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異凡
俄羅斯會為斯大林全面恢復名譽嗎?
鄭異凡
2009年12月3日,普京在電視和廣播“直線對話”節目中回答觀眾們的各種問題,他主動提到對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的評價。西方報刊如英國《泰晤士報》認為俄在加緊為斯大林“平反”,說“隨著克里姆林宮籌備明年二戰勝利65周年大型慶祝活動的進行,斯大林重回俄羅斯日常生活的進程正在加速”。
普京在網上關于斯大林的評價說了些什么呢?
問題是:“總體上說,您認為斯大林的活動是應該肯定的還是否定的?” 下面是普京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的全文:
我選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知道問題的尖銳性。社會上有很多爭論,我看到這里有“埋伏”:說“肯定”,一些人會不滿意,說“否定”,另一些人會不滿意。不過既然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問題至今有激烈的爭論,我就專門談談這個問題。
依我看,不能給予整體的評價。顯然,從1924至1953年國家有了根本變化: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而這時的國家是斯大林領導的。誠然,農民沒有了,而我們大家都清楚記得農業問題,特別是在最后階段,排著長隊購買食物,等等。在這一領域所發生的一切,對農村沒有起任何積極的作用。不過工業化確實實現了。
我們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不管誰怎么說,取得了勝利。即使我們重提損失,你們知道,現在誰也不能指責組織和領導了這場勝利的人,因為如果我們在戰爭中失敗了,那么對我國來說其后果就會悲慘得多。
正面的東西無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難以接受的代價。尤其是存在過鎮壓。這是事實。我們的數以百萬計的同胞遭到鎮壓。這種管理國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不能這樣做。毫無疑問,在這一時期我們遇到的不簡單是個人崇拜,而是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這也是事實。關于此事我們也不應當忘記。
對任何歷史事件都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這就是我想說的。
從普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對斯大林沒有作出籠統的整體評價,而是有區別地、具體地談斯大林的功過,并且嚴格地把斯大林在衛國戰爭中的領導作用同他在內政上實施的鎮壓區別開來,分別作出評價。
對斯大林在領導衛國戰爭中的作用,普京一貫予以肯定。這是不難理解的。面對蘇聯解體,一個超級大國的沒落,當務之急是振興國家,恢復強國地位,爭取重新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為達到此目的,需要振興經濟,也需要鼓舞士氣。在蘇聯存在的70多年時間里,唯一能得到舉世公認的業績就是衛國戰爭的勝利,盡管世界上對此也有不同的聲音,但總體上很難予以全盤否認。要肯定衛國戰爭,就不能不肯定當時的領導人斯大林的功績。反過來也可以說,肯定斯大林是肯定衛國戰爭的需要。
俄國歷史上有兩次輝煌的戰爭勝利,一次是19世紀初對法國拿破侖的勝利,一次是20世紀中葉對德國法西斯的勝利。對拿破侖的勝利,人們記得更清楚的是名將庫圖佐夫元帥的名字,很少人還記得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把一切成就都歸功于偉大領袖的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就必須首先歸功于“各族人民的領袖”斯大林,所以戰爭一勝利,功高蓋主的朱可夫元帥就被貶到邊遠地區去了。應當說,這個傳統至今未泯。
其次,普京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無論是擔任總統還是總理,需要照顧群眾的,哪怕是一部分群眾的情緒。蘇聯的解體影響到千百萬群眾的生活和工作,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大量的群眾陷入困境。人們記得,曾經有幾千萬選民投俄共的票。要爭取這些人的支持,就必須照顧到他們的情緒和要求。他上臺后,采取了某些措施安撫這部分選民,如使用蘇聯國歌的曲調,用帶鐮刀錘子的勝利旗幟,等等。這些措施不會改變現政權的性質,卻能爭取到一部分持反對態度的民眾。不過,如果有人由此得出結論,認為普京想要回到蘇聯去,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普京的言論頗有分寸,始終同斯大林的內政,特別是大規模鎮壓,劃清界限。