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相海泉
介入名家鄒英華
本刊記者 相海泉
1982年畢業于山東醫科大學醫學系,1986年通過三年研究生學習獲得碩士學位。期間所做的腎上腺腫瘤的超聲與CT研究獲得1997年山東省科委科技進步獎。1986年考入原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全國一級教授、著名醫學專家汪紹訓、李松年先生。通過3年的努力,其博士課題肝癌的介入治療研究獲北京醫科大學科技成果獎和北京青年科技論文獎。1991-1992年在德國埃森大學醫院深造,從事介入治療學研究。
回國以后逐漸開展了以腎動脈狹窄、下肢動脈狹窄和頸動脈狹窄為代表的動脈缺血性病變和下腔靜脈、肝靜脈狹窄為代表的靜脈阻塞性病變的血管擴張和支架成形技術(又稱作腔內血管外科技術)、以及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療,已經完成全身各部位的介入治療萬余人次,成為國內該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他承擔多項國家“863”重大課題、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課題、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課題等,2006年當選為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副組長。
目前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北大一院”)采訪時,鄒英華剛剛做完了一臺手術,還穿著手術服。采訪期間,有同事、患者來訪2次,接電話短信3次。
談起桌上那套精致的茶具,鄒英華笑道:“我喜歡喝茶,但是現在多數是喝白水,在鮮有的閑暇時,會來點茶藝。”
不少同時代的同行都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讓他們成為“被耽誤的一代”,與他們相比,鄒英華無疑是幸運的。
1977年,鄒英華以應屆高中畢業生的身份,考入山東醫學院(現山東大學醫學院),成了臨床醫學專業的一名學生。經過5年的本科學習后,考上本校的放射診斷與介入治療碩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北京大學附醫學院,師從我國介入放射學元老汪紹訓、李松年教授,攻讀博士。
博士在讀期間,在導師尤其是彭勃教授的帶領下他開始了肝癌的介入治療,主要是栓塞劑的系列研究,包括PV微球、帶藥微球、可顯影微球的研究。“我們1987~1989年的研究,國外現在才剛剛開始做”,同時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國家課題的部分研究工作。該系列栓塞劑和肝癌的臨床治療研究,曾獲得北京青年科技論文獎和北京醫科大學科技成果獎,并因此于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年,鄒英華博士畢業留校工作。1991年去德國學習,主修介入診斷治療學。國外歸來后,在北大一院介入放射科的腫瘤與血管治療中心工作,直至2004年醫院開設介入病房,2005成立介入血管外科,鄒英華成為首任主任,并任職至今。

北大一院介入血管外科由學校介入放射專業發展而來,由于腫瘤介入和腔內外血管外科技術迅速發展,已經形成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興學科,故于2005年從傳統放射專業分出,成立獨立的介入血管外科。
目前,北大一院介入血管外科有9名醫師,其中有博士學位的6人、碩士1人、本科2人。1位教授,4位副教授。擁有42張病床的病房內現有護士18名。兩個介入手術室擁有2臺現代化的血管造影機,2臺腫瘤射頻消融儀,1臺腫瘤微波消融儀。手術室有護士3人,技師2人。
在科室設置方面,介入血管外科主要分兩個小組,即血管組和腫瘤組。“這樣一來,做血管的醫生可以更加專注,最大程度地開發他們的潛能。”鄒英華說,“我們醫院是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的科室設置,不一定適合其他醫院。”當時北大一院沒有獨立的血管外科,只是普外科的一兩個醫生在做相應的工作,所以有條件成立介入血管外科。“而有些醫院血管外科已經很強,就沒有必要再成立介入血管外科了。”
