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蘭
國際旅游島建設與海南黎族醫藥產業的發展
林芳蘭
建設國際旅游島是通過保護環境、發展旅游帶動現代服務業,使第三產業成為海南的主導產業,進而推動海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以旅游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并不是不能發展工業,而是選擇發展何種工業,如何發展工業,與旅游形成互補。從海南的實際出發,筆者認為應大力推進海南黎族醫藥產業的發展。
1.豐富生態旅游活動項目,增加生態旅游的吸引力
深入開發生態休閑養生旅游項目正好符合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經營之道。具有民族特色的黎族傳統醫藥、醫療保健項目尚未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海南中部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資源條件,挖掘黎族醫藥文化,既豐富了生態旅游內涵,也增添其特色。
2.提高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
由于黎族醫藥文化開發可以把黎族醫藥文化旅游線路、景點與住宿等環節串通起來,形成藥旅游消費,這無疑可以培育消費,提高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海南整個黎族醫藥產業的發展。
3.市場競爭的需要
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競爭的核心就是特色。有特色才會有市場,有特色才會有效益。海南海藥股份有限公司立足黎藥、發展黎藥,該公司根據黎族民間秘方研發生產的楓蓼腸胃康顆粒劑,2006年的銷售額是1億多元,成為該公司的主打產品。海南的制藥企業要做大做強,也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發展海南黎族醫藥產業,搞好黎族醫藥的種植開發利用,不失為海南的優勢特色經濟,必將成為興島富民的朝陽產業。
1.黎族醫藥文化歷史悠久
黎族醫藥與藏族醫藥、苗族醫藥一樣是我國醫藥的寶貴財富,在海南黎族民間使用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并具有鮮明的海南特色。由于海南島特殊的地理位置,黎族同胞在同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用黎族醫藥治好許多疑難病癥,特別是在治療肝炎、腫瘤、婦科病、風濕和接骨等方面獨具特色。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人類疾病譜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白血病、癌癥和肝炎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命。黎族醫藥在乙肝、白血病等一些疑難病癥的治療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黎族醫藥作為傳統的民族醫藥,散發出自己獨特的魅力,極大地吸引了當代社會對黎族醫藥的關注,黎族醫藥可以發展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民族醫藥之一。
2.黎族醫藥資源十分豐富
海南黎族聚居地區地處熱帶北緣,氣候溫和,終年無霜雪,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植被資源極其豐富,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藥材,素有“天然藥庫”之稱。海南藥用植物達3300多種,其中絕大部分又集中在海南中部黎苗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五指山地區,五指山地區天然及人工栽種的藥用植物多達3000多種,占全國藥用植物資源的三分之一強,并擁有抗癌植物紅殼松、膽木、益智、巴戟、豆蔻等名貴藥材,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
3.海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海南省政府十分重視黎族傳統醫藥文化知識的發掘和整理。2001年11月31日,省政府成立了海南省中藥現代化協調小組,并把海南省中藥生態型科技產業基地作為海南省“十五”規劃重點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并將其納入海南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和海南省“十一五”醫藥保健品發展規劃之中。近年來積極推進南藥和黎族醫藥產業化發展,扶植南藥和黎族醫藥龍頭企業,培育新產品。2010年,將培育出1-2個南藥和黎族醫藥品種,并重點培育出5家中成藥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企業和企業集團。這為海南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醫藥產業和公共開發平臺初具規模
目前,海口醫藥產業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醫藥工業生產體系,產業聚集達到一定規模。海口的醫藥工業企業從1996年的16家發展到目前的82家,醫藥工業企業總產值達35億元,其中資產規模超過億元的企業有10家。立足南藥和黎族醫藥資源開發利用的制藥企業有海南海藥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長春花藥業有限公司、海南九芝堂藥業有限公司、海南金光藥業有限公司等10家,開發生產了楓蓼腸胃康顆粒、貫黃感冒沖劑、膽木注射液以及裸花紫珠片等產品。其中,裸花紫珠片及楓蓼腸胃康顆粒被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醫藥科研開發體系正逐步形成。國家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同盟醫藥技術開發中心等一批醫藥研發機構先后進入海口;海南省熱帶藥用植物研究開發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單位,正在對重點黎藥材進行標準、毒性、藥效和成分的研究,為黎族醫藥的使用和開發打下了基礎;海口成立黎族醫藥產業發展促進會、設定重點實驗室及設立黎族醫藥研發中心,這為以黎族醫藥資源為主的深加工產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5.黎族醫藥生產前景廣闊
