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進友 韓淑凱 張寶昌 左永發
河北省望都縣中醫院(望都 072450)
假性球麻痹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多表現為不能飲水、進食困難、嗆咳等癥狀,目前尚無可靠的治療方法。筆者依據中醫絡病學說理論,采用補氣化痰通絡法配合口針治療腦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并與腦復康治療者作對照觀察,臨床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觀察病例均為河北省望都縣中醫院腦血管專科近期住院患者150例,均在病情穩定之后,接受相應治療。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5例,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齡40~81歲,平均(52.57±2.25)歲;其中腦出血29例,腦梗死46例。對照組75例,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齡41~81歲,平均(51.35±2.57)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9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中的診斷標準:(1)發音及語言障礙,吞咽困難、飲水嗆咳;(2)軟腭、舌肌、面肌運動障礙;(3)咽反射減弱或消失,軟腭反射極弱;(4)錐體束征或表情淡漠、癡呆。所有患者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排除:(1)急性期、意識昏迷患者;(2)伴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患者;(3)精神病患者及嚴重干擾本病觀察疾病者;(4)不符合納入標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自擬加味止痙散口服,方藥組成:全蝎、桃仁、當歸、白芍各10g,蜈蚣3條,黃芪、生地黃各15g。上藥研碎成細粉,混勻,過篩備用。每次10g,每日2次,沸水沖服,不能口服者給予鼻飼。口針治療:取神經區(位于上頜中切牙間齒齦上方口腔前庭黏膜處)、頭部區(位于下頜中切牙齒齦下方口腔前庭黏膜處)。選用直徑0.30mm,長度13~40mm毫針,患者正坐,半張口,用紗布墊在患者上、下唇,以手指將兩唇拉開,一般針尖與口腔黏膜呈15~30°,刺入1寸左右,行輕微捻轉手法,待患者感覺局部酸脹后留針15min。拔針時,一手用紗布裹捏住唇部,另一手拔針,以防疼痛、出血。口針針刺要嚴格消毒,防止口腔黏膜感染,進針動作宜較緩,防止出血。每日1次,連續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d,再行下一療程。上述兩種治法治療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對照組給予腦復康注射液4g,兌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mL,靜滴,每日1次。療程同治療組。
1.4 觀察指標 (1)由專門康復師在患者不知分組的情況下分別于治療前后評定吞咽功能變化情況。(2)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檢查TCD,應用德國BLT公司TC2000型TCD檢測儀,用2MHz脈沖多普勒探頭檢測,患者取仰臥位,閉目休息5min,通過顳中窗、后窗,分別探測椎動脈(VA)和基底動脈(BA),記錄分析各血管的收縮峰流速(VP),舒張末期流速(Vd),在治療前后檢測上述指標。
1.5 療效標準 以吞咽功能的改善評定療效,將吞咽功能分為5級:完全不能進食為0級;僅能勉強進流食,飲水不能,嗆咳劇烈為1級;勉強進半流食,飲水常有嗆咳為2級;進食各種食物稍有困難,飲水偶有嗆咳為3級;飲食正常為4級。療效標準制定為:治療后吞咽功能障礙恢復到4級為顯效;吞咽功能提高1級,但未達到4級為有效;治療前后吞咽功能無變化或惡化為無效。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治療前后TCD結果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前兩組的血流速度相近(P>0.05);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血流速度均有明顯提高(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血流速度提高的程度更加明顯(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D結果比較(c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D結果比較(cm/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收縮峰流速 舒張期流速組別治療組(n=75)對照組(n=7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VA左32.64±4.65 40.98±8.29*△33.85±4.36 36.27±5.56*VA右33.59±4.56 41.76±7.23*△33.77±4.23 36.55±5.29*BA 41.34±6.31 50.76±7.56*△41.63±6.41 45.73±6.17*VA左14.23±3.45 20.51±6.58*△14.55±3.42 16.91±3.52*VA右15.32±3.28 21.36±7.31*△14.45±3.33 16.02±3.09*BA 16.98±2.79 22.36±7.56*△17.09±3.21 19.23±4.08*
隨著人類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也在日益上升,由此引起的后遺癥及并發癥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假性球麻痹是神經內科常見的疑難重癥,現代醫學尚無療效肯定的治療方法。據統計,有20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可以并發此癥,其中30%為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在雙側大腦半球的梗死、出血、腔隙性梗死等,常累及雙側半卵圓中心放射冠區及內囊等部位的皮質腦干束而發生假性球麻痹綜合征,又稱核上延髓麻痹。
本病屬中醫學“中風”、“痙風”等范疇。《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載“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據其臨床表現,筆者將腦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的病機辨為痰血互結,瘀阻絡脈,蒙蔽心竅。我們認為,補氣通絡,活血化瘀,祛風化痰是治療本病的一個重要治療法則。絡脈作為從經脈支橫別出、逐層細分、遍布全身的網絡系統,把經脈通道中縱性運行的氣血橫向彌散滲灌到臟腑組織,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人體內環境穩定的網絡結構。臟腑、經絡、氣血共同形成中醫學術體系理論核心。運行于經絡中的氣血在經脈中可實現其溫煦、濡養、供血供氣、津血互換、營養代謝等生理功能。脈絡為輸布滲灌津血的通道,絡氣郁滯導致脈絡舒縮功能異常,引起津血運行和互換的障礙,從而促使痰瘀的產生。絡病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整體觀,絡病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學說認為,凡久病諸癥,多因絡脈瘀滯而引起。絡病是指以人體絡脈系統為基礎的調節網絡病變,其病變涉及人體多系統、多層次、多環節,是毒邪作用于多靶點后導致人體多部位損傷而出現的病理或異常功能狀態。《靈樞·經脈》載:“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現代學者亦提出“絡以通為用”的觀點,將止痙散貫穿于治療本病的始終,取其息風、止痙、通絡之意。加味止痙散方以全蝎、蜈蚣祛風止痙、通絡化痰,《本草求真》曰“全蝎,專入肝祛風”,“口眼斜,語言謇澀”,“皆內外風客,無不用之”;配伍當歸、桃仁養血活血、化瘀通絡;輔以黃芪、生地黃補氣養陰,同時可以避免化燥傷陰。藥理研究表明[2],全蝎、蜈蚣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腦血流量,恢復病損腦組織血液供應,亦可改善腦電活動,激活腦言語功能。同時,我們配合口針療法,因口為五臟六腑貫通之處,五臟六腑病變均可通過口腔反映出來,通過針刺口腔黏膜上特定穴位,可以激發人體經氣,疏通經絡,起到祛風除痰、活血化瘀的療效。此外,神經區和頭部區位于口腔上、下齒齦處,分別歸屬于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正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通過針刺,可以調節胃腸功能,改善舌、軟腭、咽喉、顏面咀嚼肌麻痹,增加組織器官對藥物的吸收,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本觀察顯示,加味止痙散配合口針療法治療腦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其作用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81.
[2]方文賢.醫用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