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傳忠
審視國家公務員考試
過傳忠
2009年 11月 29日,2010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筆試火熱開考。這項考試有兩點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一是它的報考人數;一是它考題所涉及的內容。僅就通過資格審查的報考人數來看,目前已達到146萬,而2003年只有8.3萬,后來,2007年為60萬,2008年為80萬,2009年為105萬,真是節節攀升。至于人們關心的考題,單從媒體上透露的來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軍事、醫學……已可謂極盡刁鉆古怪之能事。
于是,人們議論紛紛,但多還停留在操作層面,希望能夠改變一些明顯的缺陷。而我認為,應當再向前跨一步,好好審視一下,這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考”和“國考”的考試,究竟具有怎樣的性質?對我國的教育、就業、人事、干部等各項事業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導向?不從根本上去剖析判斷,問題是難以解決的。
多年來,我們為高考所困擾,看到了它的弊端卻又無法解決。這里我要說,公務員考試的弊端比之高考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是高考的惡性發展。
首先,它把應試教育進一步推向了極致。人們詬病高考主要是抱怨它“一考定終身”,把人變成了應試機器,而公務員考試在“應試”問題上走得更遠。高考還分科目,還有課本,而公務員考試的范圍卻無所不包,要求人人都是“百事通”。于是,相關的助考書籍層出不窮,暢銷天下;花樣繁多的輔導班、補習班幾乎成了一項紅火的產業。讓他們賺些錢去且不去說它,把上百萬的考生引入這于國于民并無什么好處的死胡同不是多方面資源的極大浪費嗎?
其次,它進一步強化了“智育第一”的傾向,把素質教育變成了形同虛設的口號。公務員考試的考題盡管是本萬寶全書,卻偏偏考不到應試者的思想、品德、能力、覺悟、感情、意志……如此眾多的方面。因為,出于操作的局限,它只能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而且還必須是有“標準答案”的。這種做法就是從立場、觀點、方法和獨立思考與創新的精神看,也是對應試者的一種誤導和扼殺。盡管下一步還有面試,但取得資格畢竟是第一位的,素質云云,在這里變得蒼白無力,遭人嘲諷。
再次,它使就業問題上的惡性競爭越演越烈。高考所管的是高等教育的“進口”,盡管競爭激烈,畢竟還有四、五年的時間可以拼搏,而公務員考試如今已把持“出口”,能否從校門跨入公務員的大門已實實在在地影響到自己一生的前途,難怪競爭會越演越烈,趨向白熱化。從十六大開始,我們黨就強調“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如今把公務員的招聘一下子推到了如此“岌岌乎高哉”的地位,難道是與這些精神相符合的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總則第11條規定:“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請注意,需要促進和協調發展的應當是 “各級各類教育”,那么,公務員考試對它們又各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先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這是人們最關注的。為了進入高校(特別是名牌高校),家長們已經從孩子未出娘胎就開始忙乎了,為的是“別輸在起跑線上”。我們的中小學也一級扣一級地都成了考試的訓練營,“升學率”牽著教育的鼻子走,就算進了大學,也很難培養出有個性的能獨立思考的創新型的人才。如今的大學,已由文化殿堂變成了“職業介紹所”,近年來,隨著公務員考試的影響日益擴大,更把高等教育朝“學而優則仕”的路上引,從而進一步淡化了高等院校為社會全方位造就拔尖人才的崇高使命,這一負面導向是很值得注意的。總之,從中考、高考到“國考”,如此這般地考下去,我們的孩子怎么可能減輕負擔,怎么可能全面發展?
再看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法》第19條規定:“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十七大報告中還特別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然而,現實是職業教育在社會上失去了應有的地位,成了失敗者的收容所。好不容易引起了一些重視,又遭到公務員考試的狠狠一擊,被甩到了社會的邊緣上,更沒有了立足之地。由于公務員制度幾乎是終身制的,成人教育辦得再好,也插不進高層人才隊伍中去。總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我們祖先當年說的這番早該過時了的話,但愿不再死灰復燃。
我們的教育應當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需要造就的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忽視“數以億計”、“數以千萬計”的人才,把眼光只盯住寶塔尖,如今尖上又冒出顯眼的一塊“公務員”,教育這樣辦下去,能同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嗎?聽說上海的公交駕駛員馬上就要后繼乏人了,這并不奇怪,類似的事情還會接踵而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操作型高技術的人才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
也許有人會說,無論如何,公務員考試終究為我們的國家機關搜羅了尖端人才,終究提高了公務員隊伍的水平,這總不能否認吧?我的看法恰恰相反。由于“國考”并沒有明確具體的專業要求,招聘到的人員往往并不對口,而有的崗位本身就不具備技術含量,把一些高學歷的人招進來,做一些日常的事務工作,他們反而會感到“大材小用”,并不稱心。再從報考公務員的動機來看,之所以有這么多的人趨之若鶩,據媒體采訪,多數人或是為了“求得穩定、清閑”,“完善的福利”和“較高的待遇”,或是為了有利于“自我”的實現和將來的“發展”,并不真正明確“為社會公共服務”的崇高使命。這樣的心態和精神面貌,豈不令人擔憂?就以個人的接觸而言,我在不少機關里都感到這幾年考試招錄的新人缺乏熱誠,工作并不到位,擺出一副憑本事考進來的面孔,使人難以接近。
根據十七大報告精神,我們應堅持的“正確用人導向”是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的原則選拔干部,也就是要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績、廉”,而不能只看考試成績。實際上,從城市到農村,我們有很多年輕干部在基層在艱苦地區為人民服務,鍛煉成長,“大學生村官”就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我們選拔公務員可以多渠道,但不應排斥這些有實踐經驗的同志,而且,還要看發展,不能 “一考定終身”,“熬他幾年就升官”,否則,我們的公務員隊伍難以充滿活力。
把眾多人才都挑選進了機關,這是一種人才的高消費,而對國家來說,又是一種浪費。我們國家那么大,各行各業那么多,哪里不需要真正的尖端人才呢?但是,國家公務員以它的優越條件硬是吸引了無數人才,有些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專業也不覺得可惜,這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損失,不要一葉障目,更不要視而不見。
說到最后,莫非要取消公務員考試不可嗎?是的,至少,如此規模巨大的筆試是沒有存在的必要的。至于國家機關的各個部門招聘公務員要不要考,怎么考,盡可以探討、改進,但是不能再讓錯誤的做法維持下去卻是起碼應當做到的。
(作者系上海市新僑學院副院長、民革上海市委會原副主委/責編 張海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