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禾 黃 霞
遼寧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沈陽 110034)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2年3月-2006年8月我院門診卵巢囊腫患者85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年齡24~51歲,平均(43.00±2.45)歲;病程(從查體發現囊腫時計算)3個月至8年,平均(3.00±1.57)年;B超示卵巢囊腫影5.0cm×3.4cm~7.3cm×4.2cm;其中單側38例,雙側7例;月經不調15例,腰腹疼痛22例,白帶量多14例,眩暈3例,不孕1例。對照組40例,年齡23~50歲,平均(42.00±2.42)歲;病程 2個月至 7年,平均(2.80±1.35)年;B超示卵巢囊腫影5.3cm×3.0cm~7.3cm×4.51cm;其中單側35例,雙側5例;月經不調19例,腰腹疼痛20例,白帶量多4例,眩暈3例,不孕1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及《婦產科學》[2]有關內容擬定。(1)納入標準:①臨床表現為下腹不適、腹部包塊、腹痛、月經不調,囊腫較大可見壓迫癥狀,出現排尿困難、肛門墜脹感等;②婦科檢查發現子宮體一側或雙側觸及囊性腫物,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活動度好;③B超檢測卵巢囊腫直徑在5cm以上。(2)排除標準:根據婦科檢查及相關檢測,凡濾泡囊腫、黃體囊腫、黃素囊腫、巧克力囊腫及卵巢惡性腫瘤患者均不作為研究對象。
1.4 觀察方法 (1)觀察癥狀:月經不調、小腹痛、白帶量多、不孕等。(2)婦科檢查:于行經后行雙合診,注意附件區域觸及的游離囊性腫塊。(3)B超檢測:附件區可見直徑5cm以上囊性壁薄的液性暗區,邊緣清晰、規整。治療結束后3~6個月跟蹤觀察療效。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擬定。痊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B超證實囊腫消失。顯效: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婦科檢查及B超證實囊腫縮小50%以上。有效:癥狀緩解,婦科檢查及B超證實囊腫縮小不及50%。無效:癥狀不緩解,婦科檢查及B超證實囊腫無縮小或增大者。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B超檢測卵巢囊腫大小比較 見表2。結果示兩組治療后囊腫均顯著縮小(P<0.0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超檢測卵巢囊腫大小比較(cm,)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超檢測卵巢囊腫大小比較(cm,)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1.13±1.08*△2.67±2.40*n 45 40治療前5.58±0.69 5.60±0.70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272.
[2]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06~307.
[3]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現代臨床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487,588.
[4]席慧.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性不孕[J].江蘇中醫,1998,19(3):14.
[5]班秀文,班兆根.試論子宮肌瘤的治法[J].中國醫藥學報,1995,1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