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名應
體大精深:第一部方塊壯字研究專著*
——讀覃曉航先生《方塊壯字研究》
韋名應
方塊壯字也稱古壯字,是壯族先民仿效漢字六書造字法,利用漢字及其部件來記錄壯語的一種民族民間文字。壯語稱 sawn1dip,意即生字,有不成熟之意。漢文獻則稱之 “土俗字”。方塊壯字是壯族人民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方塊壯字研究始自 1930年,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展。單篇論文屢見于世,資料匯編時有所見,工具書也偶露崢嶸,但研究性的專著卻遲遲未能面世。隨著文本材料的進一步收集整理,理論方法的拓展加深,以及研究隊伍的充實擴大,方塊壯字的研究價值被越來越多地發掘出來。壯學界召喚一部在深度和廣度上均能體現最新進展的研究專著,覃曉航先生的《方塊壯字研究》 (民族出版社,2010年 7月第一版)[1]應運而生,成為目前所見的第一部系統研究方塊壯字的專著,彌補了該領域的一大缺憾。我認為該著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該著涉及了方塊壯字研究的諸多方面:回顧了前人對方塊壯字的研究成果,追溯了方塊壯字的產生年代及歷史發展進程,剖析了方塊壯字的造字法,確定了方塊壯字的性質,論述了方塊壯字的字音,推究了方塊壯字形體差異的原因,辨析了方塊壯字的形體演變,探討了方塊壯字的教育史,破解了一大批漢文典籍及古壯字文獻中的不明字例等等。盡管該著涉及了方塊壯字研究的方方面面,但作者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把研究重點放在諸如方塊壯字的研究史,方塊壯字產生的條件及其發展和演變、方塊壯字方言差異的原因、方塊壯字的教育等方面。這些方面都是無人涉及或前人較少涉及的領域,是作者近年來著力耕耘的學術空白地帶。相對于方塊壯字的這些重點 “外圍專題”,最凸顯著作價值的地方,是對多種漢文典籍和壯字文獻中保留的不明壯字進行考釋,使大量難解字得到合理解釋。這是該著的重中之重,其著墨比全部“外圍專題”還多三分之一。而對前人已涉及或關注較多的領域,本書則在前人的基礎上仔細斟酌,注入新的見解,以求盡量全面。譬如,關于方塊壯字的性質,學界一般認為是表意文字,蒙元耀先生別出心裁,提出是表音文字,[2]而該著作者在統計的基礎上作簡練地分析,把方塊壯字的性質確定為“以注音為主,釋義為輔的借源文字”。[3]總之,由于安排得當,該著內容顯得既廣泛系統,又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前人的方塊壯字研究,在方法論上雖屢有創新,但未曾做系統總結。該著的一個特色是在方法上形成系統,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研究方塊壯字。如運用編年法研究方塊壯字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壯族人接受漢文教育的歷史,運用比較法研究方塊壯字字音及《康熙字典》中的方塊壯字,運用卡片歸類法對方塊壯字的偏旁符號進行排序和對造字法進行歸納運用音義結合求形法破解不明形體來源的方塊壯字,運用形音結合求義法考釋不明意義的方塊壯字,運用形義結合求音法考釋不明讀音的方塊壯字。多管齊下,成果累累。
材料方面,該著考證的方塊壯字均為前賢遺留的不明字、難解字,引自前人研究論著,準確翔實。尤值得關注的是,該著第一次向世人公開了家藏數百年的清代稀世之寶——方塊壯字清抄本,共 140余頁,約占全書的三分之一,材料寶貴且新穎豐富,對于研究清代方塊壯字及整個方塊壯字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該著的創新之處十分突出,例如:首次全面總結回顧前人研究方塊壯字的理論和方法,并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首次運用方塊壯字的研究佐證壯族古代漢文教育史;首次發掘“截部”、“添筆”、“減筆”、“轉音”、“筆畫”、“融體”等方塊壯字造字法,首次詳細闡釋方塊壯字的發展經歷了表音——表音兼表義階段,對文字發展的三段論 “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作出補充。系統地對方塊壯字的偏旁符號,對方塊壯字的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詮釋。首次全面概括了方塊壯字的字音為漢語古音、漢語粵方言音,漢語西南官話音,壯語方言語音;這對認讀方塊壯字,研究漢語方音、壯語方音及漢語語音史都有參考價值;首次揭示了方塊壯字形體差異的5個原因:壯語各方言土語的分歧,方塊壯字字音來源的多元性,造字者漢文水平的高低不齊,造字者用字習慣不同,壯語詞所指事物的構成差異;首次總結了方塊壯字形體演變的 5個階段:獨體字階段、合體字階段、簡化字階段、指事字階段等;首次論述了方塊壯字的教育,彰顯方塊壯字的使用價值。
