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化美
公信力的評價標準
□/丁化美
市場建設的最高標準是公信力。但人們對公信力以及公信力標準的討論從未停止過,這是一直被反復討論且難以得解的命題,尤其在具體事項面前顯得更加難以評判,以致往往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
對公信力的標準進行科學分析,徹底探究公信力的本質,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理清人們在意識形態上的偏差。特別是把公信力視為生命的資產流轉市場,以“公平、公正、公開”為核心的公信力就顯得更加重要。國家各主管部門和各級監管部門通過各種辦法不斷加強監管和力度,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實現市場建設最大的公信力。
“公信力”(Credibility)是一個新詞,在《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里還檢索不到,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詞Accountability。有學者指出,“‘公’是指主體是公眾,客體是公家,‘公信’是指‘公眾的憑信、公家的信用’”。筆者認為,“公信力”就是公眾對公權、機構、群體、名流、品牌等的信任、依賴程度。其中“公信”是一種要求,“力”是一種標準。
公信力即是公眾信任的力量。意指為某一件事進行報告、解釋和辯護的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并接受質詢。公信力也是指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公共權力面對時間差序、公眾交往以及利益交換所表現出的一種公平、正義、效率、人道、民主、責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種社會系統信任,同時也是公共權威的真實表達,屬政治倫理范疇。概括來講“公信力”就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是公眾的信用度。
公信力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是一個企業或一個媒體在長期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而形成的,體現了一個企業或媒體存在的權威性、在社會中的信譽度以及在公眾中的影響力等特征。沒有公信力的企業或媒體終將失去生命力,被受眾鄙棄。在市場化進程中,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病,公信力的危機是中國當代最嚴重的社會病。這種公信力危機的社會病,有的是社會結構性的矛盾造成的,有的是社會轉型造成的,有的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不同步造成的,也有的是政府和社會相關部門沒有與時俱進、工作方法落后或不負責任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公信力重要,但怎樣做才具有公信力?做到什么程度才具有公信力?普遍的觀點認為,公信力就是要做到“三公”,即:公平、公正、公開。但是在實踐中“三公”往往沒有標準衡量,缺乏量化指標,只能做到“盡量”公平、公正、公開。
公信力需要評價標準。在資產流轉領域,人們對公信力標準的解釋不盡相同,有人從信息是否對稱、監管是否到位進行解釋和衡量;有人說是市場大、級別高、買家多就是具有公信力;有人說通過公開的方式就是具有公信力,比如說拍賣、公開招標等;有人說程序嚴密,合規合法就是具有公信力;有人說通過公證就是具有公信力。凡此種種,觀點摻雜交匯并各有道理。筆者認為,盡管對公信力的標準有不同的解釋,但衡量公信力的核心標準就是兩條:
一是信息的充分披露。要做到“充分”這一點,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件,即應當披露的信息及時、全面、準確、客觀的披露;應當獲取信息的主體(信息關聯主體或希望知道信息的人)獲得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反饋集中,準確反映獲取信息人的意志。
二是交易環節人的因素參與最小化。在具體交易環節,人的參與因素越少越有助于保持信息的暢通與一致性,同時有助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裁決度,更加接近參與者的真實意志。而對流程環節中人的參與要求,直接反映在交易方式創新方面。
具體講,在理論上沒有“最具有公信力”的具體標準,但在實踐中,誰在信息披露上做到最充分,交易環節中人為因素最小,誰就是最具有公信力的資產流轉平臺。
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以下簡稱金交所)將“公信力”作為交易所的宗旨靈魂,將打造“公信力”作為交易所經營的信條,首先提出“公信力就是生產力”,并致力于建設中國最具公信力的、全國性的、專業性的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這是金交所對社會公眾鄭重而莊嚴的承諾,也是金交所對公信力標準的一種更深層面的探索。
金交所明確提出公信力是最高標準,并全力打造最具影響力的交易所品牌。為實現品牌目標,金交所圍繞公信力標準的要求,按照國內最高標準,高起點、快步伐,全力打造基礎建設,已完成六項主要工作:
一是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3個地區總部、28個交易服務部(包含香港地區),機構網點遍及除西藏自治區以外的全部省市,成為我國第一家機構覆蓋全國的交易所。
二是發展了包括1.1萬余家金融機構、投資機構以及拍賣、評估、法律、咨詢、經紀等中介機構在內的、專注于金融資產和產品的投資者會員,客戶遍及全國,投資者數量在全國各交易機構中最多。
三是匯集了一批國內外頂級的專家、學者、高級管理人員及金融、法律、財務等專業人才,有超過100名經過嚴格培訓的交易業務員為客戶提供服務。可以實現異地同臺交易,提供同一個服務標準,實現了交易時間最短、交易環節最少、交易成本最低。
四是創造性地制訂并發布了獨立的十大交易規則,內容涉及不良金融資產交易、金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信貸資產交易、會員服務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建設一個全國集中的信息發布平臺,把全國分割的金融交易市場建設成為一個全國統一市場,即統一交易規則、信息披露規則、結算風險控制規則等。成為我國金融資產項目推薦和信息發布最集中、規模最大的交易平臺。
五是為實現全國一盤棋,花大力氣進行交易系統的聯網。目前開發建設了包括項目營銷系統、交易掛牌系統、受讓登記系統、競價系統、會員服務系統在內的五大交易系統,特別是以中國第一筆不良金融資產遠程網絡電子競價項目成功交易為標志,金交所異地同臺多產品的網絡交易平臺建設成功,徹底打破了我國金融資產交易傳統方式的局限性,為真正實現我國金融資產公開、公正、公平交易創造了條件,為實現我國金融資產競價交易的遠程網絡電子化開辟了一條新路,成為我國第一家異地同臺網絡競價交易的金融交易所。
六是依托金融不良資產、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和信貸資產(票據、保理、信托資產和租賃資產)等基礎資產,致力于產品創新的研究開發以及交易市場建設,目前已經在標準化產品設計、證券化產品設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信貸資產(包括信托資產、租賃資產、票據)二級市場公開轉讓交易平臺,同時也標志著我國銀行信貸資產首次進入公開、公正、公平和專業化、規范化的交易市場進行交易。
(作者為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