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出口退稅助長貿易磨擦
□/劉云

最近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中國制造的消費品在美國超市的售價比在中國超市售價低得多,以至于出現赴美游客及公干者回國前在美超市瘋搶“中國制造”的場景,于是“中國制造”不遠萬里,飄洋過海,“返銷”中國。
造成中國商品“出口返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出口退稅政策應該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出口退稅是國家對出口貨物,由稅務機關將其在出口前的生產和流通各環節已經繳納的國內增值稅、消費稅等稅款退還給出口企業的一項稅收制度。
現在確有必要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全面反思。在國內經濟中,產業、產品結構趨同化是一個嚴重問題,你上轎車項目,我也上轎車項目;你建“硅谷”,我也建“硅谷”,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貿出口結構中也存在趨同化問題,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我國與不少發展中國家在進出口產品結構上是相同的,即在出口上以附加值較低的中低端產品為主,進口以高端產品為主。
就出口而言,我國能生產的中低端出口產品,不少發展中國家也能生產。如果我國生產的中低端產品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只有價格更低才能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但我國低價出口引起發展中國家同類產品滯銷,外貿逆差增加,這是導致我國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產生貿易磨擦以至于反傾銷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國生產的中低端產品向發達國家出口,其他發展中國家向美國出口的也是同類中低端產品,由于這類產品數量太多,美國市場雖大也感到容納不了,往往在美國市場形成惡性競爭局面。
去年,中國向美國出口了20億雙鞋,而位居第二位的巴西僅向美國出口了1億雙鞋,中國鞋類產品出口的數量之多,足夠每個美國人每年穿6雙。從數量上看,美國市場對中國鞋類的容納能力已到極限;從價格上看,我國出口鞋類的價格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原因是不但有出口退稅撐著,而且國內廠家還在搞削價競爭,以至造成國外市場價格低于國內市場價格的反常現象。我國生產、外貿企業不僅獲利甚微,國家還得賠上一大筆稅。如果扣除出口退稅,我國生產、外貿企業很可能無利可圖,甚至虧損。
對美國來說,由于從中國進口的中低端產品數量多、價格低廉,為美國降低通脹率立下頭功,我國無利可圖的出口使美國成為大贏家,美國消費者成為最大受益者。可作為大贏家的美國不但不領情,還指責我國外貿順差過多,動不動就實施制裁。
同時,由于我國出口中低端產品過多,擠占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也會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生產矛盾。美國的近鄰墨西哥和巴西都對我國向美國出口鞋類等消費品過多表示不滿,因為原屬這兩個國家的美國市場份額有相當部分被我國產品占領。可以說我國出口中低端產品過多是費力不討好,被夾在美國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兩頭受氣。
反傾銷是各國政府按照世貿組織規則限制進口所能夠合法采用的主要工具,方法是對進口產品收高額反傾銷關稅。這一政策旨在避免損害進口國生產者利益的不公平的價格競爭。過去人們一直以為發達國家是反傾銷政策最積極的采用者,反傾銷的主要對象是發展中國家,然而世貿組織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超過工業發達國家成為反傾銷政策的最大使用者,發展中國家開展的反傾銷調查占了全世界這種調查數量的2/3以上,最積極采用者是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
發展中國家反傾銷對象不是針對發達國家,只能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進口的基本上都是國內不能生產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產品,不會對其國內制造業構成直接威脅。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中低端產品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為爭奪有限的中低端產品市場,必然激烈競爭,產生尖銳的利益沖突。2007年,墨西哥對中國鞋類曾征收高達1105%的反傾銷稅,創了反傾銷稅歷史最高記錄。我國在加入WTO前,與墨西哥的雙邊談判十分艱難,因為兩國出口產品結構雷同,墨西哥認為中國入世使它多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弊大于利,故雙方遲遲難以達成協議。
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起訴最多的國家。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件涉及中國,我國產品已累計遭受上千起反傾銷起訴,每年約有400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己成為全球受反傾銷損害最大的國家。對華產品的大量反傾銷,事實上已成為我國出口的“攔路虎”。而且隨著出口規模的逐年擴大,這一問題將長期困繞我國。
需要指出的是,頻遭國外反傾銷指控的我國大宗出口商品均屬中低端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已使我國在反傾銷上陷入發展中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兩面夾擊之中。照此下去,我國外貿出口總有一天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可有些人對此顯然是認識不夠的,他們一直主張要千方百計地擴大出口。如何擴大出口?自然少不了更優惠的出口退稅政策。自金融危機以來,國家連續六次調高出口退稅率,以鼓勵企業多出口。出口確實大幅度增加,但來自國外的反傾銷案也急劇增加,使國內企業窮于應付,難以招架。
“十五”期間,我國出口退稅總額高達11944億元,比“九五”期間出口退稅總額高2.8倍。于是出現了增加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投入無錢,增加出口退稅卻有錢的怪現象。
就我國目前出口產品結構而言,繼續靠出口退稅政策擴大出口,不僅困難重重,而且出口得越多,被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面夾擊得越厲害,付出的經濟、政治代價越高,可以說繼續靠出口退稅政策去大幅度增加中低端產品出口的老路已走到了盡頭。長久之計還是提高產品檔次,提高產品附加值,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比靠出口退稅政策來擴大出口要重要的得多。
在國際上,日本和韓國也都曾先后成為反傾銷的重點對象,然而隨著兩國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出口產品結構由中低端產品為主轉為以高端產品為主,實現了出口產品結構的高級化,克服了出口產品結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結構趨同化的弊端,使日、韓兩國反傾銷訴訟案大幅度減少。所以只有努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增加高端產品出口比例,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高級化,才是減少和應對反傾銷指控的有效途徑。
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近日聯合下發《關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明確從7月15日開始,取消包括部分鋼材、有色金屬建材等在內的406個稅號的產品出口退稅。從兩部委列出的取消出口退稅的商品清單中不難發現,此次調控主要是針對部分“兩高一資”產品。由于和增值稅掛鉤,增值稅稅率是17%,出口退稅全部稅辦下來最高也是17%。因此取消退稅后,企業想要在出口貿易中獲得更多利潤,就必須要開發附加值高的產品。
這是政府自金融危機期間七次上調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后首次取消出口退稅,顯示了政府推進節能減排、限制低附加值產品發展、鼓勵深加工產品升級的決心。這種做法應該予以肯定,但力度不夠,降低出口退率不應局限于“兩高一資”產品,絕大多數產品出口退稅都應大幅降低,且應在3年之內,把絕大多數產品出口退稅降為零,即徹底取消出口退稅,出口退稅不存在了,出口退稅弊端才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