該著的最大貢獻在于,破解了 600多個歷代名家和權威字典未能考釋的疑難方塊壯字。這些字是分布在《廣西太平府屬土州縣司譯語考》、《壯族人民的文化遺產——方塊壯字》、《康熙字典》等論著中的不明字 (包括不明偏旁、不明構造、不明音義形的字),以及《古壯字字典》中的難解字。
古文字的考釋向來需要扎實深厚的功底與窮經皓首的努力。譬如甲骨文,一個多世紀以來多少學者前赴后繼,也只能破解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在于方塊壯字,其中較淺易的,較顯然的,前人已破解不在少數,但由于方塊壯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字音多元、字義難辨、歷史久遠、形體訛誤等原因,留下了許多難解之字——須知這些都是硬骨頭。“粒粒皆辛苦”的工作,破解幾十個已屬不易,考證上百個則是了不起的貢獻,而該著竟破解了 600余個,而且絕大部分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破解疑難壯字,不僅需要熟悉壯語、粵語、西南官話等語言方音,尤其需要對各壯語方言土語詞匯了如指掌,而且還需要具備扎實的音韻學、文字學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求研究者具備潛心學問的心態,以及開闊的眼界,敏銳的視角,并懂得融會貫通,多方考證,才能拾一葉而知秋,觀一木而見森林。該著作者具備了上述條件,并且幾十年苦中作樂般地遨游在方塊壯字的深海,或直接求證,或輔以佐證,或迂回包抄,或歸納求解,或邏輯實證,終能得心應手地洞察疑難古字的玄機,破解許多長期懸而未決的方塊壯字之謎,因之成為集大成者,領一代之風騷。
當然,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該著也存在一些有待補充的地方。譬如,方塊壯字中摻雜的兩三個象形字,其來源尚不明朗,需作進一步考證;再如,由于印刷上的問題,個別相似的音標出現了混淆,還需要勘誤;此外,如果增加方塊壯字的使用范圍、使用人口、分布地域等內容則會更好。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性的專著既需要有足夠的資料積累,又不乏單篇論文的真知灼見,還需要對多個專題做持續性的研究,并貫之以一條主線,其難度之大,遠超單篇論文或資料匯編。這大概也是研究性專著姍姍來遲的主要原因。不管如何,覃曉航先生的《方塊壯字研究》作為第一部系統的方塊壯字研究專著誕生了。著名的古文字學家、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張公瑾先生在該著序中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認為作者的工作比前人做得 “更全面、更透徹”、“更翔實”,認為這是一部“承前啟后的階段性成果”。黃麗登則認為在整個漢字文化圈的文字研究中,《方塊壯字研究》具有 “里程碑”式的意義。[4]
這是我所見的第一部系統研究方塊壯字的專著,我認為是一部體大精深、承前啟后的著作,它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方塊壯字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研究和方塊壯字字源的探索。
(作者韋名應,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博士生。北京,100081)
[1]覃曉航.方塊壯字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蒙元耀.論方塊壯字的性質 [J].漢藏語學報,2009(3).
[3]覃小航.漢字文化圈文字——方塊壯字研究 [J].漢字文化,2010(3).
[4]黃麗登.漢字文化圈文字研究的里程碑 [J].漢字文化,2010(4).
*本文為“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資助項目”成果。
〔責任編輯:劉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