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甫春
《廣西主要土特產品生產史》序
李甫春
廣西地處亞熱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京、回、水、彝、仡佬 12個世居民族。特定的自然地理資源加上勤勞勇敢的各民族,造就了廣西豐富的土特產品。這些土特產品與廣西各民族的生存繁衍、與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相互結下不解之緣。因此,介紹、研究廣西土特產品的歷史,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覃乃昌新著《廣西主要土特產品生產史》一書,不僅介紹了廣西土特產品開發、生產的歷史,闡述了各種土特產的作用,還對蔗與糖作了頗有見地的考證,是一本既有史料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著作。承蒙作者的信任,要我為這本書寫序,拜讀之后,收獲良多,就寫下幾點讀書心得,權作這本書的序言。
先談談這本書的價值。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述,研究土特名優產品能夠使人們充分認識當地的資源優勢,引導人們充分開發具有優勢的獨特資源,發展商品生產,建立起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使當地經濟走向繁榮,造福一方各族百姓。土特名優產品由于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獨特性,與當地的風土人情關系密切,因而也自然成為人們熱愛家鄉的信物。研究、宣傳名優土產,能喚起人們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使豐富的精神力量轉換成為建設家鄉的物質力量。因此,《廣西主要土特產品生產史》無論是對普通平民百姓,還是對商人、學者和官員,都是開卷有益的。
再談談作者為壯學研究拼博奉獻的精神。我在上世紀 80年代初從事科研工作之后,由于同行同專業,和覃乃昌有較多的交往。我們曾作為廣西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課題組成員,一起冒著未完全散去的戰火硝煙,沿著中越邊界調查研究,共同撰寫數萬言的長篇論文,提出以發展邊境貿易作為振興廣西民族經濟新機遇的主張。這篇文章成了改革開放之后研究中越邊境貿易的開篇之作;我們曾同研究會的其他同仁一起,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又共同創作了關于興建百色民族工業城的長篇論文,成為比較系統地研究百色市工業化道路的開拓之作;我們還和同行專家學者一起,為廣西如何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出謀獻策,為立法機關提供咨詢……之后,我們又一起親歷了中越邊境貿易如火如荼,如今已發展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重要貿易內容;共同目睹了百色市已經舊貌換新顏,成為廣西新興的工業基地;一起體驗了廣西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經濟繁榮的現實景象。我就這樣在一系列的研究實踐中認識了覃乃昌,他在廣泛涉獵了民族問題研究學科的各個領域之后,轉移到專心致力于壯學研究,特別是鉆研壯族稻作農業史,撰寫出版了具有深度和廣度的代表作《壯族稻作農業史》。繼而又偕同所帶的碩士生研究壯族經濟發展史,撰寫成了《壯族經濟史》一書,填補了我國少數民族經濟史的一項空白。多年來,覃乃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壯學研究中,除了撰寫自己的著述,還參與撰寫和編輯多種學術著作,參與組織、領導《壯學叢書》的編撰工作,為繁榮壯學研究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覃乃昌因此也成為一名獻身學術、著作等身的優秀專家。
還談談土特產品與民族共同體的關系。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其中也包括了一方土產養一方人。一個地方土特產品的開發、生產,與生活在當地的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首先,土特產品與民族共同體的共同地域密切相關。一切民族共同體都是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孕育形成的。在日后的演進過程中,一個民族共同體的絕大多數成員也往往相對聚居在一個區域內,世世代代用他們勤勞的雙手開發當地的自然資源,創造、生產出當地的土特產品。因此,可以說民族共同體和許多土特產品是共生的,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孕育出了民族共同體,民族共同體則開發生產出這個區域的土特產品。
其次,土特產品是民族共同體經濟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土特產品不僅是當地民族物質生活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著民族共同體的生存繁衍,而且幾乎都是一個民族商品生產和民族內部分工的發端。是一個民族的經濟形態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先鋒產品。一個人類共同體發育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同毗鄰的人類集團產生商品交換。而最初能用于交換的產品,就是交換對方所稀缺的土特產品。我國歷史上民族間的 “茶馬互市”、“皮布交易”,以至東西方之間 “絲綢之路”,就是由民族間、區域間的土特產品交易而形成的。商品交換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民族共同體的手工藝人和商人的隊伍也從農民的隊伍中分離出來了。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對每一個民族共同體的生存、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土特產品往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風貌。如壯族的壯錦繡球,苗族的花衣彩裙,維吾爾族的小花帽,藏族、蒙古族的長袍……無不展示了各個民族的特質和風采。
最后還順便說說學者的科研與養生。科研是學者的使命。一個學者要在科研中有所作為,取得成就,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有耕耘才有收獲,科研成果的多寡是與科研人員的付出成正比例關系的。那些把科研視如生命的學者,因此也經常超負荷地工作,透支自己的體力,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覃乃昌就是屬于這類拼博奉獻的學者。我多次勸告他要重視養生保健,并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說明,早晚用于鍛煉身體,保持旺盛的精力,八小時工作也能取得高效率,確保成果的豐碩。后來,晚上在南寧民族大道的綠蔭人行道上,果然經常看到覃乃昌伉儷的身影,然而由于長期勞累,致使病痛纏身,《廣西主要土特產品生產史》一書是他抱病完成的。這種獻身科學的高尚品德,令人十分欣佩。
〔責任編輯:俸代瑜〕