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卒平
人體解剖學教學效果調查與分析
王卒平
通過對人體解剖學教學的調查,分析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經驗并對其總結,發(fā)現只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根據社會進步和醫(yī)學發(fā)展而進行相應人體解剖學內容及教學形式的改革,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醫(yī)學人才。
人體解剖學;教學;效果;調查;分析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醫(yī)學模式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因此醫(yī)學教學理念也在隨之不斷變革,那么如何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臨床醫(yī)學人才、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就成為目前教學的重點。而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作為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tài)結構的科學,存在著專業(yè)性強、基礎性強以及實踐性強等特點,是醫(yī)學生學習的基礎[1]。由于人體解剖學的學習主要包括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正常形態(tài)結構、位置毗鄰、生長發(fā)育和規(guī)律及其基本功能,因此作為基礎課程,人體解剖學的教學質量不僅關系到各個醫(yī)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yǎng),更是關系到學生以后的臨床學習以及工作,但是人體解剖學往往存在著內容繁多、枯燥乏味等特征,因此醫(yī)學生就要掌握大量知識,所以如何改善人體解剖學臨床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知識層次和掌握熟練程度,從而更好地滿足現代醫(yī)學的需要已經成為當前教學探討的熱點課題之一。因此我們通過以下改革措施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新的臨床教學模式,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表1 教學前、后醫(yī)學生能力的比較[n(%)]
1.1 調查對象 隨機抽取我校學生60名,由同樣的教師任課、并且教學時數和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生一致,同時考核、評分標準也均一致,但是該組學生是以自身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并且采用以下教學措施進行實驗教學。
1.2 教學方法 首先,提高人體解剖學學習興趣、強化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其次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另外人體解剖學教學形式的改革(如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學)等。
1.3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統(tǒng)計法,包括查閱能力、溝通能力、專業(yè)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以及分析問題能力等,并對其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
見表1
3.1 提高人體解剖學學習興趣、強化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內容繁多、枯燥乏味的課程,許多學生往往缺乏興趣而變得厭倦學習、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對以后解剖課程的學習產生了不良影響。所以為了使枯燥的課程變得簡單與生動,我們則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興趣的培養(yǎng),強化學生對其知識的掌握。①掌握學生心理、按照規(guī)律教學。解剖學由于內容量大、枯燥乏味,針對此種情況,我們抓住學生心理,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重點突出、以點帶面的原則進行教學,所以教學之前要努力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和自身素質;教學時則要對重點和難點具體、細致、充分地講解,同時由一點聯(lián)系到多點、中間穿插臨床內容,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更是擴大了知識面(此時應注意授課語言應簡練、清楚明了、重點突出);而對于簡單易懂的內容則可簡練講解,切忌重點不突出、拖泥帶水。②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由于解剖學特點,對于重點和難點章節(jié)我們?yōu)榱颂岣邔W生的記憶,不僅要將課本上的知識講解出來、還要將與之相聯(lián)系的課本以外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例如講解冠狀動脈時,穿插一些搭橋手術等;而講解甲狀腺時則穿插甲狀腺機能亢進與呆小癥,就會大大豐富課堂內容;同時講解扁桃體時可以讓學生相互觀察扁桃體的位置與大小,并講解如何辨認扁桃體發(fā)炎等。另外我們利用活潑有趣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如將大網膜修復、包裹病灶及限制炎癥擴散等作用可以形象比喻為“腹腔警察”)、豐富的現代化資源來為課堂增添色彩。
3.2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鑒于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自己身體形態(tài)的科學,大量形態(tài)結構是可感知的,所以單純的講解理論知識不僅使原本就較為枯燥的知識更加雪上加霜,還能使所學知識脫離于臨床(掌握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應用于臨床),因此我們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穿插實踐課程(如尸體解剖等等)。例如讓學生進行尸體解剖,這樣不但使學生對肌肉、神經等組織有了文字上的認識,更有利于學生在感性上對所解剖的組織結構有所認識,進而加深理解與知識掌握程度、提高記憶作用,達到更加熟練的地步;在上述基礎上我們主張學生再去掌握基礎理論、然后再去進行實踐(即基礎理論、實踐、再鞏固基礎理論、再實踐);所以通過以上這個過程我們認為這樣不僅提高了知識的掌握程度與臨床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還更好的培養(yǎng)了醫(yī)學生實事求是、認真與嚴謹的科學作風。
3.3 人體解剖學教學形式的改革
3.3.1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指以問題為基礎、以醫(yī)學生為主體的自學以及教師引導相結合的以小組討論為形式的教學方法,該方法是作為圍繞某些醫(yī)學問題或其他方面而進行研究的教學模式[2]。例如可以設置“胰頭腫大能夠對哪些主要結構進行壓迫”等問題,然后囑學生們查閱資料(包括教科書、圖譜等)、進行分組討論交流、總結發(fā)言(在以上過程中教師不回答問題,可適當引導、提醒學生,同時注意學生們解決問題思路、遺漏點以及錯誤等),在上述結束后,教師對其過程進行評估、歸納與總結、給出答案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因此這種方法就將學生放在主體、主動的地位,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與輔助作用,引導學生積極的帶著問題去尋求解決的方法,這樣就符合了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不斷思考、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3.3.2 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學 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較為單調(人體解剖學常采用掛圖、模型與標本),缺乏立體感、透視度,因此常影響到教學質量,不僅學生理解起來費力、解剖學老師講起來也較為吃力。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工具常因其圖文并茂、生動形象、一目了然、信息量大等優(yōu)勢受到師生的歡迎[3]。因此我們在課件中穿插圖片、動畫,配以音頻和視頻來講課,例如我們在講解心臟時,就利用三維動畫和實體錄像將心臟解剖及泵血功能和血液動力學變化給展示出來,這樣就使學生更加一目了然、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另外對于解剖學中的難點和重點的神經傳導通路,現在利用多媒體以動畫的方式分解圖譜,從而更加直觀地看出感覺和運動傳導過程及通路,對其損傷所引起的疾病也能夠較為形象的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剔除簡單枯燥的味道,還增加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人體解剖學內容繁多、枯燥乏味,常給教學工作增加難度,但是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在學習人體解剖學時一定要注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要根據社會進步和醫(yī)學發(fā)展而相應進行人體解剖學內容及教學形式的改革,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醫(yī)學人才。
[1] 劉德波.淺談人體解剖學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7,11(10):933-935.
[2] 張曉良,劉必成.在臨床醫(yī)學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6,8(1):62-63.
[3] 耿世友.多媒體語言室的管理與維護[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院學報,2004,18(2):55-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0.33.112
402260 重慶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 (王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