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瓊 吳水芳
(1.華僑大學 旅游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2.廈門城市大學 人文應用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中國出境旅游市場呈現出旺盛的需求。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有1億人次出國旅游。出境旅游市場已經成為我國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已成為亞洲第一大客源輸出國和全球出境旅游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2008年中國公民出境數達4600萬人次,盡管中國出境旅游流有如此大的規模,但從空間結構的角度研究中國的出境旅游流,是一個新的視野。
目前旅游流空間結構的概念模式主要有:Mariot的三種類型旅游路徑模式、休閑度假模式、旅行模式和空間分層運動模式、國際旅游流模式、城市旅游流模式、旅游者旅行空間結構模式、多目的地旅行模式等[1]404-413。而中國出境旅游流流源、流向、流量受旅游動機、旅行成本、距離、經濟發展水平、閑暇時間、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發展階段下出境旅游者空間行為和空間結構模型有各自鮮明的特征。中國出境旅游流的擴散具有距離衰減性,以近距離的旅游目的地為主要集散地,這形成了典型的中國出境旅游流的空間結構模型。
1.流向空間結構特點
中國出境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香港地區、澳門地區、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泰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從數量上來看,出境旅游流流向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其中又以赴港澳旅行的人數為主。其次是歐洲、美洲[2]。從增長率角度來分析,非洲作為新型的目的地,在遠程市場中,增長速度最快。而亞洲的增長速度緩慢。一方面,作為我國出境旅游主要目的地的亞洲,接待我國出境旅游者的基數較大,導致其增長率相對較低。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和余暇時間的延長,更多的旅游者能夠進行遠程的洲際旅行,從而使美洲、非洲等距離我國較遠的地區成為中國出境旅游流的又一重要走向[3]91-92。自美國成為我國公民組團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家后,業內人士稱,美國有望成為未來中國最炙手可熱的旅游目的地[4]。
因而中國出境旅游流仍舊以傳統的近距離的旅游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為輻射點和聚集點,尤其是亞洲國家和地區既是中國出境旅游流的聚集地,又是旅游流中轉輻射地。因此,中國出境旅游流呈現在亞洲國家和地區收斂并聚集,在遠程的歐洲、非洲國家地區進一步輻射發散,而且發散的幅度、范圍會進一步延伸,旅游流朝四面八方擴散的趨勢會更加明顯。所以,中國出境旅游流基本遵循的還是傳統的出境旅游發展道路,即從港澳游逐步過渡到出國游,出國旅游的真正爆發期還未到來,即使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亦如此。
2.流源空間結構特點
通常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時,將出現周邊出國旅游的熱潮;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5000美元時洲際旅游有所加快[5];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6000現價美元會爆發出境旅游[6]33-37;居民出游率與人均GDP的相關度為74.7%[7]108-111。由于目前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省市幾乎都在東部沿海地區,使得華北、東北、華東形成我國最主要的3種區域出境旅游流,同時南方旅游者比北方旅游者更熱衷于出境游,出游頻率也最高,而這又以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5省市為主。中、西部地區除新疆、內蒙古、湖北、河南、山西外,處于出境旅游萌芽階段、出國旅游市場探索階段,尤以四川省勢頭最猛。
3.不同旅游流源頭的流向特點
不同旅游流源頭其旅游流向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海市居民的出境旅游線路并非傳統的常規港澳游線路,其出國旅游人次數占絕對比重,占78.53%。廣東省依靠香港、澳門的地理臨近性以及強大的社會和家庭聯系,是中國出境旅游的首辦地,也是客源產生最多的省份,其旅游流流量要遠遠高于其他省市。廣東——港澳旅游流占廣東省出境旅游流的主流地位;浙江省的出國旅游流與港澳旅游流幾乎相當,其中,港澳游和泰國游占出境旅游流量的一半以上,出境旅游目的地較集中,14個國家和地區就涵蓋了100%的市場份額。四川出境旅游線路主要還是集中在亞洲國家,出境旅游目的地前10位的國家接待的旅游人數占全部出境人數的54.35%,因此其與浙江省相比,出境旅游目的地相對分散。
當然,從總體來看,東部、西部地區的出境旅游發展軌跡基本相同,走的幾乎都是傳統常規道路即從港澳游開始逐步延伸到出國游,而且出國旅游市場都有無限上升空間,只不過市場發育程度有些懸殊,上海、廣東等出境旅游市場發育的相對成熟些。
中國出境旅游不同發展階段下旅游者的行為特征各異(表1),由此導致其旅游流空間行為模式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差異性。
因此,中國出境旅游從初步形成階段到全面發展階段,大致存在兩種模式:
1.初步形成階段到規范發展階段:單目的地模式,成本最小化的逗留型
中國出境旅游從初步形成階段到規范發展階段,基本上遵循的是單目的地模式。由于在大多數省市,出境旅游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受政策、費用、旅游經驗等的限制,人們的出境旅游頻率很低,因此他們大多選擇一個有高級旅游點的近程旅游地作為目的地,而且這些目的地絕大部分都是處于中心地位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并盡可能多地選取當地最著名的旅游點進行游玩,以期達到最經濟的目的,花最少的金錢和時間游覽盡量多的旅游景點。