對于如今日漸式微的介入放射學,鄒英華說:“在第一屆北京介入放射學家高峰論壇(2005年)召開之前,我已經多次提出,要關心一下學科的發展。”他認為,從長遠來看,一個學科不可能涵蓋所有疾病的治療,目前介入放射學在醫院的發展趨勢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介入科醫生與臨床科醫生結合,成立以臨床為主的介入學科。以單學科為主,以點帶面,逐漸延伸到其他領域。如北大一院的介入血管外科就是如此,西京消化病醫院韓國紅任主任的介入科,以消化治療為主,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另一個是把介入醫生分散到各個臨床科室,做臨床科室的介入工作。比如山東省立醫院,以前是介入研究所的介入專科在做介入手術,一年大概做1000多例病人。現在把工作和人員都分散到各個臨床科室,而且現在各科室也在培養自己的介入醫生,一年的介入手術量達2000多例,發展勢頭也非常好。
對于介入從業者對學科前景的擔憂,鄒英華覺得大可不必,“從學科發展來講,認識介入、使用介入的人越多,這個學科就越會有發展前景。”而從私人感情來說,當然是想保持或建立介入科的獨立建制,但是介入科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工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介入科也不是完全沒有工作可做。“雖然神經科拿走了一部分介入工作,血管科拿走一部分,但是門脈高壓,經CT、超聲、核磁下的穿刺他們拿不走,囊腫、消化道出血、婦產道出血主要還是介入放射科在做,介入總會有一席之地。”
他覺得,各醫院可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發展方向,在沒有獨立介入科的醫院,可以在各科室搞介入治療;對于已有介入專業的醫院,可根據自己醫院的學科優勢設立介入科,以點帶面,協調發展,這樣可以凸顯介入在學科劃分里的重要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腫瘤醫院的腫瘤介入科發展情況是最好的,而綜合醫院的介入科正處在最痛苦的階段。
鄒英華對介入成為一個獨立的大學科并不樂觀,他說必須有院士、學部主任去推廣,而學術活動的推廣,國務院學科專業委員會的認可,大學的介入學科教育,介入醫師的獨立培養,介入學會的成立等等,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我父親是在2008年10月查出原發性肝癌(巨塊型)的。比較了很多醫院,最后我們選擇了北大醫院的介入科。經過鄒主任和楊敏大夫的治療(兩次介入),我父親的身體狀況一直比較好。我們全家從心里感謝鄒主任,鄒主任身體力行,充分體現了北大醫院厚德尚道的醫學精神,也帶出了一個醫風高尚、醫術高超的的醫學團隊。再次感謝鄒主任和楊大夫!”
以上是一位病人家屬在網上的留言,網上類似的留言還有很多。對于一直不暢的醫患關系,鄒英華說,歐美可以讓病人等一個月兩個月,我們病人太多,從醫療體制和環境上都沒法相比。但是從主觀上要學會規避醫療風險。
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熱愛本職工作。病人來醫院看病,是來找解決方法的,沒有人故意為找醫院、醫生的麻煩來看病。盡管病人的脾性各有不同,但是只要醫生有足夠的耐心,讓病人感覺到是為他們著想,他們總是能夠理解的。保持門診、查房,術前術后做好溝通,沒出事故是這樣,出了事故更要耐心解釋溝通,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道德修養,這樣必然能盡量多的避免醫患矛盾。
科主任、研究生導師、雜志社主編、主任醫師等等,雖然名頭眾多,鄒英華說,他最看重的還是醫生的稱號,其他的一切都是為了做好醫生的工作,那是本分。
★介入者說
父親榜樣終生難忘
鄒英華說,給自己一生最大影響的是他的父親。
父親是一名中學教師,終生獻身于教育事業,雖然不是常在身邊,但是“他的執著,和在學校平凡崗位上做出的成績,從小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病重期間,來看望他的學生絡繹不絕,去世之時,他的學生甚至擠滿了整個街道,“作為一個中學老師,這是非常難得的。”說明父親在教育事業上是非常勤懇執著,非常具有奉獻精神。父親經常教導說,不管職業高低,一定要做好本職工作,或者有大成就,或者取得自己欣慰的成績,都問心無愧。
鄒英華說,他選擇醫生這個職業也跟父親有關,父親在做教師期間,拼命工作,身體一直不好,當時他就想,有那么好的醫療事業,為什么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呢?直到從事醫學工作之后才發現,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