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東升
人大研究,經過幾代學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成果越來越豐碩也越來越受重視,然而其學術影響還應該繼續擴大。由于人大制度作為中國政治與中國法律體系的根本制度,這種政法體制與法律傳統,無論是學術研究抑或實踐操作方面,不但要加強政治學尤其是中國政治的角度去深入探究,同時也必須從法學研究的視角進行全方位考察。在筆者看來,可以通過人大研究與法學研究的關系的考察來尋找突破口和發展難題,亦使作為中國政治特色產物的人大及其研究契合新中國的政法體制與法律傳統。
我國憲法及有關法律賦予了人大及人大代表極其重要的權利,但在一些部門法的理論與實踐困境中,易有如“君住江之頭,我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北宋]李之儀:《卜算子》)的感嘆,困惑人大學家、人大代表甚至人大的缺場。因而我們的視覺進路不能僅停留在如何提高人大研究的學科地位以及完善人大制度這些方面,還應當不斷深入考察有關知識與實踐文本,觸及各個法律職業群體的精神生活與心理變化。這種具有互動性的法律實踐意義上的智識進路,也正反映了最高國家權力逐步走向法律規則、和諧秩序之路的法治文明的要求。
對近20年來,法學知識體系內(主要是法學核心和CSSCI期刊)數千份文獻資料進行考察,將有關人大研究類的基本情況初步統計、歸類、比較。其實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筆者已于另文中詳細介紹[1]。這里仍有必要簡略概述。
從研究內容看:法學界關于人大研究的論文,主要集中于人大最重要的“法權”——立法、監督上。立法類論文主要就法律、條文(款)、行政法規、規章提出比較具體的立法建議;監督類論文主要是人大對司法機關(法院、檢察院、公安)的監督,大多為個案監督、程序完善問題,另外還有一定數量關于共產黨領導人大與人大對共產黨監督的論文。學者們的觀點和研究成果雖然較零散,但爭鳴卻不少,尤其是郭道暉(1994,2001,2004)、童之偉(1997,2003,)等教授以及《法學》等雜志,具有相當大的理論勇氣,將一些貌似理論敏感問題融入法學范疇內,變得合理合法合情并引起學界共鳴。上官丕亮博士的劃分人大法部門和建立人大法學初論(2004),主張法學界系統研究人大法律以及人大部門法學,則提升到了學科建設的高度。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家哲社規劃項目有:違憲審查的原理與技術(2005)、選舉程序研究(2006)、立法后評估研究(2007)、立法的民主化與科學化新論(2008)等;四川省哲社規劃項目有:人大及其常委會組織體制改革與創新問題研究(2005)、地方立法及其公眾參與機制研究——四川省地方立法的制度完善(2006)等,顯示了國家和省內相關部門對人大研究與法學研究的關系方面的研究還是頗為重視的。
從研究方法看:總體而言,人大研究的基礎及現狀,主要凸顯的是人大(人大機構及代表)的正當程序價值,缺乏對其內生性、自發性邏輯(自身法律職權與政治效能發揮中的心理思考、行動與過程的變化趨向)進行研究,研究的層面較為單一、缺乏互動性和縱深交叉發展。
長期以來,人大研究局限于一般性的實務操作完善或者政策定性分析層面,與法學界之間存有相當大的距離,同時,法學界在面對一些理論與實踐的困境時,由于缺乏相應的人大研究水平,不能從中獲得有效的啟示或解決方法。這些都既影響到了人大機構及人大代表的作用發揮,也影響到了一些法律實踐的發展和完善,還影響到了人大研究及其學科建設的發展。直到今天,諸如憲法司法化、合憲性推定、憲法解釋等重大問題仍陷入困境之中,未取得較大進展,很多學者也為尋找突破口而苦苦求索、百思不得其解。聯系思考強世功博士的憲法司法化的悖論——兼論法學家在推動憲政中的困境(2003,中國社會科學),可發現不少法實踐尤其是憲法實踐與實踐憲法,人大研究專家或人大學家(含法學家中有此造詣者)不應缺場甚或適宜發揮核心價值作用。
(一)初步的主要觀點
人大研究并非一個單純意義的政治學研究范疇或法學研究范疇。但是,隨著法治建設的推進特別是黨和國家要求加強人大機構及代表的作用,從法學知識場域進行研究,更能回應現時代理論與實踐的迫切要求。
目前,違憲審查、憲法訴訟、憲法監督、憲法解釋、憲法司法化等重大問題的癥結,其解決之道不僅僅在于權力代表者、行使者、監督者的權利與義務如何更好地實施、分配、落實,也不僅僅在于他們對問題簡單的合法性或合政策性判斷,更重要的是他們所代議的人民合意性、立憲原旨性分析與判斷水準。而要達到這種水準,隱含在其中的關鍵因素是人大機構及代表的內生性、自發性邏輯(自身法律職權與政治效能發揮中的心理思考、行動與過程的變化趨向)。這需要我們在兩個源流(層面)上不斷探索:在法律運行機制和空間之內,對憲法實踐的深刻領悟——實踐源泉,同時又不局限于憲法與憲法學框架,大力探索具有自身獨立與內在的理論品格和實踐運行規律——理論與學術源泉(人大研究的理論體系與學科建設)。
(二)有待探究及求證的內容:法實踐中的人大研究
