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廣程
俄羅斯又處在重大選擇關頭嗎?
邢廣程
俄羅斯一直處在對歐洲與亞洲的選擇之中。梅德韋杰夫提出俄羅斯又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從精英到領導人始終強調俄羅斯處在選擇之中。19世紀俄羅斯的哲學家曾經提出,俄羅斯是一個不成熟的民族,一個愛搞極端的民族,一個愛折騰的民族,俄羅斯猶如一個充滿“鋸末的味道”的巨大房間,誰也不知道何時能夠裝修完畢。近兩年俄羅斯變化很大,這種變化的幅度是否超出我們的想象,俄羅斯是否處在選擇的關頭,這一問題值得關注。
根據本人近幾年的觀察,梅德韋杰夫不太可能提出戰略性的思想,但他還是提出了現代化思想,而且2010年試圖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國家的主要議程,這說明梅德韋杰夫有自己的主張和戰略想法。但本人也注意到,普京對此沒有特別回應,說明梅德韋杰夫的這一治國方略尚未得到普京團隊的全面認同。梅德韋杰夫多次強調,金融危機對俄羅斯影響較大,其原因在于金融危機前俄羅斯出現的各種問題。俄羅斯歷任領導人都對前任有批判或否定的傳統,梅德韋杰夫此舉就有委婉地對普京表示批評的意味。應該說梅德韋杰夫的批評是有道理的。
從俄羅斯目前所處階段判斷,金融危機在幾個方面檢驗了普京主政時期俄羅斯發展的實際狀況。梅德韋杰夫的評價說明,2000年到2008年間形成的“普京神話”有所破滅。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認清,俄羅斯實際上并沒有強大到原本所表現出的程度,普京所設計的治國方略恐怕存在很大缺陷。可以說,金融危機是一個坎。包括梅普二人在內的俄羅斯精英對金融危機都是沒有準備的。普京在2007年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對俄羅斯影響有限,而且俄羅斯要利用危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2008年10月,俄羅斯出乎所有人預料地發生了金融危機。本人認為,梅德韋杰夫政權對金融危機的敏感性如此之弱的原因在于,梅普政府認為金融危機是美國、西方的危機,俄羅斯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俄羅斯應該利用美國削弱的機會,使其自身得到發展,因而俄羅斯在2008年表現十分強勢,甚至提出將莫斯科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想法。2008年初,俄羅斯提出要借此機會建立世界新秩序,中國應該支持俄羅斯,而不應該繼續與美國一起維護原有的世界秩序。但金融危機發生,俄羅斯未能幸免,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資源輸出型經濟為主的缺陷暴露無遺。實際上,是石油等能源的世界價格的大幅下滑,而不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造成了俄羅斯的金融危機。這說明俄羅斯在自身的發展戰略上有一些缺陷。
為應對危機,梅德韋杰夫提出了現代化創新戰略,但他只提出了創新的思想和目標,并未回答在現有體制下如何創新的問題。在俄羅斯現有體制下,創新難度非常大。梅德韋杰夫將俄羅斯的現代化定位于經濟現代化,但實際上其政治體制也并非是完美的。梅德韋杰夫對民主的理解比較深刻,大有戈爾巴喬夫之風,但同時他又明確表示,將與普京協商決定下屆總統人選,這正是與他所提出的民主理念相矛盾之處。普京表示贊同的主權民主是有俄羅斯特色的主權民主,梅德韋杰夫認為民主不應當有任何限制詞,是純粹的民主,但這種民主如何實現呢?可見,梅德韋杰夫的理念與實際行為之間存在很大差別。俄羅斯2010年在其內政外交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外交上出現新一輪向西擺。這并不是新做法,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曾多次向西擺,擺的幅度不一,但思路一樣——俄羅斯的發展必須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上依靠西方。俄羅斯在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一廂情愿,認為不與歐洲聯系在一起,俄羅斯就絕對沒有前途,俄羅斯必須與歐洲綁在一起,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俄羅斯特別怕和亞洲人聯系在一起。在他們看來,中國越發展,俄羅斯越應該和歐洲連在一起。俄羅斯選擇歐洲沒有錯,但歐洲國家在多大程度上接納俄羅斯呢?實際上歐洲國家并不愿意全面接受俄羅斯。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一廂情愿的成分很大。俄羅斯這種思維邏輯上的矛盾性對外交政策的搖擺程度影響極大。
