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梅
社會經濟透視
2009:艱難的俄羅斯經濟
徐向梅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于世界經濟危機的發展和深化,外部資本來源短缺甚至本國資本大量外流,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且持續下跌,俄羅斯經濟所受到的消極影響日益顯現。與上年相比,2008年GDP增長從8.1%下滑到5.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從21.1%下降到9.1%,工業生產增長從6.3%下降到2.1%,居民實際工資增幅從16.2%降到9.7%。與此同時,失業和貧困人口大幅增加。
進入2009年上半年,俄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一些主要指標從2008年的增幅收窄紛紛轉為較大幅度的下降。較2009年同期,GDP在2010年第一季度下降了9.8%,第二季度降幅達到10.9%。固定資產投資第一季度下降15.6%,第二季度下降20%。
經濟危機引起國內外投資和需求嚴重不足,俄實體經濟部門受到巨大傷害。工業生產整體來說2010年第一季度同比上年下降14.3%,第二季度下降15.4%。一些具體的工業部門則發生了更大的降幅,如加工工業上半年下降了21.3%,建筑業下降了19.3%,而電氣設備、電子和光學儀器、交通運輸工具、機械設備制造等行業都發生了近40%的下降。
外貿方面,在連續兩年的高增長之后,從2008年11月,俄外貿月度指標出現了自2002年6月以來第一次同比上年和上個月指標的雙降。進入2009年,隨著需求的進一步萎縮,外貿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俄央行和經濟發展部的數據顯示,整個上半年,俄外貿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7%,進口減少了39.4%。其中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的實物量大大減少。
主要建立在出口收入基礎上的連續9年的預算盈余在2009年第一季度被打破,出現了504.8億盧布的預算赤字,缺口并一路擴大。聯邦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第一季度為0.4%,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都達到4%。
居民實際工資也從2008年12月開始轉入下降通道,當月降幅達到4.6%。2009年前三個季度同比上年降低了3.5%。拖欠工資現象明顯增加,據11月份的數據,拖欠總額達80億盧布。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增長迅速,至2009年3月,失業總人口達到750萬人,失業率接近10%。此前10年的經濟增長,致使俄貧困人口率在2008年下降到13.1%。但受危機影響,這一比例在2009年第一季度又上升到17.4%,貧困人口增加到2450萬人。
因為實施反危機措施特別是穩定盧布匯率,黃金外匯儲備從2008年8月的5981億美元持續減少,到2009年2月跌至3868億美元。
應該說,由于俄羅斯經濟的結構性特征,依據其對外部市場行情和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危機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并不平衡。從俄經濟發展部給出的影響GDP深度下滑的產業結構來看,“貢獻”最大的要數加工工業,該部門的衰退大概引領了1/4的GDP下降,其次是批發和零售貿易,再次是建筑業。而這幾個行業剛好是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拉動經濟的火車頭,大體構成2/3的GDP增長。因為采掘工業這幾年一直處于相對停滯狀態,因此它對GDP 下滑的帶動作用不是很明顯。農業方面盡管遠遠不如2008年這一豐收年,但是從前11個月的指標看,仍然保持了微弱的增長——0.2%(2008年同期是11%)。
2009年12月3日,普京總理在一年一度與俄羅斯國民的“直線對話”中宣布:“盡管世界經濟發展還存在著渦流,危機的后果在俄羅斯經濟中依然存在,但可以信心十足地說,危機高峰已被克服。”
在對俄經濟發展數據進行持續跟蹤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在2009年總體艱難發展的形勢下,經濟在二、三季度之交的確出現了觸底的跡象。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外貿、資本流入等方面都體現了這一趨勢。其中,GDP第三季度降幅略微回調到9.4%,比第二季度增長了13.9%。固定資產投資降幅19.0%,也略好于第二季度。工業下降趨勢好轉則比較明顯,降幅回調到11%。前三個季度外貿總額的下降幅度(43.8%)略低于上半年(44.5%),貿易順差從第一季度的191億美元增加到314億,全年可望達到1000億美元。失業人口也減少到580萬人。從9月份開始外資流入顯著增加。隨著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市場的逐漸回暖,國家黃金外匯儲備相應增加,到12月1日已回升到4478億美元。俄官方預計2009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不會超過8.5%,工業產值年度預期下降11.5%。復蘇其實還談不到,各主要經濟指標的降幅依然不淺,但衰退的速度的確是減緩了。
