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南泉
經濟轉型與俄羅斯經濟現代化
陸南泉
2009年梅德韋杰夫在國情咨文中比較全面地提出了國家現代化的理念,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法制等各方面內容。提出的主要背景是:第一,1992年葉利欽上臺后搞經濟體制轉軌,近20年來經濟轉軌雖然取得成效,市場經濟已經形成,私有化基本完成,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沒有解決三個基本問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資源型發展模式和落后的經濟結構。第二,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俄羅斯2009年GDP下降7.9%,損失嚴重,而2010年1—9月經濟增長了3.4%,主要原因是能源價格上漲,俄羅斯已經將這種資源型的經濟帶入了21世紀。第三,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經很明顯,世界各經濟體之間相互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梅德韋杰夫提出,再不搞國家現代化,不搞經濟現代化,俄羅斯就危險了。因此,俄羅斯提出的國家現代化概念是帶有戰略性、政治性意義的。
在今后一段時期,俄羅斯經濟要集中解決的問題是要由資源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發展。回顧歷史,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就提出過,經濟不能長期依靠大量消耗資源、增加投資的方式,而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這種努力一直未能取得成功。如今,普京和梅德韋杰夫都認識到,俄羅斯要搞現代化,根本問題是要把資源型經濟轉變為創新型經濟,當然要采取很多措施,例如人力資源的投入、教育和科技的發展。資源豐富對俄羅斯既是好事、也是壞事,這些豐富的資源使得蘇聯和俄羅斯長期依賴資源消耗,吃老本,不愿改進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蘇聯經濟長期處于落后狀態。2009年,俄羅斯占世界創新產品出口總額的1.17%,而美國占23—25%,日本占13%。因此,俄羅斯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資源型經濟轉向創新型經濟主要困難有:第一,俄羅斯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擺脫對資源的依靠。其中存在矛盾,一方面希望能擺脫依靠能源的狀況,另一方面國家財政、GDP增長、出口、國家儲備等又必須依靠能源,而且能源部門本身存在技術落后、資金投入大等問題。第二,企業創新能力差。只有2%的企業有創新積極性,舊的經濟體制制約創新性的發展。美國近50年的經濟增長中有5%是依靠科技創新得來的。第三,政治體制的束縛。政治腐敗、法制建設難以解決,經濟壟斷問題制約創新。
第一,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到,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也同樣遇到上述三個問題。結構調整,發展模式,我國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都遠高于西方國家,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涉及中國未來的問題。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已經落后,到目前為止仍沒有解決。
第二,根本是要解決30多年來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三大問題:腐敗、壟斷和貧富差距過大。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目前影響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問題是既得利益階層壟斷了公共資源。該階層由大部分壟斷企業的領導層、少數行政官員和有地方政治背景的民營企業主組成。這三大問題不解決,我國的經濟現代化難以實現。
第三,正確的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是人類的共同文明,這是國家的未來所在。
第四,應該繼續擴大創新領域的投入,包括教育、科技。2007年我國在創新型領域的投資占GDP的1.5%,投資絕對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據世界第三位。
第五,擴大與加強同俄羅斯的科技合作。中俄之間的技術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只是單向引進俄羅斯的技術,現在我國在高速鐵路、高精尖的計算技術等很多方面發展很快,應當在這些方面與俄羅斯加強合作。創新型經濟的發展關鍵依靠技術創新、依靠高科技,因此我國應當下大力氣研究如何加強同俄羅斯的科技合作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