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文
中俄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王秋文
世界歷史進入2010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寒潮中,中俄文化交流猶如一股熱流溫暖著兩國人民的心。隨著中俄文化交流的不斷進展,中俄互辦“國家年”、“語言年”,譜寫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中俄“國家年”包括:2006年中國“俄羅斯年”和2007年俄羅斯“中國年”;中俄“語言年”包括:2009年中國“俄語年”和2010年俄羅斯“漢語年”。中俄互辦“國家年”、“語言年”,是近年來中俄文化交流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大型系統工程,實現了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大跨越。這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創舉,也是中俄國家關系史上的創舉。
中俄“國家年”、“語言年”活動是以文化交流的形式開展的全方位多領域的國家社會活動,有助于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1.中俄“國家年”成果豐碩
2006年中國“俄羅斯年”展示了俄羅斯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2006年3月21日,中國“俄羅斯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俄兩國國家元首胡錦濤主席和普京總統共同出席了開幕式,為2006年中國“俄羅斯年”拉開了序幕。
整個活動期間,共舉辦了200多項活動,涉及中俄兩國多個部門和地區以及雙邊交往與合作的各個領域,展示了俄羅斯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讓中國人民進一步了解了俄羅斯。
首先,中俄兩國各層級交往密切,高層交往密集程度更是創中俄關系史新紀錄。僅在2006年中國“俄羅斯年”期間,中俄兩國元首胡錦濤主席和普京總統就舉行了四次會晤,其他高層領導也多次舉行會晤。
其次,舉辦各種文化節、“友誼之旅”、高等教育展、科技合作高層論壇等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和宣傳活動。以“手挽手共同繁榮”論壇為例,在“擴大交往、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主題下進行政策策略研討,有助于促進兩國之間的全面合作。
兩國還進行了一系列高水平大規模的務實合作,涉及貿易、投資、能源、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如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中國俄羅斯國家展、中俄投資促進周等。
對于中國“俄羅斯年”的重要意義,兩國總理在中國“俄羅斯年”閉幕式上給予了充分肯定。溫總理表示,中俄互辦“國家年”是中俄全面推進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生動體現,反映了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共同愿望。“國家年”活動是短暫的,但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是長久的。俄羅斯總理弗拉德科夫表示,“俄羅斯年”在中國的成功舉辦,增進了中俄兩國的友誼,合作成果顯著,為俄中關系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2007年俄羅斯“中國年”充分展示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2007年3月26日,俄中兩國元首普京總統和胡錦濤主席共同出席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的俄羅斯“中國年”開幕式。2007年俄羅斯“中國年”活動同樣豐富多彩。包括衛生、體育、新聞、教育、文化傳播、博物館、文物展等各個方面。既有《教文衛體合作協議》,又有《新華通訊社與俄羅斯新聞社新聞交換與合作協議》,還有國際經濟論壇,中國國家展,共建“孔子學院”,舉辦“中俄青少年運動會”,“中俄婦女文化周”,“中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活動”,“中國西藏文化周”,中學生俄羅斯科技文化之旅等等,尤其注意加強中俄青少年之間的友誼和交流。雙方共同簽署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紀要》,并就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媒體、電影、檔案等領域的廣泛合作達成了共識。人文領域重要活動機制化,進一步推動了雙方人文領域的全面合作。
2007年俄羅斯“中國年”使俄羅斯人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偉大成就,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此前俄羅斯還不曾同任何國家舉辦過如此大規模的文化交流活動,俄羅斯人重新認識了中國。
俄方中俄“國家年”組委會主席、時任俄羅斯第一副總理的梅德韋杰夫充分肯定了俄羅斯“中國年”的重要意義。他認為,俄中交流源遠流長,但兩國舉辦如此大規模的國家級友好活動尚屬首次,這種活動的舉辦對于推進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俄羅斯“中國年”活動期間,兩國不僅開展了積極的文化交流,而且在經濟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俄“國家年”活動歷時兩年,內容豐富,效果顯著:⑴進一步增進了雙方的政治互信。⑵鞏固了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社會基礎。⑶充實了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物質基礎。在“國家年”框架內,兩國貿易額迅速攀升,并創歷史新高。⑷和平友好理念得到廣泛傳播,為中俄關系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因此,梅德韋杰夫提出要“把為期兩年的活動,變成幾十年的經濟和文化合作”。
2.中俄“語言年”繼續深度推動中俄文化交流
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繼“國家年”之后,中俄兩國領導人再次倡議中俄互辦“語言年”:2009年中國“俄語年”和2010年俄羅斯“漢語年”,繼續推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2009年中國“俄語年”期間,中俄雙方在中國的26個城市舉辦了260場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學術研討會、俄語競賽、俄語文藝演出。中俄教師展開多項合作,編寫教材,互派留學生和進修教師,聯合舉辦夏令營,且舉辦了各種展覽,互派大型文藝團體巡回演出。
2009年10月13日,中俄兩國總理溫家寶和普京共同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俄語年”閉幕式暨中俄建交60周年慶祝大會。如此高級別的文化活動,是文化與政治關系的雙重體現,也是中俄“國家年”、“語言年”整個活動的最大特色。