隨著“人類回歸自然,呼喚綠色藥品”觀念的深入,加之中藥具有獨特療效和毒副作用小的特點,消費者選擇天然藥物已經成為21世紀的普遍趨勢。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球約有80%的人以植物藥材為基本的醫療保健手段。在國際市場上,天然藥物的銷售額已占藥品銷售的30%,并且正以每年15%到20%的幅度增長,這為海南黎族醫藥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機會。開發黎族醫藥產業是培養海南特色經濟的一項重要戰略選擇。
1.海南制藥企業缺乏黎族醫藥品牌意識
海南制藥廠云集,大約有一百多家,但立足南藥和黎族醫藥資源開發利用的黎族醫藥企業所占比例少且規模小。黎族醫藥制藥企業只有10家左右,僅有海南制藥廠有限公司超億元,其余為中小企業。盡管海南藥用植物資源豐富,生產的藥品數量很多,但藥品市場上富有海南特色的黎族醫藥占的比重卻很小,海南現在生產的品牌藥品,只有荔花鼻竇炎片、裸花紫珠片、腸胃康等是地道的黎藥品種。打造海南黎族醫藥產業,僅僅依靠幾種產品和幾家企業是不夠的,與苗族醫藥產業做得非常好的貴州省相比差距相當大,貴州生產苗族醫藥的企業有70多家,貴州苗族醫藥一年產值約達40個億,苗藥的百余品種中有三分之二擁有專利。
2.黎族醫藥產業缺乏人才和資金
一是由于黎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黎族醫藥的藥方主要是靠黎族同胞口傳繼承,而目前懂得黎族醫藥的黎族同胞年齡都比較大,年輕黎族同胞由于國家對黎醫黎藥的行醫還得不到認可等原因不愿意繼承和學習,黎族醫藥文化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危險。二是黎族傳統用藥經驗分散在民間,知識比較零散,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系統。三是海南高等藥學人才匱乏。制藥業是高科技行業,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而海南省醫藥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難以達到企業要求。據統計,2005年末海南省醫藥行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約8%。四是企業建設項目融資和流動資金融資困難,是海南省醫藥工業發展中長期面臨的問題。由于開發資金不足,許多科研項目無法順利進行下去,這嚴重制約著黎族醫醫藥企業的壯大和醫藥產業的發展。
3.黎族醫藥研發缺乏地方藥材標準的制定
黎族醫藥民間驗方由于許多藥材沒有用藥依據,給制藥企業研發和申報新藥造成了障礙。如紅椰子作為藥用,它對治療肝腹水有一定的療效,但在《藥典》等相關規定上,卻沒有椰子的藥品標準,其他的藥材地標上也沒有,由于沒有用藥依據,更多的時候,人們只是把椰子當成水果。加上現在地方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困難更大。海南現在生產的幾種品牌藥品,如荔花鼻竇炎片、裸花紫珠片、腸胃康等都是地道的黎藥品種,但卻沒納入民族醫藥管理范疇。黎族人民由于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驗方也是口口相傳,要研發黎族醫藥有一定的困難。
4.黎族醫藥材規模小、產業化低
隨著現代生態環境的迅速變化,天然綠色植物面積的日益縮小,曾經廣泛存在和應用的豐富熱帶藥用植物資源正在悄悄地消失,加上缺乏對傳統藥材資源的收集、整理、提純、復壯,致使海南部分藥材被過度采集,致許多具有特殊療效的野生藥材資源如長春花、膽木、牛耳楓等正迅速減少或消失,這嚴重威脅著黎族醫藥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以這些藥材為原料的長春花藥業、海口制藥廠等中成藥生產企業,已經不能滿負荷生產。海南雖然具有得天獨厚的藥材種植條件,但是規范化(GAP)的藥材基地卻屈指可數。如目前只有海南金光藥業有限公司和海南制藥廠在瓊中和五指山等地進行人工種植且規模較小,五指山市水滿鄉種植了很多品種的黎族藥材,但主要是以旅游開發的形式進行,草藥品種較多,但每種藥材的種植卻較少。由于沒有規模化,影響了藥品的生產。五指山的膽木,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藥品的主要原料,僅國內市場一年的需求量高達百噸以上。然而,目前海南種植的膽木還不能做成中成藥,其原料主要靠百多畝野生膽木,人工培育的膽木要有六七年的時間才能使用。從原料來說,沒有形成大的產業,因此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沒有大規模的種植,黎族草藥僅憑現有種植的資源,根本就不可能支撐大型產業化生產。
醫藥產業是人才、資金、技術密集的高附加值行業。南藥、黎族醫藥、海洋藥物等是海南省的資源特色,海南雖然擁有豐富的熱帶藥用植物資源,但是海南醫藥企業由于研發資金不足、集聚人才難、融資渠道窄等問題,南藥的研發都無暇顧及,更何況是黎族醫藥。國際旅游島建設,將使制約海南醫藥產業發展的人才、資金、技術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1.人才聚集行業
醫藥作為科技和人才密集型行業,其發展的關鍵在于研發新藥和吸引人才。海南有著最適合人居的環境。海南94.5%土地綠色、優質、安全,90%達到一、二級環境質量水平;森林覆蓋率高達51.8%,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4℃;空氣質量全球名列前茅(200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空氣中負離子高達8萬個/cm3,是著名的天然氧吧。陽光、沙灘、海水、空氣……國際旅游島建設將進一步提升海南的自然生態環境。對知識型技術型個才的需求不斷升級,對環境質量表現出較高需求,這么好的人居環境,可以吸引醫藥人才的到來,這為黎族醫藥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知識型產業轉移承接地區
