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櫟仁
創立“廣義產權論”的常修澤教授
□/盧櫟仁

常修澤教授
常修澤教授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和產權理論家。他在長期從事產權理論研究中,兼收中外眾家之長,結合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創立了獨樹一幟的“廣義產權理論”。1998年入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國際名人錄》第26版,“廣義產權理論”被收入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出版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理論貢獻精要》第2卷。
常修澤1945年出生于山東省惠民縣,1979年春到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事經濟理論研究,1987年晉升為副教授,1988年擔任該所副所長,1990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1年任常務副所長,1992年被遴選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5年調入北京,出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1997年被南開大學評為博士生導師;1998年擔任國家計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外企業集團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組組長;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學術基金(香港)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亞太法律協會顧問、香港中小企業國際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常修澤教授的代表性著作有:《廣義產權論——中國廣領域多權能產權制度研究》《人本體制論——中國人的發展及體制安排研究》以及《產權人本共進論》;主筆或主持完成的產權著作主要有:《資產重組:中國企業兼并研究》、《現代企業創新論》、《產權交易理論與運作》、《中國企業產權界定》等。
(一)率先提出建立產權市場的構想。在1987年11月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研討會上,常修澤發表了《建立企業產權市場和經營權市場的構想》的論文。該文明確提出,“建議在政府的組織下,從建立企業產權市場和經營權市場入手,重新構造微觀經濟基礎”,“所謂產權市場,就是把國有企業的產權推進商品交換領域,實現企業多要素的整體轉讓”,并就建立產權市場的“四點好處”、“五類買主”及“具體實施”作了初步設計。該文引起決策部門重視。1988年2月中共天津市委內部刊物《對策研究》第6期刊載,1988年4月22日經濟參考報公開發表,被新華社評為優秀稿件。據筆者了解,這是在我國國內最早見到的關于“建立產權市場”的文獻。
(二)初創產權市場理論。1988年,常修澤在《建立企業產權市場和經營權市場的構想》基礎上,主持完成并發表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產權市場論》,提出了關于產權市場若干有創新性的觀點。一是產權也是商品,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屬性,應當通過產權市場進行轉讓,并具體闡述了產權市場的運行機理。二是國企產權主要應當“異己轉讓”。“橫向轉讓”從本質上說,并不是企業所有權轉讓,而僅僅是企業的經營權轉讓。三是國有產權應當競價轉讓,拍賣是產權轉讓的最佳方式,因為它能反映市場供求關系,體現公平競爭法則,同時能保障國家受益。《產權市場論》在1988年10月國家體改委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討論會發表,引起很大反響。時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的高尚全先生評價說,“常修澤同志在《產權市場論》論文中關于‘產權也是商品’以及‘按市場化規則推進產權交易’的主張,引起了我和其他與會者的濃厚興趣”。上海《學術月刊》編輯最為敏銳,一個多月后在該刊第12期獨家刊載了《產權市場論》。這篇文章為我國產權市場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
(三)提出建立規范化的產權交易體系。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地區相繼成立產權交易機構。其中,常修澤直接參與了天津產權市場的設計和創辦,尤其是他提出的建立“太陽系式”的產權交易體系引起政府有關部門重視。在各地創建產權市場過程中曾出現不規范的苗頭。基于此,常修澤在1994年3月專門撰寫了《論建立規范化的產權交易體系》的論文,1994年4月17日新華社內參《國內動態清樣》刊載上報中央有關領導,亞太經濟時報1994年6月5、7、9日連載。正是由于上述貢獻,常修澤教授被業界稱為“中國產權市場的開創者之一”。