2009年中俄“語言年”借助于文化載體——俄語和漢語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傳播,進一步深化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中俄友好交流的文化基礎。
2010年中俄雙方將在俄羅斯舉辦“漢語年”,俄羅斯人民將有機會更深入地領略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魅力。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學習將在俄羅斯進一步升溫。目前俄羅斯各地已建起了多所孔子學院,教習漢語,傳播中國文化。可以相信,2010年俄羅斯“漢語年”也必將會取得豐碩成果。
中俄“國家年”、“語言年”活動,增進了中俄兩國人民彼此之間的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及傳統友誼,對于促進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及相互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中俄“國家年”、“語言年”是由中俄兩國元首共同倡議舉辦的,既是兩國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兩國社會發展的共同需要。
回顧歷史,中俄之間的文化交流曾因政治因素的影響而經歷曲折。從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之日起,蘇聯老大哥便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先驅者在黑暗中探索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榜樣。新中國成立后,向蘇聯學習,“以俄為師”,成為新中國先進文化的模版。那時,“以俄為師”是一種國家行為。蘇聯文化對新中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蘇聯文學、電影、歌曲家喻戶曉。列寧裝曾一度影響了幾代中國人,50年代中國人把穿列寧裝視為一種榮耀,那不僅僅是一種時尚,更是一種價值取向,是一種政治文化形態的體現。50年代中國女勞模的宣傳照片,幾乎都是穿著列寧裝出境的。對新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就是蘇聯。后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響,中俄文化交流陷入低谷。但是,50年代的許多蘇聯歌曲一直傳唱至今,這是中國人永遠的俄羅斯情結。
90年代以后,隨著兩國關系的不斷發展,中俄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和深化。1997年《中俄關于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的發表,2001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都為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確立,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而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和外交合作,推動了兩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兩國之間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05年《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繪制了新世紀新型國際關系的藍圖。同年,中俄兩國元首共同宣布中俄互辦“國家年”活動,這是兩國國家關系發展的必然。2009—2010年中俄互辦“語言年”,使中俄文化交流更是上了一個新臺階,中俄文化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正是因為越來越切實地感受到中俄文化交流對于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發展的推動和促進,兩國政府領導人不僅越來越高度重視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而且兩國元首還親自參與或主持了其中的一些具體活動,這在國際文化交流史上是空前的。
文化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聚合劑和動力,文化交流是兩個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全球化趨勢使國家關系的相互依存增強,多元文化的矛盾沖突凸現。因此,尊重和維護世界文化和發展模式的多樣性,使多元文化相互充實而不是相互沖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道路的差異,文明對話,相互借鑒,共同進步,成為新世紀新型國際關系的基礎。
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加強文化交流對于促進國家關系和增進民族感情勝過其他任何途徑。文化交流是國家關系中的橋梁和紐帶,它可以讓不同膚色、不同文化和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們彼此理解相互欣賞,這是其他任何途徑都無可替代的,文化的交流是一種心靈的交流。
中俄兩國共同選擇了敞開心扉,以友好合作的交流方式彰顯各自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兩國發展中產生積極的促進和借鑒作用,為兩國人民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和發現彼此的機會。中俄“國家年”、“語言年”活動無疑是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深化和延伸,通過文化交流將國家間的合作與信任關系擴展到民間。在兩國之間搭起溝通了解的橋梁,提供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之間保持和平與合作的關系模式,這是國際社會和平發展的最根本的問題。中俄文化交流既為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樹立了典范,也為國際關系中國家間和睦相處互利共贏共同繁榮樹立了典范。
目前中俄關系穩定友好,中俄文化交流也將不斷升溫。
資料來源: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
② http://commerce.dbw.cn/system/2009/05/15/000133164.shtml.
③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
④ http://www.chinaculture.org.
⑤ http://news.chinaiiss.com/content/2009-5-27/ 27171045.sh.
⑥ http://www.2006rus.com.
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