表1 中國出境旅游不同發展階段的旅游者空間行為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行整理
注:以上考慮的只是現實出境旅游者,而把潛在旅游者排除在外了。事實上一些網絡發燒友會試圖通過虛擬旅游的形式來獲得別樣的旅游經歷,再把其旅游經驗、心得通過網絡平臺“曬”出來,從而刺激更多的人去體驗真實的旅游。這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旅游路徑。
其次,中國公民出境旅游大多采取的是近程的“單目的地流轉”模式,旅游者一般從住地取捷徑直接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從原路返回,幾乎沒有觀光其他旅游地,而只是選擇一個有較強吸引力的旅游地獨處。如四川累計到2008年7月旅行社經營出境游情況匯總表中,首站前往不同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旅游人數恰好等同于出境旅游總人數,這正好說明進入路徑與返回路徑是同一個,不存在休閑路徑,見圖1。

圖1 成本最小化的單目的地模型(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行繪制)
2.全面發展階段:成本最小化的周游型為主向非成本最小化(即滿足最大化)的逗留型、周游型過渡
隨著“自由行”的盛行,一些支付能力強、旅游經驗足的旅游者并不滿足于在一地進行觀光游覽,他們的旅游路徑基本不重復,因避免走回頭路而往往采取環狀路線,他們大多從一個方向出發,又從另一方向返回住地。這種模式下,存在一個中心旅游地,旅游者更多的借助于休閑路徑,在周邊旅游地進行不同尋常的個性化旅游體驗,進入路徑與返回路徑不完全重復,見圖2。

圖2 全面發展階段出境旅游流空間行為模式
由于中國出境旅游流在發展階段及流源、流向和流量上與國外出境游不同,其空間行為模式也不同,因此,其所形成的空間結構模型也不一樣。國外流行通用的Compbell休閑與度假模型并不適用于中國出境旅游發展的現時階段,但它是中國出境旅游流運動的必然模型,中國出境旅游產品從“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走馬觀花式旅游產品向深度游的休閑度假產品過渡是必然趨勢。隨著中國出境旅游者旅游動機的日益豐富化,而非僅僅停留在觀光、探親訪友階段,中國出境旅游者可以明確劃分為休閑者、度假者、休閑度假者時,Compbell的休閑與度假模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解釋。因此,當中國出境旅游者的旅游動機主要為深度的休閑度假時,Compell模型則適用。
另外,中國出境旅游流空間結構模式并非單一的,也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應視出境旅游發展不同階段而定,會隨著出境旅游市場的日益成熟而呈現出愈發復雜的結構模型。
在中國,出境旅游發展受政策的約束、限制較嚴重,因此當存在出境旅游需求時也未必是有效的需求,因為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旅游通道的限制,所以分析時有必要區分兩種情形。
1.初期階段:到達的是具有高級別旅游點的單一旅游目的地
這里的初期階段包含中國出境旅游的初步形成階段、初步發展階段和規范發展階段初期,換句話說,相當于出境旅游市場的導入期和成長期。
(1)出境旅游客源地為中心城市(或出境旅游發達城市),如廣州、上海、北京等,呈現的空間結構如圖3。
(2)出境旅游客源地為中小城市(或出境旅游不發達城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時,呈現的空間結構如圖4。

