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成 史耀勛
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長春 130021)
過敏性紫癜 (HSP)是一組以皮膚紫癜、出血性胃腸炎、關節炎及腎臟損害為特征的綜合征,基本病變為全身彌漫性壞死性小血管炎;伴腎臟損害則稱為過敏性紫癜性腎炎(HSPN),簡稱紫癜性腎炎。國內報道紫癜性腎炎在過敏性紫癜中的發生率約為30%~60%,腎活檢顯示過敏性紫癜患者幾乎100%有不同程度的腎損害。過敏性紫癜性腎炎以血尿和蛋白尿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腎功能衰竭。我院近年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紫癜性腎炎30例,臨床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4-2009年我院住院及門診紫癜性腎炎患者59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12~45歲,平均(29.37±8.97)歲;病程10~90d。對照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13~44歲,平均 (29.03±8.55)歲;病程11~86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紫癜性腎炎的診斷標準參照《腎臟病學》[1]有關標準擬定:(1)典型四肢皮膚紫癜,可伴腹痛或關節腫痛;(2)出現紫癜約1周后出現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偶見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衰竭等表現;(3)血小板計數、出血及凝血時間正常。排除長期腎功能異常者,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病、高尿酸血癥、系統性紅斑狼瘡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囑臥床休息,低鹽飲食,予強的松 0.6mg·kg-1·d-1,連用 4 周后逐漸減量,每 2 周隔日減5mg,逐漸減量至隔日頓服,維持量為隔日10mg[2];維生素C 1.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劑;伴高血壓者加用鈣離子拮抗劑,但不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水腫明顯者加用利尿劑。治療組在此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辨證治療,基本方為黃芪 20g,黨參 20g,白術 15g,茯苓 15g,生地黃 15g,玄參15g,川芎15g,當歸10g,丹參15。水腫者加豬苓、車前子;氣陰兩虛者加太子參、麥冬、玄參、烏梅;脾腎陽虛者加炒白術、淫羊藿。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兒童半量。14d為1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完全緩解:癥狀消失,尿蛋白、尿紅細胞恢復正常,24h尿蛋白定量 <150mg,血清白蛋白>35g/L,腎功能恢復正常。緩解:癥狀基本消失,尿紅細胞減少至3~5個/HP以下,血清白蛋白接近30g/L,24h尿蛋白 <1g,腎功能恢復正常。無效:治療6個月以上,上述指標仍無改善,甚至出現腎功能損害。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以變態反應所致的廣泛性毛細血管炎為主要病理基礎的全身性疾病。紫癜性腎炎是過敏性紫癜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其腎臟病理改變以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病變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新月體形成、局灶性腎小球壞死、毛細血管內小血栓形成及腎小球硬化等。臨床以血尿、蛋白尿為主要表現,是常見的繼發性腎小球疾病。西醫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殊治療方法。本病屬中醫學“水腫”、“尿血”、“紫癜”、“虛損”等范疇,多因感受風熱、濕熱、藥毒之邪,浸淫血脈,血中熱毒壅盛,熱傷脈絡,迫血妄行,以致血行脈外,瘀阻經絡,則為紫斑;其內傷脾腎,使封藏失職,固攝無權,精微下泄則為蛋白尿及血尿。我們觀察到紫癜性腎炎發病初期以外邪內侵,郁而化熱,熱邪燔熾于營血為主;轉入慢性期后,以脾腎氣陰兩虛為主,日久邪留血瘀,易于兼夾瘀滯。在治療時應抓住“毒、虛、瘀”的病機,再根據患者的不同臨床分期和分型,依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靈活化裁。本方主藥黃芪具有補中益氣、扶正固本之功效,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唐容川謂“凡吐、衄,無論清、凝、鮮、黑,總以祛瘀為先”,正所謂治血證同時必祛瘀。川芎、當歸、丹參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滯性,增加纖溶酶活性,并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擴張腎小血管,進而改善腎臟血液循環。筆者應用中西醫結合辨證治療紫癜性腎炎,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西藥治療,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1]王海燕.腎臟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06 ~910.
[2]鄭栓,舒惠荃,羅靜,等.紫癜性腎炎中西醫治療概況[J].江西中醫藥,2008,39(9):63 ~65.
[3]趙淑艷.紫癜性腎炎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466 ~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