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的古老而精美的藝術"/>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曉航
昆曲
——落寞的古老而精美的藝術
□/曉航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借用這句《牡丹亭》中的詞句來形容昆曲是再合適不過了。在京劇藝術被稱為“國粹”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昆曲這門古老的藝術,卻顯得落寞了,如同一株凋零的牡丹,蜷臥在布滿青苔的青磚墻角邊。
作為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昆曲有“中國戲曲之母”之稱。昆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與江南園林一樣,是當時文人精心營造的藝術生活典范。昆曲的產生與流行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經濟繁榮,在清朝的康乾盛世達到巔峰,因此也被稱為“盛世元音”。
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顧堅等人把流行于江蘇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昆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為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于一體的“水磨調”,通稱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與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并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歷末年,由于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昆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昆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至清朝乾隆年間,昆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開始獨霸梨園。
昆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后,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昆曲綿延至今600年,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正如《牡丹亭》中“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昆曲的輝煌與落敗都與其特性有關。昆曲的興盛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藝術趣味是一脈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養,為昆曲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他們的閑適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昆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哀怨、悲涼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樂、唱腔上每每顯示出“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惆悵、纏綿情緒。
但陽春白雪的高雅格調卻勝不過下里巴人的普遍認同,到了清乾隆之后,市民階層逐漸崛起,舒緩、惆悵的風格顯然與他們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們也開始務實起來,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睞的同時,也失去了士大夫階層這一陣地,昆曲逐漸走向衰落。在昆曲最為衰弱的時候,蔡元培、吳梅這樣的大教育家和國學大師,把戲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學,在大學講堂里唱起了昆曲,才維系著昆曲的一線生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范圍內已沒有一個職業昆劇團。
20世紀50年代,浙江省昆蘇劇團一出《十五貫》救活了昆曲,全國隨之成立了6個昆曲院團。韓世昌、白云生、顧傳、朱傳茗、北昆笛王田瑞亭及其女田菊林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及解放后培養出的一批優秀演員,相繼整理、編演了《牡丹亭》、《西廂記》、《單刀會》、《桃花扇》等大量優秀劇目。但在今天,昆曲嚴格的程式化表演、緩慢的板腔體節奏、過于文雅的唱詞、陳舊的故事情節,又缺乏了時尚性和大部分娛樂功能,有悖于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因而難以爭得觀眾,演出越來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場上難覓其蹤。目前從事昆曲工作的不過600人了。全國6個昆曲劇院團創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員培養及藝術創作均無力投入。同時一批家傳秘本如《雙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的失傳,也成為昆曲的巨大損失。
直到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昆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全本《長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和《1699桃花扇》的上演,都轟動一時。昆曲在沉寂半個多世紀后終于迎來了重新發展的曙光。
昆曲的音樂屬于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系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而昆曲的曲牌體是最嚴謹的。曲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由于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余,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而且重要的詞位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聲,去聲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以及不少宗教歌曲。昆曲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昆曲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因為早期昆劇屬于南戲系統,昆曲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制,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凈五行,共十二行。傳統昆劇職業班社,一般只需18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只有極少數大班社有27名演員。一般班社只要10個家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10個基本家門被稱為“十大庭柱”:凈、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決定演出質量的是凈、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家門。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600年,滄海桑田,昆曲作為我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不應該只存在于博物館,只求保存“云煙殘夢”,不圖推廣發展,否則也有悖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