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忠
近代天津證券市場形成及演變
□/呂玉忠
近代天津證券市場形成及演變是近代天津北方金融中心的有機組成。在改革開放32年后的今天,重新梳理近代天津證券市場的閃光點,以便借鑒歷史、召喚未來,再塑天津北方金融中心的旗幟,實現黨中央、國務院把天津(濱海新區)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引領環渤海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美好愿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明清以來,天津以其瀕臨渤海和九河下梢(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薊運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獨流減河)的優越地理位置,依靠漕運、鹽業的發展,城市商業日趨繁榮。清末,天津出現了近代工商業。1877年9月,唐延樞擬定《直隸開平礦務局章程》12條,擬集資80萬兩,分為8000股,每股津平足紋100兩。1878年開平礦務局正式開辦,1881年開始產煤。此后,陸續又有股份公司開辦,如1886年成立的天津自來火公司,1903年成立的天津造胰有限公司,1907年成立的啟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北洋灤州官礦有限公司,1909年成立的灤州礦地有限公司等。據統計,到1928年共發行股票5億元。
談起天津的股份制企業,人們自然會想到北洋實業的關鍵人物——周學熙。在北洋時期曾兩度出任財政總長的周學熙,發跡于清末時期,當時他在直隸總督袁世凱手下,“署天津道,兼各局總辦”,他憑借掌管的財政大權,籌措資本創辦了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煤礦公司。北洋時期,周學熙以啟新、灤礦兩公司為基礎,先后創辦了開普育公司(機械制造廠)、新華紡織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興華棉業公司、中國實業銀行、華新銀行、久安信托公司等企業。周學熙創辦的企業均采用股份公司制,設立公司章程、成立股東會,經理、董事均由股東會議選出,一切重大事情都由股東會議議決。由此可見,周學熙開啟了天津近代股份制企業先河。
民國時期,隨著“資本社會化”融資方式的出現,天津實行股份制的企業不斷增加,天津東亞毛紡織公司就是突出一例。東亞毛紡織公司的發起股東宋裴卿經過各方奔走,歷經艱辛籌資23萬,于1932年在天津正式創辦“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股本增加至50萬元;1935年東亞將祥和毛織廠吞并,股本增至80萬;1937年東亞擁有了1800個股東。宋裴卿采用控股、參股的方式,使相互關聯的企業之間形成一種資產紐帶,使東亞終于成了綜合性的企業集團,股本從當初的23萬元增加到1946年的3億元,成為當時中國資本擴張的楷范。
與此同時,民國以后各大銀行為扶持工商業發展,除給以貸款支持外,還代各大企業辦理公司債券的發行和還本付息工作。最多的一筆是1937年1月金城、中國、交通、上海、浙江興業、中南6家銀行為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發行公司債券1000萬元。所有這些,催生了天津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活躍。
在中國近代,天津證券交易所起步較早。早在1914年就有天津民商申請設立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其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先后出現了多家證券交易所。
(一)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原名叫天津證券花紗糧食皮毛交易所。該所于1921年(民國十年)2月7日由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農商部批準立案,并于同年10月1日開業,所址在東北角單街子大胡同南口舊海關道署。該所資本總額250萬元,計10萬股,每股25元,由天津、上海兩地籌集。該所由曹鈞(曹錕之弟)任理事長,由邊守靖(順直署議會議長)、王彥侯(直隸省財政廳長)任副理事長。經營項目名義上雖包括證券、花紗、雜糧、皮毛四種,實際上以證券為主,交易方式為競價買賣法。在成交的證券中以本所股票期貨為多,其他則為國內公債,日本老頭票偶爾也有成交,但微不足道。1922年3月2日,該所受到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的影響,暫停營業。半月后勉強復業,但不到一周又陷停頓,拖延到5月初宣布停業。