1.憲法學與憲政問題。一是憲政(秩序)[2]維度的考察。比較憲法理論中的一些關涉到人大的討論——憲法訴訟、憲法司法化、違憲審查、憲法保障、憲法適用、憲法解釋這些理論與實踐研究,與人大機構及人大代表有關系的因素何在?意義何在?二是憲法訴訟問題,是憲法學實踐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訴訟制度是憲法得到廣泛關注、重視的機制,有了制度機制,實踐的發展,相應地伴隨著理論研究的繁榮。那么,憲法訴訟的主要載體和實現形式是什么?是人民代表大會,是人大機構,是議會。因此,要實現憲法活力的激活,就要充分發展憲法訴訟制度,而憲法訴訟制度的發展必須緊密依靠人大研究的理論指導。幾位憲法學者于2003年在《政法論壇》[3]上撰文論述了憲法的程序性問題,其中不少提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問題,盡管正文中不全是明確提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字眼,但是實際上是屬于人大研究的體系之中的。在我看來,當今憲法學的很多實踐性構想,需要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去實現和完成的。不妨從憲法學中的憲法程序、憲法解釋、憲法理論基礎、憲法方法論的已有研究基礎進行深入的熟悉,將其中凡是涉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問題,都須納入本研究的考慮和分析之中。
2.人大與各部門法的關系。我國法學理論一直比較“重視”人大研究(主要是就人大在我國國家政治體制中的地位來認識的而可能并非實際對人大學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論研究實踐),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能僅注意研究人大研究與其他部門法學研究的辯證關系,找出它們的區別與聯系,而應深入細致地研究部門法學研究及其實踐對人大研究及其實踐發揮的影響,以便使人大研究及其人大制度在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立法、行政、司法中的人大。眾所周知,立法是人大機構的重要職權,既然有了立法學的研究,不妨去作深入的了解,以為人大研究補充深厚的理論土壤。在憲法及其憲法性法律中,關于人大方面的規定,多與人大的立法權有關,有關立法的規定和表述,應該是我們關注的一個很重要內容。這種三權分立的國家政治體系結構,至少可以說明人大研究理論屬于立法緯度,而要加強和鞏固這種立法體例的角色特征,則需要從行政、司法兩個源流去進行批判地吸收營養。不過嚴格地就這種形式分類,似乎又比較絕對化和片面了,因為人大活動關系可能或者應當包含其他兩個理論緯度的范疇和內含其特征。這樣看來,人大研究的實踐運行,或許主要表現為行政現象及其活動過程,要有效地建立人大研究的理論根基,則需要對行政法學的學理與實踐經驗有著較為系統的了解和運用能力,這樣才能為所謂的“法學純粹性”提供保證和基礎。在司法實務方面,比較司法實務中關于人大的討論,比如人大與法院的關系、法院的法律適用規則、法院審判權與立法權關系、行政權與司法審查[4],等等。
4.不斷強化人大之法律職業身份認同以及加強其法學教育制度建設。這有利于將許多人大實務經驗從法律或法學的角度加以科學總結,又能不斷強化一批法律職業群體專門從事人大實務或人大研究的法律職業身份認同——在我看來,人大代表與人大學者應屬于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一部分[5]。人大代表、人大學家專門職業群體該怎么做?可成立中國人大學校[6]、中國人大代表學院。培養教師、編寫教材試用本。在培養教師和準備教材的同時,一些有條件和實力的高校可成立人大方面的院系,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個大學里,有了若干門人大研究專業課程,可滿足本科教學需要。我們在編寫教材時,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寫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點的教材。要達到這一要求,編寫者必須要深入考察或親身體會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使之言之有物,富有指導意義。具有研究生培養權的高校與科研院所,更容易先搞起來。可由中央決定建設,召集一批專家學者或學術帶頭人來主持這項任務。傳統的法學教育,幾乎沒有把人大研究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來對待,而實際上,卻常受到這個重要內容的實踐存在性影響,也就是說,傳統的法學教育體制不太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和研究,卻一直以來相當受其制度運行的影響,因此很有必要進行理論現象概括。
研究方法離不開研究的視角,而就最基本的視角點來看,主要選擇三個層面的視角切入:不僅包括人大立法、監督等活動中具有法律意義的因子,還包括近30年來,中國法治發展進程中人大機構及代表應發揮關鍵性作用的一些重大法律實踐與學術爭議問題;立足于人大機構及其組成部分這個核心要素,從法實踐(法律實踐與法學實踐)切入,對人大研究進行具有法治意義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剖析和一體化研究;如何將我們對于人大研究的種種固有(傳統)認識不斷地重新闡釋,極大增強人大(機構及代表)和人大研究的法學性,關涉比較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以及法律制度健全。
(一)總體和基本的方法
采用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實證研究法和綜合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理論進行跨學科、互動性研究,尤其既注重結合法律條文進行深入分析,又特別注意動態的、具體的法律社會學考察和理論探討。其中,還特別注意批判繼承地吸收各部門法學的相關研究。將探討的問題站在一個學科體系建設的角度去探討,這樣才能更多地吸引知識分子和理論研究者去關注這個研究。