圖3 初期階段中心城市旅游流空間結構模型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行繪制)

圖4 初期階段中小城市旅游流空間結構模型(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行繪制)
有時中轉地可能不只一個,會出現多個的情形,如南昌居民美國游,一般路線安排為:南昌——廣州——香港——美國。
2.成熟階段:有一個中心城市型旅游目的地,但存在一個或多個休閑路徑即周邊休閑地
這里的成熟階段包含中國出境旅游的規范發展階段后期和全面發展階段,換句話說,相當于出境旅游市場的成熟期。

圖5 成熟階段中心城市旅游流空間結構模型 圖6 成熟階段中小城市旅游流空間結構模型(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行繪制)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行繪制)
(1)出境旅游客源地為中心城市(或出境旅游發達城市),如廣州、上海、北京等。呈現的空間結構如圖5。
(2)出境旅游客源地為中小城市(或出境旅游不發達城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呈現的空間結構如圖6。
此時,出境旅游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區域發展不均衡局面被徹底打破,政策導向性作用已相當微弱,游客旅游信息渠道通暢,信息實現充分共享,旅游路徑多樣化,旅游產品個性化凸顯,旅游動機復雜化,但以深度休閑度假為主流,所以不存在出境旅游發達城市與不發達城市之分。呈現的空間結構如圖7。

