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冠儒,鄒彥寧
(清華大學,北京 100084)
樹立環境育人理念 建設綠色大學
——以清華大學的改革措施為例
□ 李冠儒,鄒彥寧
(清華大學,北京 100084)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一切工作都應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來開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高校的中心工作應體現育人為本的理念。除了開展傳統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外,許多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校園環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它是學校的第四種育人方式。也就是說,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不僅能夠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對教書、管理和服務育人工作的開展和實施也能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綠色大學;環境育人;善待自然;可持續發展
人類社會已進入21世紀,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把人類的物質文明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但驚嘆之余,我們必須正視人口劇增、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的現實。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耗損、酸雨蔓延、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污染、沙漠化等全球問題已經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規模空前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大會,通過了“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為在全球、區域或各國范圍內實現可持續發展制定了行動綱領,使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相對落后的技術、管理水平使我們為取得上述成績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后果。目前,我國的環境狀況仍然呈日益惡化的趨勢,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可以說,我國面臨的環境形勢是嚴峻的。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如何處理好經濟高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不僅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時代賦予大學的新的歷史使命。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表明:人類社會已從過去的依賴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階段進入到今后的善待自然階段。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和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目標。也就是說,社會發展必須保持經濟、資源、環境三者的協調,必須使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承載能力達到協調平衡。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領先科技進步和教育普及,只有這樣,才能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人們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變革,也是人們行為方式的變革。為此,必須對人們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與環境保護教育。這種教育涉及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資源等綜合學科,教育的對象除了廣大公眾之外,主要是各級決策者及高層次人才。筆者認為,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建立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示范校園將是貫徹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舉措之一。為此,清華大學提出了建設“綠色大學”的創意。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正處于歷史轉折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以及綠色技術、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等觀念日益被人們所接受,全球正在掀起綠色浪潮,21世紀將是 “綠色世紀”。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全世界環境與發展重大問題和知識經濟的巨大挑戰,面對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對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求,全面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和知識創新中應起的關鍵作用,結合已有的基礎,建設“綠色大學”將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要建設一流大學,一流的校園環境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學校園環境對育人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第一,良好的校園環境有積極的益身作用。一個綠化良好的校園環境,既有益于師生員工的身心健康,也是開展一切育人活動的基礎。第二,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強烈的熏陶作用。學生學習、生活在優美的校園中,他們的思想情感、審美情趣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環境的熏陶。第三,良好的校園環境具有很強的約束作用。良好的校園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它能規范學生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能夠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所謂“綠色大學”建設,就是圍繞人的教育這一核心,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原則、指導思想落實到大學的各項活動中,融入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的含義:
即培養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素質的人才,使他們畢業后像綠色的種子一樣播散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我國環境保護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所謂“綠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就是將這種教育滲入到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等綜合性教學和實踐環節中,使其成為全校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以及綜合素質培養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綠色教育”,是清華大學適應時代發展趨勢、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舉措。
首先,清華大學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列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礎課;將《環境學》、《可持續發展引論》作為研究生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同時開設了一批有關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的選修課。使所有的畢業生都接受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評估和處理有關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的能力,樹立保護環境的道德觀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
其次,清華大學廣泛開展學生“綠色教育”課外實踐活動和環境科研活動。支持學生開展“綠色協會”活動和“綠色教育”課外實踐與研究活動(SRT計劃)。面向社會開展不同層次的宣傳活動,將綠色的種子播撒到人們的心中,為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做貢獻。同時,不斷完善和健全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跨系、跨學科聯合培養研究生,招收在職工程碩士并開設碩士班,不斷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環境保護專門人才。
第三,面向社會,開辦“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訓中心”,通過遠程教育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為政府機關、企業等培訓高層次骨干人才。
