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平 郭芙琴
在職業教育中融入延安精神
文/王旭平 郭芙琴
延安精神需要傳承。胡錦濤總書記在延安考察工作時深刻指出:“革命戰爭年代需要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和平建設時期也需要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我們要把延安精神作為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的強大動力,作為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今天,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加緊進行的思想文化滲透和國內各種錯誤思潮對青年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更需要傳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大力弘揚延安精神。通過實施延安精神教育,培養新時期的延安精神傳人,讓生長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新一代,在從青澀學子到成熟職業人的發展經歷中,打上深深的延安精神烙印,才能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當代青年需要汲取延安精神。當代青年生活在改革開放年代,生活在多元化的時代,生活富裕,沒有禁錮。他們思想活躍,注重實際,上進心強,知識面廣,信息量豐富,大部分青年形成了自強、自信、自知的素質。但由于獨生子女多、經濟生活繁榮、價值取向多元等因素,也導致他們自制力差,依賴性強,耐挫折能力差,認錯能力弱,信仰迷茫,情感脆弱。有的自私、自負、固執、驕傲、嫉妒,心理素質脆弱;有的不識農桑、不知節儉、不求進取;有的甚至誠信缺失、孤僻獨行、道德淪喪。因此,對這些“懷中抱大”的80后、90后青年,更需要對他們進行延安精神教育,讓他們汲取延安精神的哺育,重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磨礪意志,錘煉品德,自立自強,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
充分挖掘延安精神的育人價值,在職業教育中融入延安精神教育,對于傳承中國先進的思想文化,培育職業學校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和自主精神,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用延安精神育人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職業教育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關系到學生的發展和國家的未來。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教育要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職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首要的是立德樹人,突出以誠信、敬業、責任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突出以刻苦實踐、勇于創新為重點的職業精神教育,突出以自立自強、積極進取為重點的職業素質教育。因此,我們必須克服功利心態和工具主義教育思想,站在學生健康成長和民族未來的高度,審視和思考職業教育。通過實施延安精神教育,不僅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技能、就業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這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用延安精神育人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在職業教育中融入延安精神教育,也是塑造職業學校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目前高職學生現狀來看,也在呼喚加強精神文化育人。通過調研分析,學院全日制在校學生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征:一是文化課基礎弱,存在自卑心理。由于高職生源基本上是在現行高考錄取政策下的末尾生源,許多學生是因為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而“無奈”上了高職,加之高職畢業生在社會的就業地位也比本科生低,因而大都存在著自卑心理。二是學生主要來源于農村,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相當比例。這部分學生就業期望更加強烈,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缺乏理想和進取心,學習不主動。三是大多數學生正處于第二青春期年齡階段,自身成長中的矛盾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成功欲望強,奮斗信心弱;自主意識強,自律能力弱;享受意識強,責任能力弱;接受信息廣,辨析能力弱;選擇性強,目的性弱等等。這些自身矛盾,往往使這些學生易于情緒波動,缺乏明確的目標而盲目追求。我院在校學生基本上都是上世紀80年代末出生和“9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往往不注重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個性心理品質上過分強調自我,比較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的關注,人際交往意識、合作能力都顯得薄弱。
通過這些分析,我們認識到:我院的高職學生,由于家庭、社會、環境等種種原因,他們身上容易存在信念缺失、目標模糊、動力不足、價值判斷含混不清等現象,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在這種情況下,不失時機地實施延安精神教育,即有針對性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路線教育、宗旨目的教育和優良傳統教育,直擊學生的心靈,幫助他們確立理想的人生坐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健全的人格,獲取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源泉,這是學生成長的客觀需要。
延安精神從它產生的時空來講,距現在較遠,特別是對“80”后、“90”后來講,顯得抽象和陌生。如何有效地實施延安精神育人,也是我們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按照“叩心靈、入主流、高起點”的思路,把經驗、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求高,但求實,使其符合學生實際,深入人心。具體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來進行:
——課堂教學,這是理論性的方法。就是以科學態度來對待延安精神育人,把延安精神做為一門學科來研究、實施和推廣,在對學生的理論教學中滲透延安精神教育。在高職“兩課”的基礎上,每周給每個班級增設兩個學時的《延安精神教育》課,并指派政治理論水平高、素質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課堂教學。為了推動延安精神理論教學,一是成立了延安精神教育研究會,制定了《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延安精神教育實施方案》,并申報了陜西省規劃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延安精神教育研究》;二是從延安大學、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等單位聘請了3位延安精神研究專家做兼職教授,指導學院延安精神教育活動的開展;三是著手開發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的延安精神育人校本教材《紅色寶典》(暫定名),并作為精品課程來建設,與國家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在教學中,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緊扣心扉,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為精神品質。
——情景教學,這是熏陶的方法。一是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建立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使學生通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物,追尋延安精神,感悟延安精神,接受延安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二是以弘揚延安精神為主旋律,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耳濡目染,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我們在學生中倡導并開展“五個一”活動,即要求每個學生:(1)講解一個延安時期的革命故事(要有自己的理解);(2)讀一篇革命前輩在延安時期的著作或作品(要有自己的體會);(3)熟悉一處革命舊址所發生的事件(要有自己的見解);(4)觀看一部反映延安精神的影視作品(要有自己的評論);(5)會唱一首“紅歌”(要有自己的感想)。三是走訪老紅軍、老干部,聽他們講述革命故事,尋訪革命前輩在延安工作、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接受現場教育和熏陶。
——體驗教學,這是體驗的方法。一是通過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來體驗精神力量,提高個體素質;二是實施延安精神教育的素質拓展計劃。依據延安精神教育校本教材,將延安精神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與高職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緊密結合起來,結合校本教材《紅色寶典》,設計、編寫了18個訓練模塊的素質拓展訓練方案,開展實踐體驗。通過戶外訓練活動的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誠信品德、刻苦意志、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并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這是踐行的方法。就是把理論中的延安精神切實轉化為行動中的延安精神。主要是組織學生廣泛開展“愛我祖國,建設家園”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到工廠、農村、學校,與工人、農民、教師打成一片,應用基礎理論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展開深入細致的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進行理性思考,撰寫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針對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自己動手設計解決方案,并將方案付諸實踐,使自己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發展,在實踐中構建自身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