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黎族三峒調查》的認識意義和學術價值"/>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周偉民
通過一個細小鎖孔去窺視整個房間
——評《黎族三峒調查》的認識意義和學術價值
周偉民
對黎族生存狀態的調查研究,在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說來,從一開始即是國際性的。19世紀50年代起,外國人士介入這個領域作研究,先是法國的天主教海外使團在現今瓊中縣嶺門建立教會,進行語言與文化并重的田野調查;以后,外國學者出于不同的目的陸續深入黎區,做各種調查研究工作,并留下了相當豐富的成果。而在這些調研工作中,赤裸裸地明確表明是為侵占海南島提供智力服務的,是日本人岡田謙、尾高邦雄于1944年5月,由日本海南海軍特務部政務局第一調查室內部刊印的《黎族三峒調查》(原署《海南島黎族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
這部書是作者當時在日本海軍特務部的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于1942年11月26日至12月20日,用25天時間,對現今昌江縣七差鎮地區3個峒(當時屬樂東縣)作了深入調查,然后在1944年整理成書印出的。
這次調研活動,不是孤立的,是日本海軍特務部精心策劃的在海南島的系列工作。與此同時的有小葉田淳的《海南島史》、五部海南島民族調查資料、五部黎族及其環境調查報告、《海南島食糧自給形態確定》以及包括德國人史圖博著作《海南島民族志》等的翻譯出版,等等。在1942年對海南島傾注這么大的力量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目的是企圖長期占據海南島。1939年2月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入海南島;兩個月以后,日本陸軍省、海軍省、外務省等三個中央機構共同制定了《海南島政務暫行處理綱要》,作為日本對海南島占領政策的核心文件下達。文件開宗明義規定,“方針是:攻占該島的目的,首先應置重點于完成作戰。確保治安,同時適應我國資源不足為急需,以盡力調查和獲取重要資源為目的。”日本的海南海軍特務部,作為當時日本人在海南島統治機構的核心,傾全力貫徹上述文件的意圖。因此,《黎族三峒調查》作者在序言中坦陳,這本書“目的在于為海南島當前的黎族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眼下治安、開發等”事,諸如將黎區作為“對漢族尤其是對敵匪(指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緩沖地帶,以求軍事基地后方的穩定”。至于開發黎區、竊取黎區的資源,必先了解黎族作為勞動力資源的狀況,等等。
這樣的著述目的,聯系到20世紀40年代初期海南島上日本人、國民黨和共產黨三種武裝力量相互激烈角逐而又互相嚴厲制約的政治局面;依照我們的生活經驗和通常的閱讀習慣,以為是著一定有不少關于民族的與階級之間的矛盾與斗爭的十分尖銳的內容。恰恰相反,作者以完全客觀的冷靜的學術態度,用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證性的學術方法,寫作一部細小的地域性的民族志,如實地描述了20世紀40年代黎區黎族人民的生存狀況。作者對調查地3個峒27個村,作了深入細致的、認真的田野工作后將調查所得,參照德國人史圖博的《海南島民族志》和陳銘樞等的《海南島志》,經過分析整理,形成這部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志。全書由兩個部分組成,首先是關于黎族社會組織。作者準確地點明了黎區社會構成的四個層次,即家庭—氏族—村落—峒。同時正確地指出,黎族最大的社會集團為峒,“峒是一個封閉集團,它具有一定的領域”。峒是由多個村落組成,這些村落構成了更為牢固的集團。峒內發生的事件或峒與峒之間的事情,由峒內各村的長老參加的長老會議負責處理。黎族的行政單位為峒,因為峒以上沒有方言一級的組織。就筆者的學術視野,此前還沒有人如此明確地申述過黎族的社會組織,特別是對黎峒的性質、統轄范圍、內部關系以及管理諸方面的論述,這對研究黎族的社會史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也證明了,在1928年5月28日當時國民政府在海南島內頒行“保甲準則”,推行保甲制度以后,黎族的峒在黎族聚居地也一直還沒有被取消!其次是黎族的經濟組織。作者對黎族的衣食住形式、生產技術、勞動觀念與報酬、所有制形式、交換、禮儀以及宗教信仰等,都作了十分精要的敘述和闡釋,“已經涉略了關于黎族經濟組織的所有問題”(第226頁)。對于黎族延續了數千年、由于社會平等觀念而導致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的形態給予特別關注。作者認為,構成社會地位差別主要是由于社會分工造成的。如果按照男女之別或長幼之序進行分工,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工;那么,與此相反,以身份之高低為基準的分工,便是以村落整體為單位的分工。后者分工越明顯,就顯示出階層或階級的差別了。作者指出,“黎族,尤其是在調查地區的黎族中,卻不存在可以稱得上‘身份分工’的分工。在這里,身份差別并不明顯,雖然村里有‘長老’,但其生活方式與其他人的差別并不大,而且長老的地位也并非世襲……他們和其他的村民一樣都是農民,在農耕生產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并無特別之處。”(第170頁)這個結論極其重要,說明在黎族地區、起碼是在重合盆地,直到1942年,還沒有形成地主或富農,沒有階級,人們一直相安地在農耕生活中過著和諧的生活!作者得出這樣的重要結論,并非想當然,他們的社會調查是極其細致的,比如說到男女分工,指明“制陶的只由女人來承擔”(第169頁)。這一點筆者于2004年12月到昌江縣大坡鎮保突村的劉小練家調研當地制陶的全過程時了解到,這項勞動當地有一個承傳了幾千年的傳統:“女制陶,男勿近!”這一點印證作者的調查是細密的。上述的結論也是可信的!
