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吳雷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的不利影響及對策分析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吳雷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出口貿易不可避免地受到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本文從分析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入手,找出原因并提出企業有效規避、防范、抵御風險的對策。我們應該將危機轉為機遇,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我國出口貿易健康穩定的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國際金融危機 出口企業 不利影響 對策
入世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顯著提高,2002年突破50%,2005年以來已經超過60%,遠超過發達國家的30%。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國進一步的對外開放,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國的GDP增長主要靠出口商品來支撐,尤其是對歐美,日本地區的出口,而這次的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的影響尤其大,對我國出口企業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如何正確認識金融危機的沖擊及其后果,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使我國出口企業降低風險,減少損失,謀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圖1 08~09年二季度我國出口總值表(億美元)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各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各國經濟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財富相應縮水,失業率提高。而我國則是主要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金融危機必然引發國外市場對我國產品需求減少。以美國為例,美國經濟增長每下降1%,中國對美國出口就會下降5%~6%。如圖所示,受金融危機的波及, 我國出口總值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明顯下降,2009年一季度到達低谷,二季度起逐步呈上升趨勢,但仍遠低于2008年同期,可見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影響重大。
長期以來,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靠低廉的價格優勢占領國際市場份額。金融危機的情勢下,美國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疲軟,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得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降低。同時,原料漲價,工人工資上漲等也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國際訂單進一步轉移。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消退,而國外采購商卻不會停止追求價廉產品的腳步,他們開始培養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勞動力廉價的東南亞供應商,將大批量訂單從中國轉移到南亞國家。例如沃爾瑪把很多訂單轉移到價格更低廉的越南、柬埔寨等國家。訂單減少使出口企業的出口量進一步減少。
近年來,迫于國際市場競爭壓力,我國出口企業從傳統的信用證結算方式,改為賒銷結算方式。這種結算方式,加大了我國出口企業面對海外買家的商業風險和收匯風險。特別是金融危機時期,信貸緊縮,導致了部分高度依賴銀行資金運轉的國外進口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增加,而且融資的額度也難以滿足正常經營的需要,同時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在整體銷售趨勢下降的情況下,企業難以維持銷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資金周轉困難。他們把債務負擔轉嫁給我國企業,造成企業無法及時回款,壞賬數量急劇增加,外貿信用風險增大。
當前世界經濟出現積極變化,國內經濟企業穩定趨好。但實現全面復蘇將是緩慢和曲折的過程,我國經濟特別是對外貿易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失業率上升,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此形勢下,有些國家采取了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形成新的貿易摩擦。中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商務部的統計稱,截至2008年,中國每年遭受貿易救濟調查的數量已經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

圖2 08~09年二季度企業景氣指數與企業家信心指數
受全球性金融危機、外需萎縮、生產要素價格大幅振蕩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企業生產經營遭遇嚴峻挑戰,訂貨量和生產量大幅回落,利潤空間縮減,用工需求減少,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發展的信心大幅下挫。如圖所示,2008年第四季度企業信心指數和景氣指數雙雙回落至歷史低點,2009年雖有緩慢回升但整體生產經營狀況仍不容樂觀。
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出口帶動,金融危機下,各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下降。以美國為例,美國個人消費開支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在中國產品的出口中,銷往美國的產品約占17.5%,美國是我國的第一大目的國,也是影響我國產品出口的最大動因。但是,在信貸緊縮、物價上漲和就業嚴峻的情況下,美國消費者消費指數下降,直接影響了我國的企業產品的出口。
自2005年以來實行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我國人民幣已實現了約22%的升值。人民幣升值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直接削弱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出口企業因匯率變動引起的交易風險、會計風險等金融風險越來越大,實際收益越來越小,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同時,人民幣升值抑制出口企業的發展,進而反過來影響國內原料的銷售及失業的加重,從而影響中國經濟整體發展的良好態勢。
