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順,劉玉蓮
(黑龍江省氣候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近50 a黑龍江省地面平均風速變化
劉傳順,劉玉蓮
(黑龍江省氣候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利用氣候統計方法分析黑龍江省近50 a地面平均風速,得出結論:黑龍江省氣象觀測地面平均風速最大區在中部45°~47°N間,帶狀分布,其南和北部風速較小;近50 a黑龍江省平均風速呈明顯的減小趨勢,減小速率為0.3 m/s/10 a;近50 a黑龍江省在大多臺站地面平均風速下降的同時,也有臺站表現出自己的局地特征,在50 a變化趨勢減小的背景下,近10~20 a風速表現為上升。
地面風速;空間分布;變化趨勢
風能具有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等特點,加大風電在能源利用領域的比例,可以降低氣候變化的相關風險,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對于解決能源危機、減輕環境壓力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風作為氣候要素一項重要內容,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因此,有必要研究氣候變化對風能資源的影響。本文旨在分析黑龍江省地面平均風速長期變化特征及演變趨勢,為黑龍江省風能資源有效持續開發利用提供參考和規劃的科學依據。
本文所用的資料來源于黑龍江省氣象信息中心地面信息化A*文件,歷年值采用1971~2000年的30 a氣候標準值,根據測站建站情況,選擇省內資料年代相對較長、站點分布相對均勻的33個代表站,統計1958~2007年50 a的年平均地面風速資料。
氣象要素趨勢系數,為要素序列與自然數列1,2,3…,的相關系數。趨勢系數的統計公式為:

其中n為年份序號;是第xi年的要素平均值,x為多年平均值;t=(n+1)/2;趨勢系數(r)為正(負)時,表示要素在所統計的時間內有線性增加(減少)的趨勢。
氣象要素變化率,采用最小二乘法計算獲得的氣候要素值與時間的線性回歸系數,即:

式中,yi為各要素時間序列;ti為時間(ti=1,2,….);n為時間序列長度(年數);稱10×a為要素變化速率,單位/ 10a。
根據黑龍江省各氣象臺站逐日平均風速,計算出年平均風速,再對各站的年平均風速取30 a(1971~2000年)平均,得到各站多年平均風速。由圖1可見,黑龍江省風速最大區在中部,多年平均風速超過3.5 m/s(1971~2000年多年平均風速全省平均3.1 m/s)的地區集中在中部,呈帶狀分布,最大值在哈爾濱地區東北部的依蘭(多年平均風速3.9 m/s),最小在松嫩平原南部的哈爾濱(多年平均風速3.0 m/s)。45°~47°N間為省內風速較大區,其南和北風速較小,最小風速集中區在東南半山區和大、小興安嶺地區。

圖1 1971~2000年黑龍江省平均風速(0.1m/s)
圖2是黑龍江省1958~2007年平均風速變化圖,由圖2可見,近50 a黑龍江省平均風速呈明顯的減小趨勢,減小速率為0.3 m/s/10 a,近50 a全省平均風速減小了1.5 m/s。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之前,平均風速呈增加趨勢,從1970年代開始,轉為減小趨勢,1983年前,平均風速除1968年平均風速與均值相同外都在均值線以上,1984年以后,平均風速一直在均值線下(只有1987年平均風速與均值相同),進入21世紀,減小趨勢更顯著,最近4 a,逐年減小。

圖2 1958~2007年黑龍江省年平均風速變化圖
圖3為黑龍江省1958~2007年平均風速趨勢系數分布圖,由圖可見,平均風速變化趨勢空間分布除嫩江、通河為不顯著的增加趨勢外,全省大部都表現為較明顯的減小趨勢,超過80%的站點趨勢系數<-0.5(通過0.001顯著性檢驗),減小中心在虎林、雙城等地,50 a減小2.0~3.0 m/s。
對嫩江、通河及省內其它臺站平均風速普查,分析其演變曲線(圖4為部分代表臺站地面平均風速變化曲線),發現嫩江、通河的弱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其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風速躍升(江瀅等的研究中也發現這個躍升,并指出全國在這個時期有一次風速儀更換,這個躍升或許是由于儀器更換)造成,躍升后的地面平均風速明顯的減小趨勢,不同在于,嫩江的風速減小表現在80年代初,而通河的風速減小2000年以后更明顯。

圖3 1958~2007年黑龍江省年平均風速趨勢系數分布圖

圖4 1958~2007年黑龍江省部分代表臺站年平均風速變化曲線
在地面平均風速減小臺站中,富錦站風速也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現躍升,其后減小趨勢,至90年代中后期開始上升,綏芬河(圖略)站的地面平均風速變化與富錦相似;雞西情況又不同,總體表現為波動較大,20世紀90年代前減小趨勢,1991~1997年上升,其后減小,2004年出現歷史峰值。
綜上所述,近50 a黑龍江省地面平均風速出現了很大變化,其變化特征如下。
(1)黑龍江省氣象觀測地面平均風速最大區在中部45°~47°N間,帶狀分布,其南和北部風速較小,最小風速集中區在伊春、黑河交界和大興安嶺東、西部。
(2)近50 a黑龍江省平均風速呈明顯的減小趨勢,減小速率為0.3 m/s/10 a。1983年前,平均風速除1968年平均風速與均值相同外都在均值線以上,1984年以后,平均風速一直在均值線下(只1987年平均風速與均值相同)。
(3)近50 a黑龍江省平均風速變化趨勢全省大部都表現為較明顯的減小趨勢;在大多臺站地面平均風速下降的同時,也有臺站表現出自己的局地特征,在50 a變化趨勢減小的背景下,近10~20 a風速表現為上升。
風速對地形地勢非常敏感,本文中對地面風速的分析是基于我省氣象臺站的地面觀測資料,不排除高山以及峽谷地帶局地風速較大區沒有觀測資料未被發現。
從分析結果看,全省平均地面風速減弱明顯,這與前人對全國及東北區的分析結果一致;與其它分析不一致之處在于,全省地面平均風速的減小速率較前人分析更小,且有個別臺站表現出近些年風速上升傾向,這也表明黑龍江省風速變化有自己的局地特征。這個減弱是否與城市化進程和臺站周圍觀測環境變化有關?風速變化趨勢在邊界層內不同高度是否存在與地面相同的特點?全省現有風能資源潛力如何?這幾個問題本文都沒有研究,將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分析。
P468.0+26
A
1002-252X(2010)02-0026-02
2010-3-6
劉傳順(1951-),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武警指揮學院,大專生,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