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意識貫穿到科學研究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發展并引進符合生態學原理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為國民經濟主戰場服務。推進“綠色科技”的指導思想是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貫穿到科技工作的各個方面,正確引導科技發展,使科技工作的追求目標從單一目標(經濟效益)過渡到雙重目標(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注重知識創新,制訂并實施“綠色科技”發展規劃。其中包括:加強環境污染治理與環境質量改善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深綠色科研);發展綜合學科優勢,研究并開發一批符合清潔生產原理的新工藝、新技術(淡綠色科研),減少物耗與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環境軟科學研究,對環境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從社會、經濟、政治、技術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為國家和地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將“綠色科技”意識貫穿到研究項目的全過程。在項目立項過程中,將是否造成環境污染作為立項的前提條件,對可能產生嚴重環境污染的項目,即使有很好的經濟效益,也不承擔或不參加;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體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項目完成后進行“綠色評價”,并作為成果鑒定、報獎的評定條件之一。將環保產業作為清華大學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加快重大環保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建設規模化、集成化的高科技環保企業,為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綜合運用和展示國內外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建立環境優美的生態清華園示范區,在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同時,使之成為環境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地。建設“綠色校園”,就是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到生態校園的建設中,使“綠色校園”起到教育和示范的雙重作用。“綠色校園”應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是一個推廣環境無害化技術和清潔技術的社區,是一個推廣環境無害化技術和清潔技術應用的示范區,是一個精心規劃的生態園林景觀遍布的園區。在“綠色校園”中應隨處感受到學校事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氛圍,使全校師生員工及社區群眾在這種氛圍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在學生離開學校后,就像綠色的種子,撒向全國各地和各個行業,在國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發揮骨干和中堅作用。首先,在原有的基礎上修訂清華大學校園總體規劃,制定清華園景觀園林規劃,建設與清華歷史、文化氛圍及建筑風格相協調的園林景觀。其次,分階段實施校園綠色工程,重點是建設好四條綠色帶、四塊綠地、十個庭院、十個花園及周邊防護帶,逐步提高校園綠化覆蓋率,使校園成為多種生物保護地和向學生普及植物常識的課堂。第三,加強對校園環境污染的綜合整治工作。采用環境無害化技術,治理校園環境,對環境保護起到示范及推廣作用。
建設綠色校園是綠色大學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個處處充滿綠色、時時體現環保的生態校園不僅能夠為師生員工提供一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場所,而且在開展環境育人方面也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建設綠色校園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和諧校園建設為目標,以校園綠化、美化和景觀精品建設為主線,講科學、講藝術、講文化;豐富植物品種,優化園林配置,科學養護管理,把清華大學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校園。從1998年以來,校園綠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的園林建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校園綠化面積135.8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54%,校園樹種達到520種。
清華大學在能源相關領域具有較好的基礎,建有一批能源科研基地。學校在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廣泛,不僅有一批研究成果授權許可給外國企業,而且還與海外政府和企業聯合共建了10余個研究機構。在此基礎上,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于2008年年初成立,實驗室重點研究中國未來能源和節能減排的尖端技術問題、發展戰略和技術路線,通過與企業合作實現重大技術集成和產品示范。這是學校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解決能源短缺、改善全球氣候環境方面為中國和世界做貢獻的一項重要舉措。
根據中國能源發展“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發展”的思路和“節能減排”的要求以及清華大學在能源領域的學科優勢,低碳能源實驗室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先進核能技術、清潔煤發電技術、先進輸電與電網安全技術、節能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能源發展戰略和技術路線等。低碳能源實驗室將對全校能源領域的科學研究和重大科研基地的建設起到統籌整合和指導作用。實驗室建立了高規格的學術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聘請了國內外著名學者和企業家擔任委員;積極與國內外大型能源企業開展合作,共建研究機構;與國際一流大學建立低碳能源大學聯盟;通過系列研討會、出版物、網絡等形式,促進交流和資源共享。同時,試驗研究平臺和新技術示范平臺對企業和研究機構開放。實驗室在“綠色大學”框架下制定校園能源環境教育計劃,把涉及能源與環境的科學發展觀融入學生培養教育過程中。
⒈超低能耗示范樓建設。2005年3月22日,我國首座超低能耗示范樓在清華大學落成,這也是我國首個綜合示范、展示、試驗功能的綠色建筑。示范樓內集中展示了近百項國內外最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產品,是我國首個以真實建筑物搭建的建筑節能技術試驗平臺。超低能耗示范樓建筑圍護結構導致負荷僅為常規建筑物的10%,冬季可基本實現零采暖能耗,考慮辦公設備、照明等系統在內,建筑物全年電耗僅是北京市同類建筑物的30%。
⒉環境節能樓建設——國際合作項目。清華大學已落成的環境節能樓是環境系的新系館,位于清華大學主校區的東南側,是由意大利政府出資2.7億人民幣修建,由中國科技部和意大利環境與國土資源部合作的一個最大項目。這座樓也融合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節能系統和建筑理念,是一座智能化的綠色、生態、環保、節能型建筑,將成為環境系教學、試驗、科研和中意環境技術交流的中心,并將為我國環境與能源的長期協調發展提供研究平臺。該樓是“綠色建筑”的典范,它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人與自然融合的理念,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應用了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發電、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材料和設備,充分展示了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環境節能樓通過建筑設計、設備和材料選擇、施工、運行管理等關鍵環節來充分展示國際上最先進的節能技術。該樓以太陽能和天然氣作為主要的能源,屋頂和退臺上安裝的太陽能光電池板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同時采用天然氣發電和熱電冷三聯供系統,冬季發電機組產生的廢熱直接用于供暖,夏季發電機組產生的廢熱用于驅動吸收式制冷機。與同等規模的使用燃煤鍋爐供熱和火電的建筑相比,據初步核算,該樓每年將減排二氧化碳1200噸、二氧化硫5噸。
2010年3月,美國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評選出全球14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其中10個來自美國,3個來自歐洲,清華大學是唯一上榜的亞洲大學。這是清華大學實施綠色教育,建設綠色大學、綠色校園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總之,在綠色大學建設過程中,綠色的校園環境是極其重要的。校園環境可分為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非物質環境也稱為人文環境、精神環境或軟環境,包括輿論環境、制度環境、紀律環境、服務環境、心理環境等。校園物質環境是精神環境等各要素的載體,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學校的物質基礎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在 《勸學篇》中也曾說過: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由此可見,校園環境對一個人或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增強其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功能,而且能夠在促進其全面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清華大學創建“綠色大學”示范工程十周年實踐文集[C].2009.
[2]清華大學后勤工作論文集[C].2009.
(責任編輯:高 靜)
Huanjingyuren idea of establishing and building a green university——Case Study of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Li Guanru,Zou Yann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universities is to train people,all work should focus on this center to carry out.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the center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reflect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In addition to carrying ou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services,many educators becom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ampus environment,the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ng people that it is a way of educating the school's fourth.A good school environment can not only play a subtle role for students,but also for teaching, management,and providing services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can also play a catalytic and facilitating role.
green university;educational environment;kind of natural
G521
A
1007-8207(2010)12-0045-03
2010-10-20
李冠儒(1984—),男,吉林長春人,清華大學總務長辦公室工作人員,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后勤管理;鄒彥寧(1973—),女,遼寧錦州人,清華大學總務長辦公室業務科科長,高級教育職員,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