實際上,在這次世界性危機引發的衰退過程中,俄羅斯經濟也不是全無亮點。正像普京在“直線對話”中提到的幾個領域。比如說銀行領域。盡管銀行部門在這次危機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2008到2009年有幾十家銀行因嚴重的流動性問題而被吊銷,包括儲蓄銀行、外貿銀行在內的許多大銀行損失慘重,但是因為政府和央行及時和重點救援,加之存款保險體系的健全,結果正像普京指出的,俄羅斯在這次危機中成功地避免了類似1998年的經濟崩潰后果,“我們保住了銀行系統”。
通貨膨脹問題曾經是困擾俄羅斯整個1990年代的夢魘,1998年危機后一年的通脹率達到84%。然而2009年通脹率不會超過9%,當然這與需求萎縮有很大關系。
在工業整體下降的背景下,由于國家采購的增加,國防工業實現了3.7%的增長,特別是宇宙火箭部門,實現了13%的增長。而且在這一年,俄軍實現了將所有部隊轉為常備軍、壓縮軍官編制、調整部隊建制等方面的改革。
2009年12月24日,梅德韋杰夫總統接受俄3家電視臺采訪時說,2009年是“非常復雜”的一年,全體國民都不容易,但重要的是,俄羅斯克服了經濟危機中的困難,經受住了考驗并仍在發展。
考察俄羅斯前面10年持續而高速的增長,從橫向上看,這反映的是一個相對普遍的趨勢,那就是轉型國家經濟的高增長,而從蘇聯解體中獨立出來也經歷了深度衰退的獨聯體國家似乎都有一種經濟恢復后的報復性增長現象,俄羅斯也并不比其他同類國家有更突出的表現。縱向比較的結果使我們發現,如果考慮到轉型以來總的發展,俄經濟達到2007年這樣的結果也不特別值得夸耀,經濟的一些主要部門甚至還沒有恢復到解體前水平。通過對經濟增長進行結構解析,我們不得不承認,俄出口創匯能力的提高及其相關的國際儲備的增長,投資、居民收入和內需的擴大以至最終經濟增長的實現,都對能源原材料部門以及國際市場存在相當大程度的依賴,在能源原材料部門之外,俄其他經濟部門始終沒有形成競爭實力。加上金融部門不夠發達,許多企業面對本國銀行機構資金額度、貸款期限限制和過高的利率紛紛轉向國際市場,但危機時期外部市場的資本變得難于獲得,而國內外需求又下降,更加重了企業的財務困難。
在全球化日益廣泛和深入的今天,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受到這樣大規模的國際危機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危機在什么程度上影響和傷害到國家經濟,則取決于一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及特點。俄羅斯這樣一個強勢增長的經濟體面對突然而至的國際危機如此不堪一擊,迅速從增長到危機甚至跌入衰退的危境,根源正在于此。
應該說,在危機開始的時候,聯邦政府盡管有些估計不足,但還是比較快地作出了反應,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反危機措施,包括:最大力度救助金融體系;實施外匯干預,防止盧布急劇下跌;利用預算、稅收和貨幣政策支持本國實體部門;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等等。第一批反危機措施的預算就達到3000億美元。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盧布匯率實現了央行“平穩下跌”的目標,并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逐步企穩回升,銀行部門沒有失守,軍工部門依賴國家訂貨甚至實現了增長。俄羅斯經濟在下半年出現觸底回彈跡象。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俄羅斯經濟從1999年起持續10年增長,到其后迅速陷入衰退,一個重要的引線就是國際油價從10美元的低位一路攀升至140多美元再一路走低至跌破40美元。2009年初,俄經濟發展部在對石油價格進行重估(41美元一桶)的基礎上重新修訂了當年聯邦預算,預計可能出現8%左右的預算赤字。然而,2009年,盡管世界經濟仍處于危機和衰退之中,國際原材料和石油市場卻逐漸回暖,至年底已攀升至近80美元。可能正是這條引線成為2009年俄實際預算赤字比預期減少,下半年經濟衰退減緩的重要原因。
在艱難的2009和2010年歲末年初,各方對新的一年的預測紛紛出臺。世界銀行在其2009年11月份發表的俄羅斯經濟報告中,預測石油價格還會繼續上漲,俄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可能增長3.2%。但同時,受到國際環境改善和國際需求的局限,消費下降和信貸危機仍將嚴重制約其擺脫衰退的進程。在12月7日首屆俄羅斯經濟會議開幕式上,俄副總理兼財長庫德林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危機的底部將會延長。在俄國內,壞賬、失業率和對外貿易等指標依然較弱,并“不是所有泡沫都被吹掉了”。俄政府2010年初預測的本年國內總產值增長率為3.1%,同時不排除石油價格上漲和解決銀行借貸問題等可能帶動更高的經濟增長。總統梅德韋杰夫認可俄羅斯經濟走勢向好,不過認為現在“談論持續增長已經開始還為時尚早”。
由此可見,盡管2009年艱難的一年已經過去,經濟微露曙光,但即便是在對石油價格良好的預期下,俄羅斯經濟要在2010年擺脫困境也是困難的。而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不實現經濟結構的根本調整,不真正轉變能源依賴型發展模式,俄羅斯經濟就無法擺脫在危機中跌宕起伏的命運。正像梅德韋杰夫總統所說的,“不實現現代化政策,俄羅斯經濟就沒有未來。”
資料來源:
①Всемирный банк.
②Минэконом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
③Институт экономики переходного периода.
④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
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