作為一本民族志所提供給讀者的一個社區的完整的圖像,除了上述可視性的兩個方面外,還有更重要的是虛幻的宗教信仰,因為這才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寄托的。作者準確地記敘了黎族敬畏天神、尊重大自然的信仰。說黎族人民所信仰的天神是住在天上的。老百姓以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設想出天神的形象,“身形碩大,全身長滿濃密的黑毛,頭發垂至臉頰,雙眼豎生,身后亦有兩只眼”。又說,“雷神,它住在天上,手里總拿著一把斧頭,專劈壞人。”(第73頁)除了這些天神信仰之外,黎族還有“對村莊的守護神”等對大自然的崇拜。黎族人民敬畏大自然,他們世居山區,世代堅持一個崇高的信念:“山養我,我養山。”將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作為人生的第一信條,從不去與天斗、與地斗,而是順應自然,獲得自然的恩賜。
總之,這部著作記錄了當時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將半個世紀前的調查所得全面記錄,這對今天的讀者認識和了解黎族傳統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結構、黎族老百姓的信仰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關系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認識意義。
本著的兩位作者都是日本的著名社會學家;社會學是一門以社會調查為基礎的實證科學。我們從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角度考察,近代以來,用社會調查的實證方法研究黎族,史圖博的《海南島民族志》在這方面開創了先河。然而,史圖博做的是對全島黎族五個方言區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的考察,當然不夠深入;而且重點在于通過對所接觸的物質文化遺產,從民族學的角度探討黎族的族源問題,特別是探討了黎族和東南亞各民族之間的關系。這樣,從族群內部把握黎族的人際關系的特征方面,顯得薄弱甚至是忽視和欠缺!《黎族三峒調查》卻不同,作者是從嚴格的社會學意義上進行理論的開創,提出了“集中對某一地區進行重點調查”,這即是“微型社區研究法”:只調查研究黎區重合盆地上三個峒。同時更進一步提出了“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調查對象進行觀察的調查方法”。他們要“觀察”些什么?他們集中注意力“關心在于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換言之就是在于把握人們共同生活的方式……是著作者不同于史圖博的地方還在于對黎族各種物品之所以應該重視,不是因為由它可以聯想起黎族與東南亞民族的關系,而是通過黎族這些物品,讓讀者去了解這些物品的創造者之間和互相關系的特征;對黎族中的各種珍奇的習俗也一樣,應該把這些習俗放在它們所處的整個共同生活的框架之內,來理解其功能和意義。我們認識到這一層,也就認識了本著作者對黎族的家庭—氏族—村落—峒的社會組織以及對黎族衣食住形式、生產技術、勞動觀念與報酬、所有制形式、交換、生產、禮儀以及宗教信仰等的敘述,不是最終的著述目的,應該指出,著者最終關注的不是這些社會組織和這產業活動本身,而是依靠這些具體內容的調查,著眼于了解黎族的人際關系,傳統的社會結構,或者說是把握黎族老百姓的共同生活方式。所有這些,歸結起來就是“對制定黎族治理政策有著極大的幫助”。
我們如果細心地將本著作者的著述用心、著述的政治動機與本著所用的學術方法剝離開來,不至于將這個以田野為根基的學科徹底書齋化,而是在對比史圖博的方法中,興許會在反思中對我們進行“微型社區研究法”的學術工作有所啟迪!
金山教授率領他的團隊,認真地查閱了大量相關學術文獻,翻譯了這本專著,成績是應該肯定的。
(作者系海南大學教授)
book=75,eboo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