2010年俄羅斯國內一個重要的新動向就是,俄羅斯一些精英對華的憂慮程度明顯上升,因為中國實力的增長已經超過了俄羅斯能夠理解的范圍。幾百年來,始終弱于俄羅斯的中國現在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俄羅斯的想象,這是俄羅斯幾百年來從未面對過的狀況。中國的發展使得俄羅斯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以至于俄羅斯因中國的強大而要被迫作出一個選擇,這在歷史上是不多的。俄羅斯一些反華言論提出,俄羅斯最大的對手不是美國,而是中國,俄羅斯甚至應該不惜動用核力量,結成莫斯科—東京—新德里聯盟來遏制中國,這是有代表性的中國“威脅”論。它也是一個信號,即中國越發展,俄羅斯越緊張。目前看來,俄羅斯對與中國合作開發遠東地區存在很大疑慮,認為這一計劃是中國在攫取俄羅斯資源,俄羅斯缺乏創新項目,很吃虧。這種社會輿論在俄羅斯越來越有市場,這是我們尚未清楚意識到的新情況。該怎樣看待中國、中國對俄羅斯是怎樣的一個角色,俄羅斯在這些問題上的疑慮越來越大。這也是俄羅斯調整政策、面向西方的原因之一。俄羅斯國內一些人對中國的情緒化反應,值得注意,需要加以分析。
俄羅斯對中俄關系的處理面臨很大問題。俄羅斯對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態度是非常矛盾的,既希望開發該地區,又擔心過度開放使其成為中國的“領地”。在俄羅斯的一些政治精英看來,寧要一個落后的、但屬于俄羅斯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也不希望看到一個經濟發展但屬于別國的遠東和西伯利亞。這明顯說明,俄羅斯極為擔心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受中國經濟越來越大的輻射影響。實際上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本身對中國的發展抱有相當樂觀的態度,希望和中國保持密切聯系,而這正是莫斯科所不愿看到的事情,但俄羅斯卻又沒有實力發展遠東和西伯利亞。我們應當認清這種矛盾所存在的問題。
俄羅斯與中國怎樣在中亞地區展開合作,這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土天然氣管道項目、俄格戰爭等關鍵性問題上兩國的表態,使中俄兩國對相互之間關系的實質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這成為檢驗兩國關系的標志性事件,對未來中俄關系的發展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在看待俄羅斯選擇歐洲還是亞洲的問題時,應該看到中俄兩國的關系在很多方面有不確定性,這正是需要學者加以研究的地方。
總之,俄羅斯對外政策正處于向西搖擺過程中,這種搖擺僅僅是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而已,很難看成是其外交有什么重大的轉向,而且美國和歐洲接納俄羅斯的程度如何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從歷史上看,西方對俄羅斯的疑慮不是幾句話、幾個協定、幾次微笑和握手就能夠消除的。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是不斷出現摩擦又不斷和緩的關系。俄羅斯融入西方困難重重,這里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一是俄羅斯融入西方并不想處于西方的邊緣,而是要處于核心地位,這是西方難以接受的;二是西方接納俄羅斯是有條件的,就是說俄羅斯必須符合西方所設定的標準,俄羅斯被融入西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被西方不斷加以改造的過程,這也是俄羅斯難以接受的。俄羅斯現在提出經濟現代化并不是處于重大歷史關頭必須作出的政治和戰略選擇,它只是一種思路,一種帶有戰略發展意圖的設想。俄羅斯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表明,俄羅斯需要不斷發展,但不需要急轉彎。
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