雖然“產權交易”是現代市場的產物,但在上世紀90年代,對于“產權交易”,國人多感陌生,更不知如何操作。經濟日報出版社負責人、著名財經記者楊林林女士敏銳發現此問題,約常修澤教授撰寫“產權交易”專著,并作產權交易市場教材。1994年12月,常修澤主筆出版了《產權交易理論與運作》一書,在全國推廣和普及產權交易理論與運作基礎知識。該書界定了“產權”的涵義,闡述了產權交易理論,解剖了國外產權交易實踐,論證了中國推進產權交易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國產權市場運作體系,揭示了中國產權交易發展趨勢,對深化企業改革,推進產權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著作一問世,各地產權交易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就爭相購買,有的甚至“手不離卷”, 成為各地產權交易工作者的培訓教材。1998年第2版后,北京等地一些大學將該書作為研究生教學用書。該書主要觀點有:
(一)“產權三論”奠定產權交易理論基礎。常修澤分析了科斯、阿爾欽、德姆塞茨、菲呂博騰、配杰威齊、阿貝爾等西方經濟學家對關于“產權”概念的論述,探討了國內學者關于“產權”概念的差別,提出他的“產權三論”的著名觀點,為產權交易奠定了理論基礎。一是“產權體系論”。完備的產權是一組權利或權利體系,即以出資者所有權為基礎的各種行為性權利的總和,包括出資者所有權、企業法人財產權、財產使用權、財產收益權、財產處置權、財產讓渡權等。二是“產權價值論”。產權是一種價值形態的財產收益,產權的客體不局限于生產資源,它可以泛指人們排他性地擁有的一切使自己或他人受到損益的權利,不管這種權利是建立在對財產、資源等有形物品的占有,還是基于法律的規定所擁有的無形資產的權利以及其他權利。三是“產權可分論”。產權是可分的,一是“分離”,即所有權與它所派生出的各種權利(如使用權、經營權)是可以分離的,同樣所有權所派生出的各種權利之間也是可分的,如經營權與收益權是可分的。二是“分割”,即同一財產的產權可以“分割”為若干份額,如股份制企業中股權的分割。常修澤強調,“產權三論”是產權交易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正因為產權是價值形態的和可分的,產權才可整體或部分甚至分割到一個個“產權單元”來進行轉讓。
(二)產權交易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方式。第一,有利于調整存量資產,優化產業結構;第二,有利于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率;第三,有利于減少企業虧損;第四,有利于加速建立現代企業產權制度。
(三)產權轉讓要履行規范程序。
常修澤提出產權交易“十步走”的基本程序:一是制定產權交易方案;二是審批產權交易方案;三是進行資產評估;四是確定產權交易底價;五是申請進入產權市場;六是公開發布信息;七是采取拍賣、招投標和協議方式進行交易;八是簽訂交易合同;九是辦理產權交割;十是辦理產權變更登記。
(四)提出規范化的產權交易體系的“八柱”。規范化的產權市場體系才能保護國家利益,保障職工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建立規范化產權市場體系包括八個方面:一是要制定中國產權市場的發展規劃;二是要加快產權交易的法制化進程;三是要加強對產權交易的組織領導;四是要規范政府在產權交易中的行為;五是要創辦全國性的“產權交易中心”和區域性產權市場;六是要著手培育一代“產權商”和“產民”隊伍;七是要科學確定產權交易價格,堅決制止私下交易、“幕后”交易;八是要妥善做好產權交易中勞動力安置工作。
(五)中國產權市場具四大發展趨勢。常修澤早在1994年就指出,中國產權市場具有四大發展趨勢:多樣化、現代化、規范化、國際化,為中國產權市場描繪了一幅“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思維”的發展藍圖。
2003年5月,常修澤教授為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起草工作提供了有關產權問題的基礎性研究報告——《論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產權制度》。在這篇研究報告中,常修澤突破“狹隘的企業產權”框架,初步形成“廣義產權論”思想。
(一)產權制度概念“不應狹隘化”。
在產權制度概念上,不應再局限于狹隘的“企業產權制度”。現代產權制度不等同于現代企業產權制度,而應超越企業層面。他建議中央提“現代產權制度”。
(二)產權內涵包括六大類。第一類是物權(包括土地、廠房等不動產及現金存款等動產);第二類是債權(債權人對債務人擁有的索回債務的權利);第三類是股權(股東對所持股份的收益權、處置權以及通過股東大會對重大事務的決策權等);第四類是知識產權(包括技術專利、商標商譽以及著作權等);第五類是勞動者的勞動力產權;第六類是管理者的管理產權。
(三)產權制度構成包括四大制度。
