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威
不應總是把眼睛盯在成就上
文/李威
最近,我的一位同學在擔任某市電視臺新聞部主任時,策劃了一部題為《××貧困山區行》的專題紀錄片,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很好。有不少人說,這是一組能夠體現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并可以載入中國新聞史的專題系列報道。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專題片播出不久,我的這位從事了20多年新聞工作的老同學,便被調離了新聞部。雖然仍擔任該電視臺的部門主任,但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他為之奮斗了20余年的新聞事業。
長期以來,我們的媒體宣傳一直強調以正面報道為主,突出主旋律,意在鼓舞士氣,振奮精神,這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新聞報道的生命在于它的真實性。反映現實,引起關注,改善民生,這是新聞媒體的主要功能,也是新聞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一首題為《寄唐生》的詩中就曾寫道:“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樣的創作動機驅使下,他寫出了《賣炭翁》、《觀刈麥》、《杜陵叟》等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從未因為在自己的詩作中反映一點民生疾苦而受到朝廷的處分,這說明當時的執政者對于維系自己的統治還是有信心的。由此我想到,一個知識分子,或者是政府官員,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他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對民生疾苦的態度,都是衡量其政治品格的試金石。我的這位同學之所以想到這樣一個創意,用自己手中的鏡頭真實、客觀地反映本市貧困山區人民的生活狀況,絕對無意于否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也并非要抹殺地方官員的工作業績。只是要讓政府機關主管部門乃至全社會都深入了解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力度,調動社會力量,幫助落后地區的群眾盡快擺脫貧困,這是何等善良的愿望啊!這樣的愿望怎么換來被“調離”的結果呢?
應該承認,我國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十分顯著的提高。但是,勿庸置疑,由于受到地理條件等方面的制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各省、區都是普遍存在的。一些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仍然堪憂,部分城鄉人口的生活仍在溫飽線以下,這是我們的政府乃至整個社會都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溫家寶總理在許多公開場合都不無憂慮地談到這個話題。比如,他在美國哈佛大學所作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中,就曾十分動情地說:“在我國農村特別是中國西部農村還有不少落后的地方。在那些貧窮的偏僻山村,人們還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作,住的是土坯房,大旱之年人畜飲水十分困難,古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作為中國的總理,每念及還有3000萬農民同胞沒有解決溫飽,還有2300萬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人口,還有6000萬需要幫助的殘疾人,我憂心如焚,寢食難安。”這是多么動情的話語,何等愛民的情懷啊!可是,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一些地方干部,看到一點負面的反映現實問題的報道,心里就不舒服,甚至拍桌子,瞪眼睛,以為這是有悖于宣傳、報道的主旋律,更狹隘一點的領導甚至認為這是往自己的臉上抹黑,于是,便有了我的這位同學不失體面而又耐人尋味的調動。
我們的領導干部,似不應總是把眼睛盯在成就上,盯在亮點上。因為成績畢竟屬于昨天,充其量只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礎。一個勇于承擔責任,想干一番事業的領導干部,必須有眼睛向下的作風,有體恤民生的情懷,有正視現實、解決矛盾的勇氣。我的這位同學如果有幸遇見幾位具備這些優秀品質的好領導,恐怕就不會遺憾地離開他所深愛著的新聞戰線的前沿陣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