(二)天津取引所。1921年前后,當上海、天津大搞投機交易時,日商島德藏、靖滕也在天津籌設取引所,所址在日租界福島街(多倫道)東頭。該所開始專做買賣日金、老頭票生意。到1923年,成交日漸萎縮。1924年,取引所為了謀求發展,經日本駐天津總領事批準,在所內增設證券部,效仿證券交易所的形式,籠絡一部分中國人開始做中國國內公債交易。經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張弧介紹,北京華北銀行經理邵昌言主持證券業務。該所證券部開業后曾繁榮了一個時期,但以后逐漸萎縮,成交額不斷下降,經幾度整頓,勉強維持了一年,邵昌言退出取引所,證券交易遂告停業。但島德藏不甘心,他增開棉紗棉花市場,希圖挽救,聘請同聚棉花棧財東黃云舫及三井洋行棉花搭客吳楚卿為取引所棉花市場主持,招來棉花商人進行買賣,但曇花一現,旋即又告失敗。取引所終于在1926年宣告歇業。

中國第一張股票
(三)天津商業經濟所。20世紀30年代初,平井洋行、興裕洋行、永盛洋行三個足金、老頭票市場分設于日、法、英三個租界,成鼎足之勢。由于各方時起糾紛,不勝其煩,為了組織一個機構統一管理三個市場,由張墨亭、玄瑞三、范晉北等人發起,于1932年成立了天津商業經濟所。該所由永濟、泰豐恒等50余家銀號、正陽等7家金店和裕津銀行組成。該所即無資本金又無基金,凡入所的每個成員繳納2000元保證金,以備各成員遇有虧損時用以抵補。該所統轄三個市場,并規定:日租界的平井洋行為一場,專事買賣“老頭票”;英租界的永盛洋行為二場,專事買賣足金;法租界的興裕洋行為三場,專事買賣證券。該所集中收取傭金,扣除各項開支外,純利按規定分給三個市場,其中平井占40%,永盛占35%,興裕占25%。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命令商業經濟所列入正規交易所,并按照交易所組織形式進行改組。由于該所沒有資本,改組為正規交易所非易事,經理事會決議解散。
(四)華北有價證券交易所。1944年5月,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經濟總署訓令指定由北平、天津、青島、濟南四市各銀行為發起人,并由天津銀行業同會負責組織“華北有價證券交易所”,規定所址設在天津,資本額為偽聯幣2000萬元,其中天津1000萬元,北平500萬元,青島和濟南各250萬元,由各市銀行公會、錢業公會和商會分攤。1945年1月,四市商會、銀行公會、錢業公會代表會議擬定出組織經營原則:華北有價證券交易所為中國法人,股東以中國人為限;專做現貨,不做期貨;上場證券以中國法人的股票為限。1945年5月,該所購買法租界中街前六國飯店為所址,后即著手大修,8月27日正式開業。上市股票原規定26種,實際上開始做的只有啟新洋灰公司、開灤礦務公司、江南水泥公司、東亞毛呢公司、濟安自來水公司5種股票。同年11月31日,國民政府財政部駐冀魯察熱區金融特派員張果為派劉靖遠來津接收該所。1946年4月15日,天津市長張廷諤勒令華北有價證券交易所停業清理,遂告關閉。
(五)天津證券交易所。1947年1月,天津政府及國民參議會決定成立天津證券交易所,并在原華北有價證券交易所舊址設立籌備處,以國家行局、省市銀行及市商會、銀錢業公會為主體,組織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法幣10億元,由四行二局及私營錢莊集資9億元,市參議會1億元。1948年2月15日舉行開幕典禮,16日正式開業,上市證券有各大企業股票13種、民國37年短期庫券1種,以啟新洋灰股份成交量最大。同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實施《財政經濟緊急處理辦法》,在改金圓券的同時,規定“上海、天津證券交易所應立即暫停營業,非經行政院核準不得復業”。天津證券交易所照令于8月20日停業。

天津夜景
1914年農商部公布的《證券交易法》規定: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的只限于經紀人;經紀人應向交易所提交保證金,對交易所應負責買賣所產生的一切責任;不得自營買賣交易所允許上市的證券;交易所有權對經紀人照章課以500元以下之罰金或停止營業。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當時有經紀人50余人,知名的有焦世卿(義盛銀號經理)、胡松巖等人。天津取引所有經紀人50余人,絕大多數是日本人,中國經紀人只有幾人。
1931年“9·18”事變后,大批游資從東北、華北各地云集天津。游資看好大企業、銀行的股票,引起了行情上漲、交易活躍。這時,天津不僅出現了大批“跑合”的經紀人,而且誕生了經紀行。當時,天津主要的華商經紀行有隆泰行、大眾信托公司、聯興行、久安信托公司、新華銀行證券部、廣安行、中華平安公司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外國股票、在華的洋股和外匯買賣活動被迫停止,投機活動集中到華商股票的證券交易上來。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股票本身具有一定的保值作用,一些殷實大戶紛紛加入投資股票的隊伍,使得當時的天津證券交易十分活躍,進而促進了證券交易行的發展。天津證券交易行也從原來的40多家,增加到1945年的98家。
華北有價證券交易所開業時,申請成為該所經紀行的共有170余家。各證券行每日有交易員下場,以專用電話將市場漲跌情況隨時報告行內,各行的顧客如要買賣,須告知證券行,證券行立即通知其場內交易員代為買賣。交易所收取顧客0.225%傭金,經紀行向顧客收取0.125%,故做一筆交易顧客需付0.35%的傭金。
經紀人、經紀行,這個傳統社會所稱的“牙”行,如今已成為證券商。
渤海證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