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基金作為證券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向來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定期公布報告,投資者會在相關個股中找尋基金的身影;新基金發行時,會關注是否由明星基金經理領銜;股指大幅上漲或下挫,基金的動向自然會成為目標??梢哉f,基金的一舉一動,大到人員的變動,小到平常的分紅,無不吸引著市場的眼球。
客觀上,基金也是靠“天”吃飯的角色。行情來臨,可以為持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市場暴跌,同樣會虧得一塌糊涂。這就是基金的真實寫照。
對于整個基金行業而言,今年前九個月無疑是灰色的。三基金經理因“老鼠倉”被處罰,其中長城基金公司旗下原基金經理韓剛將被追究刑事責任;基金上半年巨虧4397 5億元,創出史上第二差的業績;眾多基金大佬紛紛掛靴而去導致的人才荒等,凸顯出基金行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
來自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有近80名基金經理離職,且多數轉投了私募。另據統計,在現任376名基金經理中,從業年限不足一年的約占22%;約24%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一年到兩年之間;只有不足8%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5年以上;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10年以上者只有王亞偉等3人。而且,像“80后”的基金經理正逐漸走上了舞臺。
近50%的“菜鳥”級基金經理,一方面說明基金行業新人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另一方面也說明基金經理人員“新陳代謝”的速度在加快。然而,在人員更換頻率加快的背后,卻有值得整個基金行業反思的地方。
基金行業人員的“新陳代謝”,是其發展的必然。而且,從基金行業的發展趨勢看,也是非常必要的。畢竟,基金公司不可能只靠“老一輩”打天下,只靠明星基金經理來支撐著。只不過,目前基金行業的新老更替確實太快。而眾多的新人齊上陣,由于缺乏投資經驗與實踐,還無法承擔為持有人取得較好回報這一重任,事實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統計數據顯示,從近一年的業績看,偏股型基金后10名的基金中,任職的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不足2年,而在偏股型基金前10名的基金中,任職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年限為4.92年,這一數字是排名后10名基金經理的兩倍。
而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事實是,以往基金業離職人員中,以明星基金經理最受關注,市場上也常常有關于離職明星基金經理成立私募的報道出現。但今年的形勢似乎發生了某些變化,不僅明星基金經理頻頻出現“跳槽”,基金公司的高管、投資總監也紛紛“不甘寂寞”從而成為主角,從公募行業的大佬搖身一變成為私募行業的領軍人物。
公募基金人員“公轉私”的發生與蔓延,得益于近幾年私募基金發展異常神速,并在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無論在激勵機制、投資策略等方面,無疑比公募基金要靈活得多。而且,私募基金經理沒有個人及家屬投資股票的諸多限制,因此,那些稍有名氣的基金經理紛紛“公轉私”其實再正常不過,而公募基金亦因此成為私募基金經理的“培訓中心”。
其實,相關部門對基金經理監管的日趨嚴厲,并非眾多明星基金經理、基金公司高管、投資總監等出走的根本原因,業績、排名壓力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在于基金行業的激勵機制嚴重不足所致。
目前的基金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重規模輕回報,重排名輕業績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此背景下,基金公司的利益有了保障,但作為為基金公司作出重大貢獻目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基金經理等,卻沒有獲取相應的報酬,這才是基金經理離職潮頻現的根源。
當前不再是一個頭頂“奉獻”與“理想”的時代,而是一個“利益”的時代。利益的天平向哪里傾斜,資金與人員就會涌向哪里,實業資本如是,基金行業亦如是。因此,基金行業在重規模與排名的同時,同樣應該重視激勵機制,也只有到位的激勵機制,才能真正讓那些明星基金經理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