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宮
蘇俄時期大饑荒及蘇俄政府應對之策
徐元宮
蘇俄政權創建之初遭遇的棘手問題之一,是糧食危機和大饑荒問題。1918年春天糧食危機演變成大饑荒,5月9日列寧向全國各地發出電報:“彼得格勒處于空前的危急境地。沒有糧食,只能把剩余的土豆粉、面包干發給居民。紅色首都因饑荒而處于滅亡的邊緣……我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名義,要求你們毫不遲疑地支援彼得格勒。”
蘇俄時期大饑荒主要由主客觀兩方面因素引發。客觀原因主要是干旱等自然災害以及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等因素,主觀原因是蘇俄領導人對農民問題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存在嚴重失誤。蘇俄政權為了擊退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捍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建設新社會,從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禁止私人買賣糧食,實行余糧征集制,以保證城市居民和紅軍有飯吃;限制市場和私人貿易,實行商業國有化;推行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實行勞動義務制和勞動軍事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征糧隊常常無視農民們的懇求強行將農民們的種子糧和最基本的口糧也征集了上來,特別是將為數相當多的中農甚至貧農當富農給鎮壓或懲處了。1920年底國內戰爭結束,地主資本家復辟的現實威脅消除,農民們不愿意再繼續接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非常渴望恢復市場和私人貿易,可是當時不少蘇俄領導人卻主張繼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加快社會主義改造,導致農民們對蘇維埃政權產生了抵觸情緒。農民們不愿意種糧,致使糧食產量銳減,從而加重了始于1918年的糧食危機。再加上自然災害、戰爭等因素,一場波及蘇聯17個省份的大饑荒終于1921—1922年爆發。
蘇俄時期大饑荒持續了多長時間?俄羅斯學者Н.Д.孔德拉季耶夫在其《通往饑荒的道路》一文中指出:隨著布爾什維克執掌政權,蘇聯歷史上第一次大饑荒就開始了。而俄羅斯學者И.В.科切特科夫則在其《新經濟政策時期的谷物生產:現實性和可能性》一文中在對全國各經濟地區農民人均谷物生產和消費進行分析之后得出自己的結論:1923—1925年蘇聯農民瀕臨“絕對饑餓”的邊緣。伏爾加格勒歷史學家В.А.波利亞科夫在《關于20世紀20年代蘇聯第一次大饑荒持續時間問題:以伏爾加河中下游流域的材料為根據》一文中指出:伏爾加河中下游流域的大饑荒一直持續到1925年。俄羅斯歷史學副博士奧爾洛夫·弗拉基米羅維奇在對20世紀20年代發生在楚瓦什地區的大饑荒進行研究之后得出結論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年代的糧食危機,在楚瓦什地區幾乎持續了蘇聯政權的整個第一個十年。”也就是說,奧爾洛夫·弗拉基米羅維奇認為蘇俄時期大饑荒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并且一直持續到1927年。實際上,俄羅斯學者關于蘇俄時期大饑荒持續時間問題出現意見分歧很正常,因為他們各自的視角不一,而且蘇聯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方面客觀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而各地區大饑荒的起始和終結時間自然就不會同步。
蘇俄時期大饑荒還引發了農民暴動。1920年底至1921年春,西伯利亞、伏爾加河沿岸等地區先后爆發了農民暴動。農民暴動的高潮發生在1921年2—3月,西伯利亞伊施姆一個縣參加暴動的農民就達6萬多人,參加坦波夫省暴動的有5萬多人,最嚴重的一次暴動是1921年2月28日爆發的喀瑯施塔得暴動。
正是在對一次次農民起義爆發根源的痛苦探析過程中,蘇俄政府領導人意識到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于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傷害,因而及時調整了對農民的政策。蘇俄政府于1921年3月廢止了農民們所怨恨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而改行新經濟政策,規定用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而且農民有權支配納稅后的余糧,可以將余糧拿到市場上去出售,用來交換必要的工業品和其他生產物資或生活用品。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恢復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對于遏制和消除饑荒起到了重要作用。