(二)多維視角的、零散而又系統的方法
1.法學“核心作者”產出情況以及學術傳統的考察方法。即蔡定劍、周偉、童之偉、韓大元、郭道暉等在憲法這個領域里比較有“著述影響力”[7]知名學者,以其在這個領域內發表的作品作為分析的對象。對人大研究的學者群體要進行深入研究,究竟哪些學者在進行人大研究,他們的研究特色和發揮的作用是什么?要做一番仔細的考辨。法學家在人大研究學術共同體的形成中,應該發揮應有的作用。強世功曾分析了文化傳統以及基于這種傳統下的制度性問題[8],頗有意義。人大研究也存在一個學術傳統以及相應的包括文化傳統、社會背景轉型傳統、政治意識形態傳統等多樣性傳統。它可以分析人大研究的方法論以及學術共同體系的轉型。
2.概念需要作慎重的定義和界定。可以先不急切地作人為的刻意界定。但有些繞不開的,明顯需要作出澄清和解釋的概念裝置必須及時作出令人信服的說明。基于這層意義上說,要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如果暫時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則在法學體系內生長更易獲得實踐的理論滋潤空間。盡管實務界認為人大研究的發展可從實踐中汲取經驗,而且這種經驗確實是最可珍視的,但是理論的指導和滋養同樣不容忽視,這種理性還從側面影響到人的惰性。因此人大研究的文章大多看起來短小、缺乏詳盡的大而全的論證,從側面也引證了這一點。并沒有刻意要將人大研究與這兩個學科獨立出來自成體系的意思,但事實揭示和暗示我們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的努力。盡管處于這種尷尬的境況。但不否認,現在已經可以“正大光明”地以人大研究學科建設為目標,繼續開展這一領域的研究,它不如法學其他部門法學,可以“內生”、“自足”地進行學科建設,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將是憲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中國憲法及憲法學下的歷史、邏輯、體制和語言使用習慣等方面,創設必要的概念和話語以符合、滿足中國人大制度發展的需要。
3.運用社會學以及法社會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涉及具體的技術分析的時候,要避免宏大敘事,不僅僅依賴于傳統的甚或經典的法學研究共同體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話語實踐及其理論,這也似乎可被視為法學研究的共同體中。既然如此,要明確的一個事實就是,本研究的對象要維持法學學術話語的純粹性,刻意不與人文社會科學體系下其他學科相聯系,尤其傳統的舊式人大研究理論,但是法學研究已經是一個日漸蓬勃發展的開放性學科,仍然屬于法學研究體系的一部分。既然不與“正統”性法學學科相分割,自然本文的研究對象也與之相應地聯系在一起,而不完全絕對性地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分離開來。
4.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可謂法學最受重視的前沿性研究思路。在人大研究中也應予以吸收。劉智等從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角度對人大代表的選舉情況進行了實證的分析[9],但經濟學的研究特色仍缺乏,也缺乏有關學術流派的思想精華的批判性和綜合性吸收,特別是一些比較前沿的法律經濟學、法律社會學、學術知識學等的吸收。波斯納的法律的經濟分析值得充分借鑒。
5.構建中國法學意義上的人大研究之學科體系的方法。大致包括:第一,要求人大研究學者們努力提高運用憲法的技能,如熟悉憲法、憲法適用及其制度的運行,掌握解決憲法爭議、糾紛、訴訟的方法等。第二,將以往人大研究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表面現象等進行體系化的理論整合。第三,關注憲法解釋理論[10],更好地理解和貫徹憲法精神、原則、規范,不斷地充實人大學的理論結構。“從憲法體制的運行上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憲法的核心,從某種意義而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即是實質意義上的中國憲法。憲法的實施,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效運行。因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憲法解釋理論在中國憲法解釋理論的構建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11]。第三,進一步深化中國人大研究學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疇及其邏輯體系的研究,建立中國人大學科理論的概念體系和話語系統。
另外,哈佛法學評論的載文特征[12]也很有示范導向性的方法作用。