每談到斯大林和衛國戰爭的勝利的時候,都不忘批判斯大林的鎮壓政策。這次講話同樣如此,在講成就的同時指出“所花的代價太大”,并且認為這種大規模屠殺自己同胞的做法不能簡單地說成“個人崇拜”,而是“大規模罪行”,明確表示這種管理國家的方法是“不能接受的”。按照蘇聯和俄羅斯聯邦時期都擔任平反委員會主席的雅科夫列夫的說法,斯大林時期被鎮壓人數在1500萬到2000萬之間。如果再加上被牽連的親友,不同程度上的受害者當占俄人口的一半左右。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都不能無視這部分民眾的遭遇和情緒,需要明確無誤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肯定工業化的成就是同衛國戰爭的勝利聯系在一起的,工業化從物質上保證了軍事的勝利。但即使如此,普京也沒有忘記指出在實現工業化的同時農業的落后,居民為食物而排長隊的情景。如果普京說蘇聯時期一切多好,是“人間天堂”,那么從葉利欽到普京,他們就失去了執政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就等于自我否定。
此前不久,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在為2009年10月30日政治鎮壓犧牲者紀念日寫的博客中也說了類似的話。他為當今的年輕人忘記俄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大規模鎮壓感到遺憾,他說:“紀念民族的悲劇跟紀念勝利是一樣的。而極端重要的是,要讓青年人不僅擁有歷史知識,還要有公民感。要能夠滿懷感情地共同感受俄國歷史中最悲慘的悲劇之一。”
梅德韋杰夫說,國內各族人民都遭受了以1937—1938年為頂點的恐怖。“在戰前的20年期間消滅了我們人民中的整個整個的階層和等級。實際上消滅了哥薩克。‘剝奪富農’;使農民大傷元氣;知識分子、工人和軍人遭受了政治迫害;所有的教會代表都遭受了迫害。”
他提醒,“10月30日是千百萬遭受摧殘的人的紀念日”。這是未經法庭、未經審訊就被槍斃的人們,被遣送集中營和流放地的人們,因從事“非此類”工作或因“社會出身”而被剝奪公民權的人們。那時輕易給整個家庭貼上“人民敵人”及其“幫兇”的標簽……甚至一個人應有的舉行體面葬禮的權利也被剝奪,他們的名字長期被從歷史上抹去。
梅德韋杰夫堅決駁斥為鎮壓辯解的論調,他說,到現在為止可以聽到一種說法,這么多的犧牲是為了“某種崇高的國家目的”。梅德韋杰夫聲明:“任何國家的發展,任何國家的成就、追求都不能以人的痛苦和損失去換取。沒有什么東西能夠高于人的生命的價值。不能為鎮壓辯護。”“我們很注意同偽造我們的歷史作斗爭。不過為什么常常認為,問題只在于不允許改寫偉大的衛國戰爭的結果。而重要性并不亞于此的是,不允許在恢復歷史的公正的外衣下為那些消滅自己的人民的人辯護。”
梅德韋杰夫號召“研究過去,消除漠不關心和忘卻其悲慘面的想法”。他說,“除了我們自己,誰也不會去教育孩子們尊重法律,尊重人權、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從我們民族傳統和我們宗教中汲取來的道德規范。除了我們自己,誰也不會去保守歷史的記憶并把它傳給新的一代。”“實事求是地接受自己的過去,這是公民立場成熟的表現……脫離復雜的歷史,脫離我們國家實質上是矛盾的歷史,往往就無法理解我們的許多問題和現今俄羅斯困難的根源。”
從普京和梅德韋杰夫兩位領導人的言論可以看出,他們在對待蘇聯歷史上的問題時堅持兩點:一個是肯定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功績,從而也肯定斯大林在其中的作用,反對“偽造”這段歷史。這主要是針對某些國家對蘇聯當時的政策和行為的指責。另一點是同斯大林的鎮壓劃清界限,強調人的價值,生命的價值,譴責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反對以國家的“崇高目的”為借口替無端鎮壓辯解。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不可能為斯大林全面恢復名譽的。
普京有句名言被廣泛引用:“誰要是不為蘇聯解體而感到遺憾,他就是沒有心肝;誰要是想恢復原來模樣的蘇聯,他就是沒有頭腦。”后一句話是落腳點,不能回頭去恢復蘇聯,蘇聯作為一個時代已經結束。
2010年是二戰勝利65周年,俄羅斯將會利用這個時機大張旗鼓地宣傳蘇聯在戰爭中的成就和貢獻,也會提到斯大林的作用,但是不可能給斯大林全面恢復名譽。普京主動在電視上回答對斯大林的評價問題,實際上也為2010年的宣傳定下了調子。自然,其他國家(如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相應地也會利用此機會從本國的歷史和利益出發闡述自己的觀點,少不了對蘇聯的指責。這場爭論現在已經開始,明年也許還會加劇。
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