蘇俄政府動用國內資源積極應對大饑荒,根據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1921年7月18日的指令成立了中央賑濟饑民委員會,由加里寧出任該委員會主席,各省也相應地成立了賑濟饑民委員會的地方機構。中央賑濟饑民委員會在蘇俄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采取措施幫助災民,根據莫斯科出版的《以革命的名義》一書記載,蘇俄政府動員全國的力量來援助饑荒地區和廣大饑民,從國家儲備糧中調撥了1200萬普特的種籽和3000多萬普特的糧食運往饑荒地區。*[蘇]А.拉基京:《以革命的名義》,莫斯科1965年版,第136、140頁。
蘇維埃政府還實行租讓制,即蘇維埃國家同外國資本家簽訂合同,將當時蘇維埃國家無力經營的某些工礦企業、森林、油田等,按照一定的條件暫時租給外國資本家經營。實行租讓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盡可能地利用租讓合同從國外換取國內急需的糧食,以緩解大饑荒造成的壓力。這一點可以從俄羅斯解密檔案文件中得到證實,1921年3月29日列寧受政治局的委托在給時任俄共(布)中央高加索局主席、外高加索邊疆區黨委第一書記奧爾忠尼啟則的一封電報中明確指出:“……無論如何要盡快以格魯吉亞的租讓項目和錳礦石等等從國外換回糧食。請盡快回復!”在1921年4月9日致奧爾忠尼啟則的又一封密碼電報中列寧指出:“盡一切努力簽訂租讓合同,特別是在格魯吉亞;設法哪怕是在國外購買種子,并利用巴庫的資源把阿塞拜疆的灌溉工作推進一步,以便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同時努力發展同北高加索的商品交換。”
蘇俄政府沒有向國際社會掩蓋、隱瞞國內饑荒真相,而是希望國際社會能夠提供糧食援助。1921年7月23日蘇俄著名作家高爾基向全世界發出求助吁請。美國是最早對蘇俄所發出的吁請作出積極回應的國家之一。1921年7月26日,時任美國救濟署署長的胡佛給高爾基回復了一份電報,胡佛在這封電報中聲稱:美國救濟署可以向蘇俄饑民提供必要的援助,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蘇俄政府必須釋放被關押在蘇俄監獄中的美國人。在這封電報中,胡佛建議由美國方面救助100萬名蘇俄兒童。同一天,美國方面通過無線電廣播向全世界播發了胡佛給高爾基的這封電報的內容。
1921年8月10日至20日,蘇俄政府的代表與美國方面的代表就美國方面援助蘇俄饑民一事在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舉行了談判,雙方就美國方面援助蘇俄饑民的具體事宜達成了27條協議。根據這些協議,美國救濟署在蘇俄境內的16個區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從美國購買糧食運抵蘇俄境內。截至1922年7月10日,美國救濟署共計購買了42萬多噸糧食運抵蘇俄境內。此外,美國救濟署還購買了30多萬噸的小麥、面粉、豆類、大米、白糖、藥品、服裝、肥皂等物資運抵蘇俄,這批物資中的大米、白糖等是專門供應兒童之用的。第二,美國救濟署從美國向蘇俄居民直接郵寄食物包裹和物品包裹。第三,美國救濟署在蘇俄境內開設食堂和物資發放站,直接向蘇俄兒童和成年饑民供應食品。根據1922年7月10日美國救濟署署長胡佛呈交給美國總統哈定的報告,截至發送該報告為止,美國救濟署工作人員在蘇俄境內共計開設了15700個食堂和物資發放站,向大約325萬名兒童和530萬名成年人提供食物。第四,向蘇俄饑荒地區和饑民們提供醫療幫助,從而使蘇俄一些地區一度蔓延的傷寒病、熱腸病、天花和餓傷寒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為數百萬人接種了各種疫苗。
其他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也向蘇俄饑民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比如挪威科學家南森先生組織的賑濟機構。南森的賑濟組織于1921年12月開始對蘇俄饑民進行賑濟,蘇俄饑民所獲全部境外援助的3%源自該組織。不僅如此,南森先生還幫助莫斯科成功地打通了原先一直對蘇俄政府封閉的歐洲糧食市場,他幫助蘇俄政府從歐洲糧食市場購買了總價值為370萬美元的糧食。
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