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櫟仁
矢志推進國企改革的經濟學家張卓元
□/盧櫟仁

張卓元
在中國經濟學界,張卓元是一個學術上永不滿足的開拓者。30年來,他矢志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市場化價格改革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理論研究和科學實踐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卓元,1933年7月生,廣東省梅縣人。1954年7月畢業于中南財經學院經濟系,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經濟研究》編輯部編輯、副主任、主 任。1983年7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財貿經濟》主編。1993年12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1995年9月至1998年10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研究》主編。曾任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成本研究會會長,中國價格學(協)會、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秘書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張卓元曾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著作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1990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7月獲政府特殊津貼。
張卓元的主要著作有《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價值、價格、成本和利潤》、《社會主義價格理論與價格改革》、《張卓元選集》、《論我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模式》、《論中國價格改革與物價問題》、《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與市場化改革》、《新價格模式的建立與市場發育的關系》、《面對發展之春》、《政治經濟學大辭典》、《論爭與發展:中國經濟理論50年》、《中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經濟學思考》、《論中國所有制改革》、《國企改革建言》、《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改革》、《張卓元文集》、《張卓元改革論集》、《張卓元經濟文選》等。
張卓元指出,建國以來,我國在城市和農村都搞“一大二公”,非公有制經濟一直受到排斥。在農村,私有經濟稍有露頭,就會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砍掉。在城市,更是幾乎國有經濟一統天下。1978年,全國城鎮僅有14萬個體工商業者,其經營范圍被嚴格限制在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等少數幾個行業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經濟不發達階段,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遠未達到可以實現全面公有化、消滅非公有經濟的程度,因此需要改革“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和發展,調動各方面力量,使中國走出貧困、落后的狀態。
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市場主體之間展開競爭為前提。所有制單一,市場主體一元化,何來市場競爭。怎樣調整所有制結構呢?張卓元認為,首先要將一些實行公有制甚至全民所有制的小企業、通過包、租、賣等辦法,讓它們退回到小集體或個體所有制去,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不必諱言私營企業資本主義性質、也不必諱言私營企業主剝削雇工。只要這些企業有利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要允許其存在和發展。
張卓元認為,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必須收縮國有經濟戰線,使國有經濟逐步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向涉及國家安全、自然壟斷、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與關鍵領域轉移。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應該占多大比重呢?張卓元認為,隨著混合經濟的發展,國有成分可以通過控股提高其控制力。這樣,即使占經濟總量20%多一點的國有經濟,也能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
要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首先要改革國有企業。一方面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另一方面要通過“抓大放小”,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改組。
只有投資主體即出資人多元化,才能形成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所以,今后的趨勢是:國有獨資公司只是特殊的極少數,即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絕大多數公司將實行國家控股、參股。就是極少數國有獨資公司,也應改組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張卓元指出,股份制是一種現代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國有大中型企業在推進改革過程中,除少數上市公司可以吸收一部分社會公眾股外,多數企業可以吸收非國有投資者參股,如職工持股、外資參股,成為多元投資的股份制企業。要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生產經營情況的企業,必須根據“三個有利于”的原則,選擇本企業的轉制形式。
要從多方面鼓勵、引導個體和私營經濟加快發展。第一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手工業、第三產業中的修理、飲食、小商品和鮮活商品零售、旅游貿易以及為生產與生活服務的其他服務業;第二是農、林、牧、漁業;第三是高新技術產業;第四是參與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路、橋梁等建設。
張卓元2010年1月25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以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文章中進一步提出,要放寬市場準入,發展民營經濟。凡是法律政策沒有規定不可以進入的領域,都應該讓民間資本進入,破除“玻璃門”、“彈簧門”現象。要進一步鼓勵民營經濟在金融、公用事業、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實踐證明,只要不人為設置障礙,民營經濟就能夠迅速發展起來,在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張卓元早在2004年就指出,在全國經營性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總量中、中央企業國有資產就占56.7%。因此,要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首先要加快中央企業改革。第一,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與關鍵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使180多家中央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整合成100家左右。在各省市,可以保留二三十家大中型有優勢的骨干企業。第二,積極推進中央企業公司制改革。第一步,按《公司法》要求將中央企業轉為公司,建立董事會,初步實行兩權分離;第二步,大力發展股份制,除極少數特殊企業外,都要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需要國家控股的,要更多的實行相對控股,有的還可以采取“黃金股”的辦法;第三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第三,加快推進壟斷行業中央企業改革。對已經初步分拆的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一是要放寬市場準入,引進新的廠商參與市場競爭;二是要實行多元持股,以利于形成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對尚未進行實質性體制改革的鐵道、郵政、城市公用事業等,要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改革。
張卓元2003年寫文章分析,造成國有資產管理不合理的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國有資產管理存在“五龍治水”的現象,即由計劃、經貿、勞動與社會保障、財政和組織人事部門分割行使國有資產出資職責,卻沒存一個機構真正行使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二是國有企業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和“內部人控制”嚴重問題,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三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干預企業經營、不尊重企業法人財產權的現象,使企業不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要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在中央和省、地(市)三級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其中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等,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其他國有資產,由省、地(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
國務院國資委主要歸并三個部委的職能:一是中央企業工委的全部職能;二是國家經貿委指導國有企業改革、重組等職能;三是財政部的一部分職能。國資委作為出資人代表,要履行出資人職責,只當老板,不當婆婆。張卓元還建議將勞動部負責的工資總額的管理并入國資委。
張卓元指出,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為了搞活國有企業。國資委主要履行出資人職責,盡可能減少不屬于出資人該做的工作,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堅持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充分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和法人財產權。要促進企業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鼓勵和支持發展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要探索國有資本有效的經營形式,提高資本的營運效率。要盡快制定和明確對國有自然資源資產、金融資產、非經營性資產的監管制度。
張卓元指出,要努力推動國有企業資產重組和產權有序流動,使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從十幾萬戶逐步調整為幾百戶,同時在流轉中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國有經濟影響力和控制力。
一方面,對于國有企業資產重組和產權流動,不能等待觀望。國有產權必須實現流動和重組,才能更好地保值增值。市場是千變萬化的,由于國有企業機制不適應市場競爭環境、逐步陷于困境,會造成大量國有資本流失。資本從效益低的產業、企業流向效益高的產業、企業,具有客觀必然性,是價值規律調節商品生產和流通、調節資源配置的具體表現。所以,國有產權的流動和重組是國有資本流向回報率較高領域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資產重組和產權流動的規模巨大,必須穩步推進,決不能“刮風”、“搞運動”。1997年以來,在數以萬計國有中小企業重組改制的過程中,一些地方由于操作不規范,出現了國有資本流失問題,主要是在國有產權轉讓中存在著侵吞國有資本的現象。手法多種多樣,包括自賣自買、虛假評估資產、蓄意制造投資失誤等,有些案例觸目驚心。首先,對造成國有資本流失的責任人應予依法懲處,包括涉案官員。其次,進一步完善法規,使產權流動和資產重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但是,不能把國有產權轉讓中凡是低于賬面價值或低于評估價的,一律歸為國有資產流失,因為賬面價值或評估價同市場價格是不同的。根據各地經驗,凡是早改革早轉制的,國有資本保值都比較好;相反,越是拖得久的,國有資本越難保值甚至資不抵債,成為當地政府的大包袱。從這個角度看,不改革造成的國有資本流失,可能比改革過程中部分企業出現的國有資本流失還要大。
張卓元強調,總體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企改革包括產權改革,成效是顯著的,成績是主要的。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深化改革中完善措施,使改革規范有序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