產權界定制度;產權配置制度;產權運營制度;產權保護制度。產權界定是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的“基礎”,產權配置是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的“核心”,產權運營是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的“手段”,產權保護是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的“保障”。
該報告于當年5月上報后,中央起草組有關負責同志約見,就產權制度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切磋,為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提供了理論參考。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后,這份報告的全文本由《產權導刊》編輯部加“編者按”,于2004年第2期、第3期全文連載發表。
關于產權的概念,常修澤給出的定義是:“產權是具有排它性的受益或受損的權利”,這為他建立廣義產權論奠定了理論基礎。他以這種論斷為前提,提出了“產權三論”的著名觀點。在為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起草工作提供的研究報告中,已經突破“狹隘產權”的邊界,初步形成“廣義產權論”思想。用他的話說,“產權不是一朵花,而是一束花。”此后,常修澤進一步從橫向“領域”、縱向“權能”和內核“制度”系統三個方面對產權問題進行了拓展。2009年9月,常修澤正式出版《廣義產權論》,全面闡述了廣義產權理論的基本要義,確立了頗具匠心的“廣領域、多權能、四制度聯動”的廣義產權理論體系。
常修澤在《廣義產權論》題記中說:“反思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環境危機,我發現:美國人透支的是家庭資產,中國人透支的是國民資源——從人力資源到自然資源到環境資源,透支資產的困于當前,透支資源的危及長遠。”常修澤坦言:“如何破解中國發展和改革的體制難點?我想提供一個廣義產權的路徑選擇。”
第一要義——橫向上“廣領域”產權。從“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拓展到勞動力產權和管理產權、資源產權、環境產權。橫向上看廣義產權論,是一個“天地人的產權關系格局”:天上天下——環境產權;地上地下——資源產權;人身人間——勞動力產權、管理產權、知識產權等。
第二要義——縱向上“多權能”產權。從單邊“初始所有權”,拓展到“多權能”權利體系,包括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權、土地流轉權,乃至海洋使用權等。
第三要義——內核里“四聯動”系統。包括產權界定——產權配置——產權交易——產權保護的“四位一體”的制度體系。
常修澤明確提出了六個“繞不開”:國民共富,繞不開物權、股權、債權和智權;社會平衡,繞不開勞權和其他人力產權;打破壟斷,繞不開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權;農村改革,繞不開土地流轉權和抵押權;創新立國,繞不開各行各業的技術產權;永續發展,繞不開資源產權和環境產權。他這些話,在產權界廣泛流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高尚全先生相繼在人民日報和中國經濟時報撰文,評價“《廣義產權論》是一部帶有開創性的產權理論著作”,“拓展了產權理論研究新領域”,“為我國解決科學發展和深化改革中的重大戰略性問題,提出了新的理論基礎”。
常修澤既是“對產權問題素有研究的經濟學家”,也是中國“人本經濟學的探索者”。《廣義產權論》、《人本體制論》是其代表性著作。在“兩論”基礎上,2010年3月,常修澤正式出版《產權人本共進論》(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提出以“產權人權協同共進理論”推進中國新階段國有制改革,該書列入《中國改革智庫資政叢書》。
常修澤在該書題記中寫道:老子論道:既講“抱陽”,又講“負陰”;斯密論經濟:既有《國富論》,又有《情操論》;筆者論改革:一則講“產”,一則講“人”。產——《廣義產權論》,人——《人本體制論》。如何熔“兩論”于一爐,用之于中國創新實踐?本書嘗試提出:產權人本共進論。
叢書編輯出版者評價認為,《產權人本共進論》是“第一部以產權人權協同發展的理論論述中國國有制改革的專著”。這本書的思想框架被歸納為“一個基礎”、“兩個頂層”、“四個支柱”。
一個基礎:以“產權人本共進論”作為理論基礎。該書突破單向度的“物本”改革思路,而把產權和人本兩條線融合起來,作為全書的理論基礎。
兩個頂層:在對前30年國有制改革評估的基礎上,對新階段國有制改革的戰略做出了“產權”和“人本”的“雙頂層”設計。
四個支柱:從操作層面提出新階段國有制改革的“路線圖”。一是“面”上改革——布局調整;二是“點”上改革——微觀重塑;三是“線”上改革——國資體制;四是配套制度——政府、市場與社會改革,尤其強調,產權、人本改到深處,必然涉及政治體制改革。上述“一個基礎”、“兩個頂層”、“四個支柱”,構成中國國有制改革的一個較完整的體系。
不久前,常修澤教授在中國產權市場發展高層論壇上作了“《廣義產權論》及其應用”的報告,他的理論和應用建議使與會者頗感受益。我們祝愿常修澤教授在產權理論和產權市場研究方面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