圖7 出境旅游流未來空間結構
注:①休閑地散布于休閑中心的各個角落,而且旅游者可能去多個休閑中心(都是主題休閑中心),度假綜合區呈線性集聚,旅游目的地可能不只2個,存在3個以上,且很可能是不同國家間的,從一個旅游目的地到另一個旅游目的地無需中轉,兩者之間的位移主要通過飛機來完成,所以此時旅游者旅行空間結構模式為飛行/駕駛式。②文章沒有對出境旅游市場衰退期的空間結構模型予以闡述,一是因為從中國出境旅游市場環境與市場規模來看,出境旅游市場機會大于威脅、優勢多于劣勢,在可預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出境旅游市場不會很快進入衰退期;二是論文著重研究了中國出境旅游流空間結構優化對策,這些對策一方面是為了催生出境旅游市場的快速成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延緩衰退。
出境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資源基礎、客源市場、產品結構的協調發展,在開拓客源市場、理順資源開發與保護機制、完善旅游產品結構的基礎上,還應該擴大宣傳促銷,建立強有力的管理保障體制。從以上對中國出境旅游流流向和流源空間結構的分析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出境旅游市場的潛力,但同時也看到了其不均衡、不穩定、受制約的一面,需進一步的優化調整。
1.開發出具有目的地國家特色的旅游產品。對于目前招徠中國客源市場的國外各個目的地國家應該揚長避短,互補開發旅游產品群,避免開發同類型的、暫時市場上受歡迎的旅游產品,而是要充分挖掘本國文化,凸顯本國特色,構建本國鮮明的旅游形象、旅游品牌,提高中國旅游者的認知度。
2.建立良好的目的國形象。各旅游目的國通過健全各國政府行為機制,包括成立旅游合作機構,協調運作、分級管理、宏觀調控;完善政策法規和行業管理體制;加強環境保護、旅游安全、資金計劃、人力資源管理等,來不斷提高各國作為旅游目的地的良好旅游環境。
3.加強旅游通道建設。由于旅游通道是聯系各國、各城市及各旅游景點交通樞紐、飯店與觀光游憩地之間的道路,是游客對某國、某城市感知形象認識的第一步,因此,要合理規劃交通集散地,尤其是各洲、各國和各城市間旅游通道的建設;建設網絡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旅游基礎設施體系;建立良好的旅游信息服務平臺,不僅提高游客的可進入性,還能與潛在的、現實的旅游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形成整體的、完善的國際旅游大市場。
4.加強聯合促銷的力度。每個區域形成自己鮮明的旅游形象后,區域間再通過整體設計、聯合促銷旅游線路以達到1+1>2的雙贏、多贏局面。對于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旅游目的地,應采用不同的策略。
對于處于衰退期的旅游目的地如東南亞地區,為了防止其成為“旅游貧民窟”,而使其進入復蘇期,可采取創造一系列新的人造景觀;發揮未開發的自然旅游資源的優勢,進行市場促銷活動以吸引原有的和未來的游客。
對于處于成熟期的旅游目的地如香港地區、澳門地區、韓國,其游客增長率已經下降,但總游客量將繼續增加,為了擴大市場范圍,延長旅游季節,吸引更多的遠距離游客,促銷的范圍應得到進一步擴大。
對于處于成長期的旅游目的地如非洲、歐洲、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促銷力度應大幅增強,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應極力改善,國家或地區應特別注重規劃方案的實際運行。
對于處于新生期的旅游目的地如南美、北美,其自然和社會經濟環境并未因旅游而有很大程度的改變,隨著旅游人數的增加,旅游季節的逐漸形成,應界定出旅游市場范圍,并開始實行廣告促銷等方式,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游客,從而形成一個更加龐大和完善的旅游市場。
1.放松政策管制。逐步開放更多的國家(地區)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讓旅游者有更多的選擇。為了使人們的出境旅游更加便捷,對涉及到出境旅游的各項政策應該逐漸放寬,如增加購匯額度、簽證辦理周期的縮短、出境游組團社的增加、對受游客特別青睞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線路開辦“快速綠色通道”等。
2.加強與更多目的地國家(地區)的聯系。旅游流是雙向的,出境旅游的發展有利于開拓入境旅游市場。加強與更多目的地國家(地區)的聯系,尤其是中國入境旅游的主體市場和發展快速的新興市場,如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南美、北美等,并進行聯合促銷,可以促進人員、技術、資本、服務等的快速流動,并最終有利于中國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有利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良性發展。
3.培育正確積極的旅游消費觀。引導出境旅游者適度消費即合理消費,不抑制消費,也不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的超前消費;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應很好地協調,不盲目追求名牌和面子,切勿造成物質上富有、精神上空虛的畸形狀態;樹立綠色消費理念,提高消費的科學性;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良好美德。
4.適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我國東部地區近程出境旅游市場已經開始井噴并朝著洲際旅游方向發展,而中、西部地區除新疆、內蒙古、湖北、河南、山西外尚處于出境旅游萌芽階段、出國旅游市場探索階段,中國出境旅游流的地域發育程度極不均衡。為了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一方面用旅游養旅游,提高中西部地區人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國家應該出臺可操作性的、利好的政策,包括給予中西部地區更多的資源支持;改變原來國務院旅游行政部門根據上年度全國入境旅游的業績、出國旅游目的地的增加情況和出國旅游的發展趨勢,來確定本年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行政部門組織出國旅游人數的安排總量這一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定;出臺扶持旅行社經營出境旅游等政策,使得中西部地區居民出境旅游的機會和可能大幅度增加。
5.旅游企業培育積極的競爭觀念。國內旅游企業尤其是具有經營出境游業務資格的旅行社業面對國際旅游企業的挑戰,應更加規范自己的經營行為,開闊視野,努力培養自己“走出去”的戰略眼光,創新與國際企業廣泛合作下的新競爭模式。
參考文獻:
[1] 林 嵐,康志林,甘蔭雨,葉金玉.基于航空口岸的臺胞大陸旅游流空間場效應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3).
[2]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出境游市場活躍 出境旅游目的地已達134個[EB/OL].(2008-04-26)[2009-09-20].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08-04/26/content_15017901.htm.
[3] 馮學鋼,黃成林.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每日經濟新聞.美國成為我國旅游目的地國[EB/OL].(2007-12-12)[2009-09-20]http:∥info.hotel.hc360.com/2007/12/12085392137.shtml..
[5] 旅游行業:消費結構升級[EB/OL].(2007-07-12) [2009-09-20].http:∥bbs.muwen.com/topic644/644332.htm.
[6] 雷 平,施祖麟.我國出境旅游發展水平的國際比較研究[J].旅游科學,2008,22(2).
[7] 鄭淑婧,李經龍,張淑萍.中國出境旅游發展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