人民幣升值與外部需求減少,造成企業出口利潤降低和銷量的減少,除此之外,對出口企業更為嚴峻的考驗是融資不順。外部消費能力的萎縮,使我國產品的出口進一步受阻,訂單的減少,增加了供應鏈銜接的難度,而資金短缺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生產運營的困難。資金的緊缺加大了銀行信貸壓力,而金融危機引發的信貸虧損嚴重打擊了銀行的信心,銀行收緊信貸標準,導致信貸緊缺,企業融資更加不便。
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各國政府為了減緩經濟衰退,對我國產品進行限制以減少外來企業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商務部研究報告指出,金融危機下國際間政策合作意愿減弱,協調難度加大,主要經濟體自顧性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加劇。 從總體來看,隨著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發生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領域正從貨物貿易領域向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投資領域擴展,爭端的內容正從主要集中于關稅壁壘的削減向非關稅壁壘的拆除轉移,貿易摩擦的爭執點也從單個產品逐漸擴散到整個產業,由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擴展,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層面。此外,保護主義還采取更加隱蔽方式。通過動植物檢驗檢疫、技術性壁壘、低排放和環保標準要求等,實施一系列看似合理、實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促使我國必須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而經濟的持續增長主要來源于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國外市場固然重要但片面強調出口是錯誤的,更何況在金融危機出口嚴峻的背景下,再一味地強調出口只會讓我國出口企業處處碰壁,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因此,在外部市場深陷金融危機的時候,潛力巨大的內需市場應該成為中國企業的重要目標市場,加大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避免國外市場出現波動時,對國內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的可能。
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很多與中國處于同等競爭水平的國家采取了大幅度貨幣貶值的做法,而人民幣的升值嚴重削弱了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無論是從促進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的角度,還是從促進中國出口復蘇的角度,都有必要為企業創造一個穩定、可預見的環境,所以必須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包括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穩定。在目前的形勢下,出口企業面對的出口風險加大,政府采取穩定的匯率政策會對企業產生重大的積極作用。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成本增加、收匯風險加大、資金的不足成為企業最大的問題。企業資金周轉不靈導致產量下降,裁員嚴重,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因此,政府應鼓勵銀行向外貿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拓寬融資渠道,解決企業融資問題。推進貿易融資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幫助中小型為主的出口企業度過難關。與此同時,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有助于減輕企業的經營壓力。
目前,我國相當數量的企業都是OEM代工企業,一方面利潤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它很脆弱,沒有知識產權,沒有品牌,沒有自己的研發,這些高利潤的東西都在供貨商或求購商那里。在行業競爭激烈,生意難做的情況下如果墨守成規繼續在產業鏈下游進行低價格、低技術含量的掙扎,將無法躲過被淘汰的命運。因此應盡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從最簡單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設備制造商,代工生產商)逐步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制造商)、OBM(Own Brand Manufacture,自有品牌生產商)轉變。
在出口量減少的情況下,除了擴大內需外,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在確立競爭優勢的前提下,應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到發展潛力比較大的國家和地區去投資,也可與進口國同類產業尋求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此來規避貿易摩擦的風險。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出口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考慮到歐美市場衰退嚴重,而拉美、非洲和大洋洲是出口增長最快的地方,發展潛力巨大,金融危機影響小,而我國出口所占比例較低,因此我國出口時應優先考慮這些地區。
面對金融危機,我們既要清醒認識到它對我國出口企業的負面影響,同時還要做到理性的分析,將危機轉為機遇,將危機帶來的壓力轉化為企業前進的動力,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規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促進我國出口貿易健康穩定的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1] 閆云鳳,楊來科.金融危機條件下我國出口貿易向低碳經濟轉型[J].當代財經,2010,(1).
[2] 江健.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市場論壇,2009,(8).
[3] 王靜.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措施[J].國際經貿探索,2010,(2).
[5] 金明華,任澤洙.后金融危機時期黑龍江出口企業的發展對策[J].商業研究,2010,(6).
[6] 顏暢.金融危機背景下玩具出口業的困境與對策[J].金融與經濟,2010,(2).
F272
A
1005-5800(2010)12(c)-206-02
吳雷(1976-),男,江蘇鹽城人,國際貿易碩士,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