底不足、科學技術水平的認知不高,缺乏現代社會對職業生涯的潛能要求和發展后勁。
二、開展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勢在必行
1.嚴峻的就業形勢呼喚創業教育。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我國企業職工轉崗、下崗、失業、再就業已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失業問題已經成為現今社會問題之常態,各類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尹成基介紹,當前中國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就業任務十分艱巨。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630萬人,另外還有初高中畢業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體有600萬人左右,另外還有大量的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軍隊退伍人員需要安排就業。全年需要就業的人員總數有2400萬人左右,而我國大約只能安排1200萬人就業。另外,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還有1億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面對如此巨大的就業壓力,要實現我國充分、合理地就業,減少社會失業,除了積極發展經濟,保持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外,還應注重在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大批具有強烈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敢于創業,善于創業的人才,走出一條自我謀職,自我發展的路子來。
2.城市化進程呼喚大量創業型人才的出現。按照到2050年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城市化率到2050年必須達到70%-80%。這意味著在今后50年的時間內,我國約有7.2-8.8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為了有序轉移,就要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因此,在職業教育中積極有效地開展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村轉移人口適應城市對勞動力需要和自我謀職的能力,減少人員盲目流動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有著重大的戰略性意義。
3.相關法律、政策的完善,為創業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客觀的條件與依據。為了給社會提供全民創業的良好條件和機遇,我國于2000年1月1日起實施了《個人獨資企業法》,這就為社會中任何公民個人創辦中小企業提供了法律保障,預示著個體創業的時代已經真正到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這都為創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為經濟發展培養創業者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高職院校融入創業教育的路徑選擇
1.更新觀念,由就業導向職教模式向創業導向職教模式轉變。(1)調整辦學指導思想。要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和個人興趣,培養其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創業者的自我意識要服從于社會意識,因此,創業指導教育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需要、興趣、理想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另外,市場經濟中人才的競爭不只是知識、智力的較量,更是毅力、意志的較量。僅有較高的智力水平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充滿信心,表現出一種執著的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創業指導教育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意志和情商的培養,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己,正確認識社會,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承受挫折、接受他人批評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其能正確認識自己,選準、選好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擺正位置,提高學生對市場變化的心理應變能力。(2)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就業觀念。創業能力的培養包括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通過創業教育讓大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職業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熟悉與創業有關的國家政策法規,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市場調查和預測市場走向的能力。另外,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業的必要條件。在教學計劃中,除了安排系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文化課、創業課,形成多元化課程體系,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
2.構建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1)開設創業指導活動課。開設創業指導活動課程要根據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以及綜合創業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求,把創業意識和創業知識的培養放在指導課的中心位置,變重“教”為重“學”,變重“知”為重“思”,變重“灌輸”為重“興趣”,變重“模仿”為重“創造”,讓學生真正成為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創業型人才。創業指導活動課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課程結構上要考慮社會職業內容的變換,使學生獲得較全面的發展。
(2)結合專業特點,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科特點,有意識、有效果地引導學生培養創業意識,掌握創業知識,培養創業的良好心理品質。創造健康有序、寬松和諧、開放高效、激勵上進的課堂氛圍。改革考試辦法,將學生是否具有創新能力作為考核的重點,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實踐活動融入考察體系,作為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依據。
(3)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社會調查活動在信息的傳遞和接受上具有及時性、廣泛性、興趣性、自主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有利于學生的“五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頭腦,鼓勵學生敢想、善想;解放學生的雙手,鼓勵學生敢干、善干;解放學生的嘴巴,鼓勵學生敢說、善說;解放學生的空間,鼓勵學生走出去,到社會大課堂中去觀察、去思考、去想象;解放學生的時間,使學生不再成為學習的容器,有自己的時間進行創造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
3.與企事業單位聯合組建創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創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既可以單獨組建,也可以在已有的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的基礎上,融入創業教育的實習實訓內容,將專業實習實訓與創業實習實訓結合在一起進行。創業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創業實踐活動是創業教育的特定課程模式,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具體途徑。因此,一方面要以社會實踐活動為紐帶,組織學生深入到企業考察其創業的經歷和經營狀況,讓他們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體驗創業的艱辛,感受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貪圖安逸的懶惰思想;另一方面,學校在構建創業實踐基地的同時,要配備得力的指導教師,在人力上給予保證。要充分調動師生參與實踐基地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良好的創業實踐氛圍。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面向社會參與科研開發與技術服務,或在教師指導下共同進行課題研究;也可以適當吸收學生直接參與學校產業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指導學生按程序體驗創業過程的演練。同時在現有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中增加創業經營方面的內容,使學生不僅掌握某些專業生產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會生產、市場營銷、規劃運籌、社會服務等活動中接受鍛煉,提高創業能力。
4.培育校園創業文化。(1)在辦學指導思想、校訓、校風、校歌、口號中凸顯創新創業理念。創業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創業是一項十分艱巨、具有挑戰性的社會活動,學校要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創新能力,就是要讓他們擁有創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強烈意識,因此必須豐富校園創業文化,為更多的大學生成為優秀的創業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2)舉辦各種形式的創業計劃大賽、科技創新大賽、專業技能大賽,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講演、創業講座、創業論文評優、評選大學生創業明星等活動,營造濃郁的創業氛圍,創造良好的創業條件。
(3)在校園形象建設上突出創新創業內容。在教室、辦公室、會議室、餐廳、走廊等場所懸掛宣傳板,宣傳古今中外成功創業者的創業成果、經驗及創業名言,對師生進行創業熏陶。
(4)在校園內顯要位置,設置創業家、企業家、教育家等成功人士的塑像并配以簡略說明,形象地對師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作者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