海南四季常青、空氣質量好、水質好,又有豐富海洋和陸生藥物資源,非常適合發展環保要求較高的制藥工業,具備接受國內外醫藥產業轉移的我國其他省份無法比擬的優勢。建設國際旅游島,海南的區位、資源等比較優勢和后發展優勢正日益彰顯,這對追求高環境質量的知識型產業顯示出強烈的吸引力,是重要的知識型產業轉移承接地區,海南正成為國內外醫藥企業投資的熱土。
3.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保障。有效的制度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是面臨科技進步、強有力市場競爭、地區給予的支撐力量。《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集約發展新型工業。鼓勵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快海口藥谷建設,增強南藥、黎族醫藥、海洋藥物的自主研發能力。這充分說明海南省各級政府將從組織、政策、財政、服務方面均給予大力支持,這為海南黎族醫藥的發展提供了相關政策和措施保障。
1.重視黎族醫藥的培育
必須由政府支持,搶救黎族醫學醫藥這一寶貴財富。首先從搶救黎族醫藥的藥方、保護生長黎族醫藥的熱帶雨林入手,通過深入黎族同胞調查,把黎族醫藥的功能搞清楚,通過教學培養黎族醫學人才,通過研究、教學和企業生產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黎族醫藥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培育出具有海南特色,在國內國際有影響力的黎族醫藥品牌。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弘揚黎族醫藥文化。積極向國家衛生醫藥行政管理部門建議,將黎族醫藥納入民族藥管審批范疇,鼓勵醫藥企業和科研單位大力開發新黎族醫藥。另外就是政府要給予研發民間驗方的政策支持,如開發成功后,能給予價格上的優勢,以保證企業回收成本。
2.建立GAP示范基地
海南島熱帶藥用植物生長的環境極為優越,非常適于中草藥生長,適于引種馴化,家種家養藥材。因此,必須抓緊推進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選擇那些在實際中有顯著療效的藥材來種植開發。各級政府把發展中藥材基地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工程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基地+農戶和訂單農業等組織形式,把千家萬戶分散的商品生產組織起來,逐漸形成企業+農戶聯合大規模人工種植中藥及民族藥材、工業種植業共同發展的格局。在實施GAP過程中,從種子選擇、下種、施肥管理、藥田管理、采收、撿選、包裝等均應制定出嚴格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操作規程(SOP)。通過建立GAP示范基地,滿足藥廠生產所需要的大量藥材。同時,黎族同胞進行藥材的種植,可以增加其收入,加快海南省黎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3.加大黎族醫藥的研究開發力度
充分挖掘、整理和總結黎族醫藥偏方、驗方。黎族醫藥祖傳秘方傳男不傳女,政府應對黎族醫藥有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積極鼓勵各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展黎族醫藥科研工作,提高研發能力;在黎族醫醫藥理論的指導下,組織專門科技攻關小組,對有重要臨床意義的黎族醫藥進行開發,促進黎族醫藥的產業化步伐,并在此基礎上突出重點,分批開發。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力爭使重點藥物的研究開發在短期內實現重點突破,盡快投放市場。
4.盡快制定藥材的標準
研發黎族民間驗方,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制定藥材的標準。對海南有藥用習慣且適合開發的藥材,制定地方藥材標準。另外政府要給予研發民間驗方的政策支持,如開發成功后,給予價格上的優勢,以保證企業回收成本。海南省的有關部門和企業應傾盡全力做好地方標準上升到國家標準的審評工作。
5.進行資源整合
一是加大企業合理的資源配置。海南省醫藥企業規模還比較小,知名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化開發需要更多“龍頭”帶動,因此要進一步引導企業走兼并、重組、聯合的路子,培育海南省醫藥產業的“巨人”企業,形成海南省醫藥產業資源的合理配置格局。二是強化企業的自主創新和品牌意識。制藥企業發展的關鍵是產品,產品優勢是制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要引導和推動制藥企業加大新產品的研發力度,創出更多的知名品牌,真正推進海南省醫藥科技的進步和醫藥產業的壯大。
總之,黎族醫藥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項極其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整個黎族醫藥體系的研究與整理工作應在政府引導下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完成;要緊扣國際旅游島建設,圍繞海南省的自然生態優勢、黎族醫藥優勢、科技支撐優勢,建設具有海南特色的醫藥種植基地和加工業,建成黎族醫藥“硅谷”,創立黎族醫藥品牌;要全面提升海南省黎族醫藥產業的地位,使黎族醫藥現代產業成為海南經濟新的增長點。
[1]搶救性保護發掘海南黎族醫藥資源[N].海南日報,2008-06-16.
[2]張中寶.海南:三年內擬培育五家年銷售額過億藥企[N].海南日報,2008-09-17.
[3]關于搶救發掘黎族醫藥的建議[R].海南政協提案,2006(3).
[4]羅曉紅.國有企業戰略管理:難點與對策[J].理論探索,2010(6).
[5]趙曉燕.旅游目的地營銷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8,6(1):122-124.
中共海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