目標:(1)為解決人大研究、憲法學研究等所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困境打開突破口。(2)創造性地將人大研究全面納入法學術知識場域,變成活生生的法律實踐問題,并且人大研究和各部門法學理論與實踐聯系如此緊密的程度前所未有。(3)與人大研究傳統的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法、結構功能分析、系統理論研究法、政策分析法等)相比較,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大的創新。
意義:(1)將對憲法學的理論做出全新的闡釋,如有關概念、研究對象、研究范疇、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重構憲法學理論,是其發展的一個新跨越。(2)將人大法學理論框架初步樹立起來,并對法理學、立法學、訴訟法學等部門法學的相關理論做出新的詮釋,豐富完善了我國法學理論體系。(3)人大研究將日益成為受政治學、法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共同重視的顯學并將越來越從互動性交流中獲得彼此理論和方法的啟迪。(4)探索人大機構及代表法律活動的規律,回應了中國人大制度完善、重要法律實踐及制度健全、政治體制改革等重大要求,能積極為黨和國家決策實踐服務和提供參考。(5)積極探索如何加強人大研究(人大法學)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和高水平的人大人才(含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專門研究生和學者等),有利于不斷推動學科的創新發展,有利于以點帶面,通過區域發展、團隊發展、學科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人大學術理論研究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人大研究與法學研究的關系的探討,必須將一些尚未成熟的思考、零散片面的觀點及時記載,匯聚交融,“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胡適語),這有利于我們以多維的視角不斷成熟、完善研究的內容及進路。
注釋:
[1]見拙文,萬東升:《人大學的研究現狀及研究對象和方法》,載《人大研究》2007年第5期。
[2]潘偉杰:《現代政治的憲法基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頁。
[3]韓大元:《論憲法解釋程序中的合憲性推定原則》,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2期;莫紀宏:《憲法程序的類型以及功能》,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2期;童之偉:《完善憲法程序若干問題初探》,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2期;劉茂林:《論我國憲法修改程序的完善》,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2期。
[4]李樹忠主編:《憲法學案例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97頁。
[5]宋功德:《法學的坦白》,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5頁。孫笑俠:《法的現象與觀念》,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294頁。
[6]劉星:《語境中的法學與法律——民主的一個敘事立場》,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頁。
[7]時間跨度我選擇的主要是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后開始,之所以這樣考慮,是由于比較活躍在這個領域的中青年學者大多自這個時期開始在公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其學術著述(論文)的,而且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延續到今天比較有穩定性和代表性,因為這個時期我國憲法和選舉法等關于這個領域的法律條文變動、修改幅度不大。
[8]強世功:《法制與治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版。
[9]劉智:《數據選舉:人大代表選舉統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10]其重要性正如劉茂林指出的:“憲法的社會哲學理論使憲法學成為科學,憲法的解釋理論使憲法學成為法律科學并區別于法的一般理論和刑法學、民法學等部門法學。”劉茂林:《中國憲法學的困境與出路》,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11]劉茂林:《中國憲法學的困境與出路》,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12]《哈佛法律評論》刊載的文章即被公認為有三大特點:第一,觀點具有創建性,能唯陳言務去,言人所未言;第二,邏輯嚴謹,論證周密,相關領域的學術觀點與文獻往往包羅無遺;第三,涉及的問題帶有方向性與宏觀性,能成為一個領域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